銀行股改應對內外資一視同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9日 12:17 證券時報 | ||||||||||
    當前,國有商業銀行都在忙于股改上市。除了融資,銀行股改最重要的目的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這首先需要股權一定程度上的分散化。股權過于集中不利于實現有效治理。筆者以為,在股改上市過程中,應積極引入海外戰略投資者;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銀行領域。     關于引入戰略投資者。當前我國股份制本身存在制度缺陷,股份制
    但是,普通中小股東是無法實現這一功能的。即使是在海外成熟的資本市場,大部分中小股東關心的是年終分紅的多少、或者是股票的資本利得,對于公司的經營狀況往往不甚明了,自然也無法對公司實施有效的監督。相對而言,持股比例相對較大、對公司擁有一定控制權的大股東往往能對公司運營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最近,國際資本參股中國各銀行的消息經常見諸報端。上周,匯豐斥資17.47億美元,入股交通銀行19.9%的股權。在此之前,深圳發展銀行同意向美國私人資本運營公司新橋資本有限公司出售18%的股權。《華爾街日報》報道說,這項交易是中國銀行業的一個里程碑,因為這是首家中國銀行被外國實體實際控制。根據中國法律,新橋作為最大的股東,可以得到相當數量的董事席位。市場人士普遍評價,引入新橋對深圳發展銀行有利。     由于四大銀行規模較大,在股權多元化的過程中,要形成幾個控股大約5-10%的股東,每個股東所需資金動輒以百億計,非戰略投資者難以有如此大規模的資金。同時,由于銀行經營管理的高度專業化,非戰略投資者很難對銀行內部管理、改革帶來實質性的貢獻。     關于民營資本進入銀行領域。盡管上市會使得銀行改革向前邁進,但上市并不足以為其提供足夠的動力。如果國有銀行環視四周,依然感受不到民營資本和外來資本的沖擊,那么,它就不會感受到改革的迫切性。如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金融業,長期以來處于一個快速成長的經濟體中,金融體制相對較為落后保守,金融法規不健全。更為重要的是,當時日本金融機構經營者在資產泡沫的擴張中,不注重金融風險控制與信用分析,而是將重點放在人際關系的維持上。在問題暴露之后,又用盡一切手段來掩飾,最后把問題越拖越大,銀行的呆壞賬越積越多,終于一發不可收拾。日本的教訓值得中國銀行業借鑒。     股改上市是為了使國有銀行的產權關系更為明晰,激勵機制更有效。但是,應該看到,激勵機制只有在競爭機制下才起作用。在國有銀行股改上市的同時,應當切實研究民營資本在銀行領域準入的問題。誠然,在金融業監管力度有限的條件下,對于民營資本的準入應當設置一定的門檻。不過,隨著2007年我國金融市場全面對外開放最后期限的臨近,如果屆時民營資本仍無法進入外資能夠進入的領域,那么外資所享受的超國民待遇又要作何解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