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做市商制度確立 流動性有賴投資者多元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9日 09:11 財經時報 | |||||||||
醞釀三年之久的貨幣市場做市商制度終于確立。盡管央行文件中沒有過多闡述“雙邊報價商”制度與“做市商”制度之間有何不同,也沒有表述更名后的做市商制度還將有何變化,但可預見,選擇此時做出如此安排,目的絕非更改一個名字那么簡單。 事實上,貨幣市場的交易制度已經到了能夠而且必須推進的時刻。
此舉是繼2003年3月財政部擴充銀行間債市一級交易商隊伍后,央行在二級市場制度革新的行動之一。去年,央行宣布在原有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基礎上增加四家保險公司、兩家證券公司、兩家農村信用社聯社進入銀行間債市,試圖通過這種方法提高貨幣市場深度,增強貨幣政策傳導能力,提升其更為廣泛的影響。 由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的金融機構,不間斷地向其他投資者報出特定證券的買入和賣出價格,并按自己的報價無條件接受其他投資的交易要求,并從中賺取差價,這就是承擔做市商交易制度職能的金融機構的義務和權利所在。 2001年8月,央行批準9家商業銀行為“雙邊報價商”,并指定了20個券種報價,為今天正式推出做市商制度埋下伏筆。三年多來,雙邊報價制度的確在活躍債券交易、提高市場流動性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貨幣市場流動性差的狀況依然沒有得到顯著改變,現有的雙邊報價制度依然難以滿足市場的要求。 尤其是眼下,貨幣市場對央行的利率政策難以做出清晰判斷,利率風險致使銀行間債市對現券的需求大大萎縮。盡管表面上銀行間債市每日成交不少,但據了解,這些交易基本是機構間為融資之用而達成的協議成交,或是“對倒”做量,真正能反映市場供求的交易甚少。 2004年上半年,銀行間同業拆借與債券市場成交量自1999年持續增長后,首次出現大幅萎縮。累計成交筆數同比下降18.49%,有業內人士對這種現象的評價為“呆滯”。 交易不足,對形成中國基準利率的打擊是致命的。相反,交易所市場交易相對活躍,加之跨市場券種打通了兩個市場聯系,貨幣市場利率被迫與資本市場交易行情逆向而行。 貨幣市場交易所形成的價格(或收益率)是一切資本品的定價基準。因此,央行宏觀貨幣調控也是調控貨幣市場,并通過一系列傳導機制,引導資本市場的價格走向。但目前中國的市場機制反了,它將扭曲基準利率,扭曲收益率曲線。 或許有人認為,造成如此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雙邊報價商沒有充分發揮作用以刺激市場流動性。業內人士介紹,相當一段時間以來,銀行間債市的雙邊報價商做市的券種基本是有效流通盤小、無流動性的券種,其象征意義明顯大于實際作用;雙邊報價商停報、少報、遲報的情況更經常發生。 從這一角度看,改革現有雙邊報價商制度已經不得不為之。雙邊報價商的價格發現功能不顯著,過多被動地接受市場定價,反而加重了市場恐慌氣氛。 但是,是不是有了做市商制度就可以扭轉市場現狀?與大多市場成員一樣,雙邊報價商多由銀行組成,他們與其他成員具有相似的風險偏好,在跌聲一片的市場環境下,也必須考慮自身的風險;在沒有特殊安排的情況下,回避和控制風險也是自然之舉。 由此可見,市場越跌越沒人賣,以致交易量過度萎縮,價格過度下跌,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市場交易主體的風險偏好趨同。即便有了做市商制度,銀行間債市擴大投資者隊伍,更多地接納異于銀行風險偏好的投資群體,恐在所難免。 此次央行并沒對做市商制度做出進一步規定,僅表示適用于“雙邊報價商”的規范性文件繼續適用于“做市商”。但在名稱更換的同時,央行批準了6家金融機構加盟,與原有“雙邊報價商”共負做市商交易職能,其中還首次出現國泰君安、中信證券兩家券商。 變“雙邊報價商”制度為做市商交易制度,是推進銀行間債市發展的關鍵;更重要的還在于一系列改革的配套,而不是“換湯不換藥”。可以預見,央行下一步或將配合做市商制度建立融資融券的渠道,進一步擴大交易主體和擔負做市商交易職能的金融機構隊伍,提高市場效率和流動性,為最終實現利率市場化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