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香港高管停職調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8日 14:17 中國經營報 | |||||||||
中銀香港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僅僅1年零52天的時間,繼前中銀香港總裁劉金寶被立案調查之后,中銀香港的兩位副總裁朱赤和丁燕生再遭調查。記者截稿前最新獲悉,前中銀香港總裁辦總經理、劉金寶的助理張德寶也因涉嫌挪用資金而成為中銀香港第三位被調查的高管。
一年多的時間里,接連發生高層“落馬”,引起市場高度關注。但香港市場并未出現恐慌性拋盤,中銀香港股價漲落與平時并無太大差別。 香港證券分析師認為,朱赤和丁燕生遭調查屬歷史原因,對目前中銀香港的實際經營影響不大,故并未造成投資者恐慌;但分析人士認為,此事件再次暴露中銀內部管理問題,對其母公司——正在醞釀上市的中國銀行市場形象肯定有負面影響。 與劉金寶有染? 一位香港金融界分析師告訴記者,按照香港的慣例,金融機構如遇有重大人事變動,最先得到信息、而且也是必須要通過的是香港金融監管局。另外,由于中銀香港在香港是上市公司,這種人事變動也要通過香港證監會。 但事實上,香港方面得知這個消息時,朱、丁二人已在內地,這樣的情況還極少在香港市場上出現,這也是令許多金融界人士感到不解。 也正因如此,對于朱、丁二人的非正常停職有了更多的猜測。 據悉,朱、丁事件正是因為母公司中國銀行進行上市核數時,發現放置于中銀香港金庫內的部分現金不知所蹤,中行及中銀隨即展開調查,并通知有關監管機構跟進。而消息人士透露,本次事件問題與早前導致劉金寶離職的腐敗案件之間有關聯。 來自內地的中國銀行有關人士私下向記者確認,朱、丁事件與劉金寶事件可能會有瓜葛,但其中細節不便透露。 前述香港金融分析師說,香港市場上傳說二人賬戶上有來歷不明的資金,但這部分資金可能是在中銀香港上市之前就存在的。另一種說法是兩人資金并非挪用自中銀香港,但無法說明正常來源,可能存在受賄行為。 但該說法未得到中銀香港和中國銀行總部證實。 投資銀行高盛表示,相信事件對中銀香港財務影響有限,因此維持對中銀香港的中性看法;高盛指出,隨著有關事件發展,仍要觀察中銀香港處理高層被停職事件手法、反應及效率是否足夠。市場會借此觀察中銀香港改革及企業管治水平會否停滯不前。 高盛還評論,這次事件可以成為中銀香港考慮向外引入良好管理經驗人才的機會,相信這樣可令中銀香港受惠。高盛認為,負責信貸及批發銀行業務的副總裁職位,可考慮外聘,一如近期招聘李永鴻成為營運總裁。如中銀香港再由內部調配職員出任有關職位,若非改革步伐出現后退,便是錯失一次引入專才的機會。 拖累中行上市? 好消息與壞消息同時來到中國銀行面前。 好消息先是6月份中國銀行被《亞洲貨幣》雜志評為“中國最佳銀行”。接著,國際權威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又將中國銀行的長期外幣評級由原BB+調升為BBB-,展望為穩定;與此同時給予中國銀行短期外幣評級A-3。 另一好消息是原海南省副省長李禮輝將擔任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有過多年銀行工作經歷,懂得國際業務并有海外背景,對于中國銀行的國際化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中國銀行內部人士認為,這一任命將有利于中國銀行上市。 幾乎同一時間,中銀香港的壞消息也接踵而來。 分析人士認為,此事雖然不可能造成很大的影響,但至少在中國銀行的信譽上還是有些影響。畢竟在短期內,高層領導頻頻“觸雷”也折射了中國銀行在管理問題上可能存在疏漏之處。截至目前,中國銀行在26個國家和地區共設有581個分支機構。 其實管理問題在內地銀行業普遍存在。金融界一位人士分析說,中國銀行相對其他銀行來說,各方面“質地”相對是好的;之所以頻頻“出事兒”,主要因為其外匯業務在四大銀行中做得最多,設在境外的機構又多,管理相對更復雜、難度更大,也更容易發生問題。但由于屬于歷史遺留問題,估計對中國銀行上市影響有限。 不過,該人士進一步分析說,中國銀行借此大力整頓并非壞事。以香港為例,此次中銀香港在股市上的表現并沒有狂跌,這種波動只是一種很正常的反應,說明投資者對中銀香港的前景還是看好的。 背景 中銀香港的三次人事風波 ●2003年6月7日,中國銀行披露中銀香港前總裁劉金寶被正式立案調查。 ●2003年8月18日,為配合董事會專責委員會對有關新農凱貸款的檢查,中銀香港宣布負責企業銀行和金融機構部以及資金業務的副總裁柯文雅暫時離職。 ● 2004年8月3日,中銀香港證實內地司法機關正在對公司副總裁朱赤和丁燕生涉嫌未獲授權而將合并前成員行控股股東所擁有的某些資金分配作個人用途一事進行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