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會否重復 基金銷售地量顯露市場低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4日 07:21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基金的整體發行規模正再度陷入歷史的低谷。而統計數據顯示,歷史上,基金銷售的低點往往也適逢市場走勢的低點。歷史是否會簡單地重復呢? 最新的市場消息稱,進入發行尾聲的華夏基金公司和銀華基金公司兩只新基金的銷售所遇到的困難在公司發行開放式基金的歷史上前所未有。而數家成立不久的中資公司如天治、金鷹公司的基金首發募集規模也都沒有滿10億。稱基金銷售進入地量區域恐怕絕不為過
自2002年以來,每當大盤指數從低谷向上盤升時,也是國內開放式基金銷售從低迷走向熱銷的過程。有關統計顯示,在2003年1月6日、2003年11月13日、2004年6月29日,這1300點左右的幾個市場低點來看,開放式基金的發行平均規模大致都在20億份左右。與此同時,在2002年6月25日、2003年4月16日和2004年4月7日等幾個市場反彈高點出現時,在該時點區間發行的基金規模都達到了35億以上。 由于我們市場目前仍缺乏多種投資工具,做空避險的手段還相當匱乏,因此期待短期絕對回報的投資者自身對于市場的走勢判斷能力會在相當程度上制約基金的發行。雖然基金銷售的因素并不完全取決于市場這一單一因素,而由于追漲殺跌的心態還是非常明顯地影響著基金的銷售業績。 股票市場上有地量見地價之說,而基金銷售與投資同樣存在著類似的反向指標。海外市場的發行經驗證明,這種現象不僅存在于中國市場,同樣也存在于成熟市場。基金銷售的谷底往往伴隨著市場底部的明朗。多位在海外市場有著多年銷售經驗的合資公司高管在銷售過程中一再苦口婆心地勸導投資人,當基金銷售難度不斷增加時,其投資的風險要明顯低于基金熱銷時。(上海證券報 記者 王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