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加劇 中國保險業急尋良方 BI兇猛 智能化管理風頭正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3日 06:01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商務職能(BusinessIntelligent,BI)作為一種新興的智能化管理工具,正在業內悄然興起。有業內人士稱,“BI商務智能行業應用將在金融業引起一場業務與流程智能化的深層次變革。” 大部分中國保險公司還沒有全面完成數據集中,同時在已啟用BI的企業中BI成功率較低,這些都使得中資保險公司在投資BI建設時更加謹慎
2001-2006年全球范圍內BI投資平均增長率將達到12%,而中國去年達到了40%,五年之內,全球BI市場規模將擴大到157億美元 中國加入WTO后,外資競爭主體不斷增加,保費出現分流,中資保險公司逐漸失去政府的行政保護傘,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保住、發展更多的市場份額,立于不敗之地,加強風險監測、管理、經營能力,提高服務水平就成了眾多中資保險公司的發展重點。 而商務職能(BusinessIntelli鄄gent,BI)作為一種新興的智能化管理工具,能夠極大地提高保險公司的決策支持水平,正在業內悄然興起。曾有業內人士稱“BI商務智能行業應用將在金融業引起一場業務與流程智能化的深層次變革。” 入世后,國外許多有著上百年經營歷史和經驗的保險公司開始進入中國這塊世界上最大的保險市場,這些保險公司資金實力雄厚、經營技術先進,對中國保險業既提出了挑戰,也帶來了新的經營、管理思想和技術。比如,美國友邦保險就有專門負責商務智能化建設、運用、維護的部門,即所謂的“商業智能部門”(Busi鄄nessIntelligentUnit,簡稱為BIU)。BIU既精通業務同時又熟悉信息分析技術,成為溝通保險業務部門與技術部門的橋梁。 萬達信息的產品經理彭勁松向記者介紹,這一新的管理、決策理念也隨著激烈的競爭注入中資保險公司。但是由于資金、人力的有限,大多數的中資保險公司選擇了依靠IT服務商建設、維護BI系統的營建模式。比如,某大型中資保險公司選擇了菲奈特軟件公司,在國內保險行業率先使用BI系統。據悉,該公司的商務智能系統會為其66家分公司和總公司建立數據倉庫,以整合業務、財務、再保險的數據,并保證這些數據的一致和準確,為管理、決策提供重要依據。除此以外,平安保險、中國人壽等中資保險公司也都不同程度地開始建設、應用BI系統。 IDC的一份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大陸BI市場軟件授權費用總量為2300萬美元,預計2004年將達3000萬美元,增幅達30%。 對此,彭勁松認為,中國保險公司BI建設、應用的高速發展時期即將到來,現在正處在概念轉換時期。 中國專門從事BI軟件研發的菲奈特軟件上海分公司負責人楊毅對此也非常樂觀,“中國保險業的BI建設將在今后三到五年中爆炸式發展。” 易觀國際的高級咨詢顧問王建斌相信,保險公司目前雖然比較注重CRM等系統的建設,但下一步肯定會將重點移至BI建設和應用。 從來自IDC的另一份調查,我們還發現,中國保險業對BI的投資建設還是相對比較謹慎。2003年,包括香港、臺灣在內的大中華區對BI解決方案的投入資金是4.38億美元,其中還大部分集中在電信、銀行、制造業,保險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而全球BI市場規模是55億美元。 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中國保險公司還沒有全面完成數據集中,同時在已啟用BI的企業中BI成功率較低,這些都使得中資保險公司在投資BI建設時更加謹慎。 因為BI的應用是建立在數據集中、數據挖掘之上的,所以保險公司在開展BI建設時必須具備一定的數據積累基礎和比較豐富的信息技術應用基礎。但是,目前國內僅有幾家全國性保險企業建立了全國范圍內的數據集中系統,大多數保險公司實現了部分省一級的數據集中;而其他保險企業尚未著手開展數據集中工作。因此,中資保險公司數據集中建設相對滯后,且數據的不完整性,無疑都制約了BI的建設。 楊毅也承認,目前國內保險行業還比較注重數據集市建設,這主要是集中在客戶分析、產品分析、區域分析管理、業績考核、業績指標等投資方向。 另外,在已投資建設BI系統的企業中,由于BI實施的成功率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保險行業對BI投資建設更加謹慎。據悉,在國外企業中BI建設、應用有60%-70%是失敗的,而中國這個數字可能更高。 對此,王建斌提醒,由于國外許多經濟實力雄厚、管理技術先進的保險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中資保險公司應該有時不我待的意識,對BI建設采取分批次的、跨越式發展。比如,保險公司在對價值較高的高段客戶積累一定數據、信息后,可對其采取商務職能(BI)分析,從中獲取業務開展規律,把握住高端客戶;又如利用BI對競爭對手的信息進行搜集、分析。 顯然,保險公司一方面承認BI的建設和應用能夠提高核心競爭力,但另一方面,由于投資規模大,應用BI的成功率又較低,所以采取了謹慎保守的態度。那么如何減少不利因素,規避風險,達到投資的預期目標呢? 楊毅從一個BI軟件研發、服務商的角度出發,認為運用BI的保險公司應該加強對BI技術的理解,對管理層面的理解。楊毅特地指出,BI有別于傳統的信息系統,國內不少企業用戶認為只要做好基礎的業務系統就能隨之做好BI,其實這是對BI應用的認識誤區。 業內人士對此指出,應該針對BI在保險行業的應用,開展對相關人員的培訓,增加對BI相關知識的了解和規范管理人員的行為方式。保險公司的管理人員不僅要明確什么是BI,還要明確實施BI后各個崗位的人員如何進行新的工作方式。 彭勁松則提醒,保險公司在籌建BI之前務必做好數據和業務流程的標準規范化。因為BI平臺的標準化對其功能的發揮至關重要,這關系到保險公司多種應用系統的兼容問題,解決不了兼容問題,BI系統就不能發揮出應有效果。同時,他也指出,BI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需要長期投入的項目,因此保險行業在建設BI初期,難免會感覺投資大、效益無法量化。而問題在于衡量“成功”的標準,如果在投資建設前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那么就會使其成為一個永遠達不到目標的項目。 對此,王建斌建議,在BI項目建設之前,應該理智地進行立項分析。明確保險公司是否到了可以應用BI系統的階段;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BI系統是否能幫助解決;在財力上是否能支持BI系統的實施等問題都應該詳細考慮。在確定了公司的確需要BI協助管理決策的條件下再投入建設。 IDC的一份數據還顯示,2001-2006年全球范圍內BI投資平均增長率將達到12%,而中國去年達到了40%,五年之內,全球BI市場規模將擴大到157億美元。 正是看到了BI市場的巨大潛力,一些IT服務提供商紛紛推出自己的BI軟件和解決方案,如國際上的BI三巨頭,Businessts、Brio、Cognos;國內也涌現出如菲奈特軟件專注于開發和推廣BI軟件以及咨詢服務的廠商。 由于BI軟件及解決方案是基于以往信息管理系統上的智能化管理,因此國外的老牌、傳統IT廠商和國內專注于研發針對中國市場的IT服務提供商各有優勢。 一些國外技術實力雄厚的傳統廠商,因為有著較為成熟的數據庫產品,在看到BI的商機后,開始在原有基礎上發展和完善相應技術。但采訪中,記者獲悉這些廠商由于對中國保險市場的具體情況缺乏認識,對工作中一些細節了解不夠,因此提供的大都是數據應用的基礎平臺,而由本地的軟件服務商做基于這些平臺上的各種商業智能應用。 而國內廠商由于對中國保險市場的具體操作行情了解比較透徹,因此使自己研發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更具有本土化優勢,更顯“智能化”特征。比如對風險的監測和管理會考慮到中國市場特有的因素,對報表的提供會有別于國外,而更加詳細、靈活。這些都是中資保險公司在選擇BI軟件和服務時考慮的重要因素。難怪楊毅自信地向記者表示:“在BI領域,我們不跟國外廠商打價格戰,我們的產品是最貴的,我們有足夠的自信。” 從MRPII(企業生產管理計劃系統)、ERP(企業資源管理)到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從數據倉庫(DataWarehouse)、到數據挖掘(DataMining),每一次變革都極大地推動著企業信息化的升級和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隨著信息技術的與時俱進,企業信息化的熱點也隨之轉變,時下,一個管理信息化的熱點商業智能正在興起。 BI,是在以往ERP等信息化管理工具的基礎上提出的,它可以實時地對ERP、CRM、SCM等管理工具生成的海量數據進行收集、抽取、清洗、管理、分析以及轉化,使數據成為可用的信息,然后給出報告,幫助管理者認識內部各部門和市場的現狀以及競爭對手的情況,甚至提出預警,更好地輔助決策和指導行動。這些正迎合了保險業加強風險管理、監測的需要。 據悉,BI可以通過建立數據模型,幫助業務部門解決每天業務運轉可能出現的各種主要問題;并且支持對所有形式的業務信息進行訪問,不僅是數據庫的信息,還包括辦公室和工作組的信息;同一時間提供業務情況、客戶情況、固定需求等各類報表形式;更重要的是,BI在不斷提供完善技術的同時,還著眼于整體應用的解決方案,即將未來的決策分析需求納入系統。這些都是一般管理信息系統所不具備的功能,因此,BI走進保險行業,必定會成為其迎接挑戰的一把利器。 “BI應該說是一種管理思想的物化。”易觀國際的高級咨詢顧問王建斌如此評價BI的特性。 《國際金融報》 (2004年08月03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