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創意產業釣大魚?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30日 10:33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 |||||||||
今年夏天是個億萬富翁之夏。幾乎沒有哪一天聽不到億萬富翁的新聞:菲利普·格林競購瑪莎百貨、巴克萊兄弟買下《每日電訊報》集團,或者羅曼·阿布拉莫維奇的切爾西俱樂部的各種簽約。這些故事令人特別激動,因為買家不是些公司,而是活生生的個人,他們的私人財富多得不可思議。但是,在一些行業,創業者們能利用的只有點子和才干,而不是出售商業街店鋪、房地產資產組合或者石油股票。在這樣的行業中,他們憑什么來賺取10億英鎊呢?
壞消息是,在《星期日泰晤士報》的富豪榜上,只有布蘭妮·斯皮爾斯所在唱片公司ZombaMusic的前老板克萊夫·考爾德一人來自創意產業。那么,如果想著手賺一筆不大不小的財富,比如5000萬英鎊,而且是在創意產業,并排除高科技之類有一條規劃清晰的致富之路的行業,那你該采取什么規則呢? A.一炮打響 要想在創意產業迅速致富,最有吸引力的方法,就是設計一個非常受歡迎、規模可放大、多平臺的娛樂作品,然后在全球售賣版權。真的很簡單。它可以是任何東西,從滾石樂隊節奏部分采用的節拍(這個節拍的壟斷權為鼓手查理·瓦茨CharlieWatts帶來了財富),到可以在全世界的屏幕、棋牌游戲、酒吧游戲機進行復制的測驗格式都可以,塞拉多一炮打響的電視節目《誰想做百萬富翁?》就是如此。 但是它可能要花費漫長的時間,直到全部作品完成后才能做成,比如保羅·麥卡特尼就是這樣。另一方面,《哈里·波特》的作者J.K.羅琳在10年的時間里通過一個系列小說就做到了。這些小說其實都圍繞單一命題———一個父母雙亡的小男巫的冒險。 創造者通過注冊和執行他或她的知識產權,給對手設置了準入壁壘。這種致富方式的問題是,它和用你的養老金買彩票類似。但寫一本書或錄制一段音軌的成本相對較低,正是這個事實,意味著供應超過了需求,而成功作品與產出之間的比率極高。在電影或視頻游戲上,進入成本并不低。“這些都是高度競爭的行業,很多人想進入。但絕對沒有什么辦法能確保你一定成功,”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的一位董事卡勒姆·切斯如此評說。 即使你看起來會取得成功,但也無法保證成功能長久。當BBC節目《智者生存》被搬到美國時,安妮·羅賓遜有很好的條件去充分利用該節目在英國的成功,但后來,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卻把它砍掉了。 邁克爾·摩爾的紀錄片《華氏9·11》在美國影院上映時,頭三天就獲得218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現在人們認為,加上海外影院放映收入、電視、DVD市場的版權收入,以及相關商品的收入,它最終將在全世界獲得幾億美元的總收入。這還是扣除行銷和發行成本之后的數字。相對于600萬美元的初期制作預算,這樣的結果真不壞。 但是,若有人再在白宮、沙特皇室、冰島和國際恐怖主義者之間的關聯上做文章,并打算以此賺取他的5000萬英鎊,那么他或許會發現,這是一條漫長而孤獨的旅程。 B.擁有強大的小品牌 屢見不鮮的是,成功人士的生涯始于發現小規模、嚴格界定,但服務不周的市場。PJB出版公司的菲利普·布朗發現,有些醫學學科還沒有得到充分開發,于是他創辦了《》、《臨床》等醫學雜志。普華永道企業財務媒體小組的亞歷克斯·諾頓說:“除了特定的一些讀者,這些雜志同其他任何人都關系不大,但讀者很快就離不開它們了。”2003年,布朗以1.5億英鎊的價格將股份賣給了Informa。 此外,邁克爾·赫塞爾廷將營銷傳播變成他私人擁有的Haymarket業務的核心;理查德·德斯蒙德以出版音樂家的作品開始創業;費利克斯·丹尼斯靠出版滑板運動等少數人感興趣的圖書掘得第一桶金。這些業務的關鍵之處都在于,它們主導了各自相對較小的地盤。 諾頓說:“一旦你專注于一個哪怕很小的市場,你就能巧妙利用你強大的小品牌,為你明確的受眾服務。這應會讓你創造大量現金,并為你在市場中成長壯大并介入相關行業打下基礎。”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通常就在這個時候,企業家們才開始思考,他們置身這個行業是否就是為了賺錢。如果賺錢是他們的主要動機,那么在創造了一個生機勃勃的企業后,他們通常會把籌碼兌現,享受成果。如果是出于其它原因置身這個行業,比如工作滿意感或自我證明等,那么他們將更有可能堅持下去。這就導致了一種似是而非的財富現象:超級富豪往往不是那些特別受鈔票驅動的人。 C.掠奪“大傻瓜公司”的財富 看看許多超級富豪創意人員的職業生涯,令人驚訝的是,經常會有一家慷慨的公司無意中助了他們一臂之力。 安永娛樂部門的主管史蒂夫·巴伯說:“小企業家經常得到大公司的幫助,這些大公司沒有興趣做出真正困難的決定,而事后看來,這些大公司有時候將資產以低于潛在價值的價格賤賣。” 他說:“倒過來看,歷史表明,它們自己收購時會支付比實際價值多得多的價錢。”這樣的例子包括:ReedInternational在1984年將鏡報報業集團以1億英鎊賣給羅伯特·麥克斯韋,這其中包括持有的大量路透社股份;2000年,理查德·德斯蒙德以1.2億英鎊的價格從霍利克勛爵的聯合新聞媒體公司那里買下快報集團。當時那被認為是低價,但隨著快報集團降低成本,以及《星報》經營好轉,已大大突顯了該交易的價值。 當然,回顧過去,幾乎所有這些交易看上去都像是從相關當事方那里偷來的。但在當時,德斯蒙德等企業家經常得把全部家當押在收購目標上。巴伯說:“這表明,你不僅得有能力判斷什么時候可以孤注一擲,你還得有勇氣和膽量去真正這么做。” 安永的一名合伙人斯圖亞特·沃森表示:“當利潤和市盈率很低時,顯然是進行收購的時機。但出于某些原因,收購者經常要等待,直到市場到達頂部,然后才進行收購。”結果也許是,“傻瓜公司”支付的價格可能是最低價的兩三倍。2000年,制作了《老大哥》等節目的荷蘭電視公司安德默作價55億歐元,出售給了西班牙電信巨擘Telefonica。該交易經常被引用,作為大公司在牛市期間支付過高價格的例子。該交易使安德默的大股東約翰·德·摩爾一夜之間成為億萬富翁,即使是一年后,安德默在6.16億英鎊營收的基礎上,僅取得了1億英鎊的利潤。 D.避免廣告公司模式 如果你真的想發大財,你應該做的一件事是,避開營銷服務產業,盡管這個產業有喜歡賣弄的名聲。但有些例外,其中便包括馬丁·索雷爾爵士、薩奇家族和克里斯·英格拉姆。 但與娛樂業不同的是,廣告公司運營成功的概念不是那么清晰。它們的收入受到客戶預算的限制。 風險資本公司GMTCommunications的魯珀特·肖說:“如果我想在創意產業掙大錢,我就會避開廣告公司。它們實在太可怕,太變幻無常了。” 營銷業的財經評論員鮑勃·威洛特警告說:“這是個供給過度的行業,準入壁壘很低。從業者具有高度的個人主義色彩,一般會縱容自己的創意人才,因此除非你有很扎實的管理技巧,否則發大財是不現實的。” 并購專業公司LivingstoneGuarantee的常務合伙人蒂姆·萊爾表示,由于在廣告、公關和同盟行業中,大多數公司的價值留在公司所有者的頭腦中,還取決于一或兩個客戶關系,因此對外部投資者而言,這類公司不是有吸引力的目標。 他補充說:“這些公司提供的收益,質量實在太差,真的沒有什么吸引力。它們幾乎比任何其他服務行業都要差。” 那些經營過廣告公司的人表示,此外,替創業者出售企業所獲的回報比較差。外界廣泛認為,HHCL是上世紀90年代最出色的廣告公司之一,魯珀特·霍威爾是該公司的合伙人。當1997年該公司出售給Chime時,他得到了500萬英鎊。這一數額已經不錯了,但說不上豐厚。他說:“要是當初我繼續當雇員的話,賺的可能還要多些。但在當時,賺錢的確不是我們的主要動機。”還是這句話,這種話只有那些(相對)富有的人才說得出。(蔡見)(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