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態度:合理的社會流動事關社會安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30日 07:19 中國青年報 | |||||||||
記者 陳娉舒 本報北京7月29日電 “‘社會中間層’關鍵在‘中間’二字,它不是一個單一的階層,而是若干個社會階層的組合,在當代中國十大階層中,理應占據相當部分比例。這樣的社會,是一個更為穩
目前,在發達國家,“社會中間階層”大概占其全國人口比例的40%至50%左右,包括所謂的有產階級和白領。有產階級包括中小企業主、中小農場主等;白領,則包括比方說科技人員、新聞記者、教育工作者等知識分子。這兩方面的人,綜合起來就形成了所謂的“社會中間層”。 陸學藝說,這些人有如下特點: 一、他們對國家、社會、政治主張的認識較為趨同。 二、他們經濟上收入較高,文化、教育資源占有較多,由于收入穩定,他們也是穩定的消費群體。 三、他們本身是文化的創造者、消費者。 陸學藝說,這部分人占的人口比例越高,意味著極端富足人士和極端貧困人士所占的比例小,整個社會階層結構由此形成一個肚子大、頭尾小的“橄欖型”。富與貧的差距借此得以模糊乃至縮小,社會也就越趨穩定。發達國家社會階層結構很多就是這樣的橄欖型。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陸建華博士也認為,一個更為龐大的中間階層,可以淡化、緩和、減慢這個社會的兩極分化。他認為,社會分化過快、過大地出現,會使社會沖突激化。社會穩定的關鍵,是社會公平。中間層壯大的本身,也顯示社會公平。因為,中間層壯大的背后,是底層的人不斷往上爬,擁有更多機會向上流動;又或是公平競爭的加劇,導致一些競爭失敗的上層人士掉了下去,也成為中間層。 陸學藝領銜的課題組經過調查研究發現,滬、蘇、浙等7個省市區人均GDP在2002年已達到12500元人民幣。與此相關的一個現象是,這7個省市區的農業勞動者大幅下降,“社會中間層”悄然見漲。以北京市為例,2002年北京市人均GDP接近兩萬元人民幣,“社會中間層”占全市人口的36%,全國的這一比例不到18%。北京的社會中間層達到了一定規模。反映出來的,就是北京的文化、科技、教育等多個領域發展健康,北京的社會及經濟發展越發平衡。 陸學藝說,目前中國人均GDP剛好超過1000美元,這一階段也正是各國公認的一個發展關口。從1000美元起步,整個國家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都將處于巨大變化發展中,走得好將向更為發達的階段上升,走得不好,就有收入差距拉大、環境惡化、失業增加、社會動蕩的隱患產生。這方面,部分拉美國家是前車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