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保險資金博弈限制與開放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8日 01:39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國際金融報記者 張穎 完善的金融市場可以給保險公司提供高回報率的投資工具,如多樣化債券、基金等。早在上世紀90年代,歐、美包括日本等國保險監管部門就試圖通過各種規則、手段,優化對保險資產管理。
近年來,隨著保險公司投資模式、投資理念以及投資渠道的拓展,監管部門提供的投資產品也越來越豐富、多元起來。當然,隨之而來的是日益增加的投資風險。如何在最優化的資金運作前提下逐步減少保險資金的投資風險,已經成為保險業界關注的焦點。 規劃式數量限制 各國對于保險投資的限制和管理水平直接影響到該國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為此,各國政府在整個保險資金運作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保護和監管的角色 在一些保險市場較為成熟的國家,保險公司不僅僅是保險公司,也是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掌握著龐大的金融資產。他們的投資范圍相當廣泛,包括購買股票,購買國債、金融債券、企業債券,設立投資基金,投資地產、期貨、外匯等。 同時,保險公司的投資活動可以遍布全球,目前保險公司管理著全球40%的投資資產。值得一提的是,國際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率往往在90%以上。經驗表明,各國對于保險投資的限制和管理水平直接影響到該國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為此,各國政府在整個保險資金運作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保護和監管的角色。 美國保險業雖然在經歷“9·11”事件后有一定程度的縮水,但這仍無法動搖美國保險業在世界保險業中的地位。更何況,作為一個全球成熟金融市場的代表,美國在保險資金運作、管理上具有發言權。 由于美國保險業的基本管轄權歸屬于各洲政府,因此各洲對保險公司投資的監管規定也不盡相同。上世紀70年代后,為適應保險公司投資所發生的這種變化,美國各洲更開始對原有監管條例進行調整,一方面為了順應市場發展潮流,認可保險公司進入新的投資領域,另一方面則從風險控制的角度出發,對其資產分配的比率作出了一定的限制。 根據有關規定,保險資金在上市公司股票、非上市公司股票、外國公司股票、外國債券、房地產以及抵押貸款領域的投資均面臨著最高投資比率限制,分別為總資產的15%、5%、5%、5%、10%和60%。 日本保險業主管部門財務省經過多次調整,擴大了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規定的保險資金投資領域。1980年,日本允許保險公司投資外國有價證券,同時規定投資國際有價證券的數額不得超過保險公司總資產的10%,1986年進一步將上述限制放寬到30%。 此外,日本財務省還允許保險公司持有一定比率的國外金融期貨。至于其他領域的投資,日本保險監管當局也規定了相應的最高投資限額。其中,上市公司股票最高投資比率為30%,非上市公司股票為30%,房地產為20%,抵押貸款為50%,非抵押或擔保貸款為30%。 與上述兩國對保險資金采取數量限制相比,英國作為最發達的國際保險和再保險中心,采取了相對寬松的管理方式。英國監管當局對保險公司投資領域及投資比率沒有任何直接的規定,保險公司在達到保險基金的要求后,可以按自己的需要來自行決定資產投資結構和投資比率。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英國保險監管當局對保險公司的行為完全放任自流。英國監管當局對保險公司所使用的資產負債管理方法進行了規定,以此來有效地控制保險投資的風險。同時還根據《金融服務法》來監控保險資金托管人的投資行為,并在必要時采取有針對性的行動。 開放式謹慎監管 在競爭不斷加劇、自由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后,單純依托對保險投資產品和投資比率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影響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競爭能力。為此,許多國家采取了相對強調投資分散化的“謹慎監管” 各國采取簡單數量限制的方法,的確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險資金投資風險。但是,在競爭不斷加劇、自由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后,單純依托對保險投資產品和投資比率的限制已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更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競爭能力。 因此,動態的監管對于進一步發展保險資金投資、控制風險意義重大。于是,許多國家的監管部門采取了相對更加強調投資分散化的“謹慎監管”的辦法。這也就要求保險公司及其投資托管人謹慎地選擇一個最能分散風險的投資組合,而不具體規定各種投資工具的比例,更注重對保險頭的動態風險進行控制。 同時,有越來越多的國家要求保險公司在進行資金投資時,應該對各類資金來源的性質加以充分的考慮,以資產負債的合理匹配及風險控制為原則,來確定可投資的工具范圍以及相應的投資比例。由此看來,對保險公司而言,維持資產負債期限結構的匹配,是保證償付順利實現,避免流動性危機的基本保證。 當然,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許多國家的保險監管部門也開始允許保險公司在投資和風險控制方面使用衍生性金融產品。由于衍生性金融產品存在較高的風險,各國監管部門正嘗試制定一系列的標準,對于衍生性金融產品的投資規模、投資額度以及資金來源進行有效的控制,以避免保險公司在進行衍生產品投資時遭遇過大的風險。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監管的真正目的在于維護市場的穩定。因此,當市場發生改變,對于保險資金投資方案也應該隨之改變。可以說,“謹慎監管”正是各國保險監管部門針對市場作出的最及時的改變。 入市資金 保險公司資金主要投資渠道就是股票市場。在連續三年股市萎靡不振中,美國保險業仍舊一枝獨秀,正是由于美國的監管機構在控制風險方面始終堅持嚴格要求 在這些保險資金管理較為成熟的國家,保險公司資金主要投資渠道就是股票市場。然而,自2000年開始連續三年殘酷股市萎靡不振讓大部分歐、日保險公司遭受了沉重打擊。更令人難以置信地是,在2002年,世界第二大再保險公司瑞士再保險公司宣布其該年度全年虧損高達1億瑞士法郎,同時宣布將因此減少股票派息。幾乎同時,瑞士金融服務集團和英國保誠保險等歐洲大型保險公司先后公布了巨額虧損。 分析家指出,瑞士再保險的虧損主要由于該年投資市場尤其是股市的縮水引起。2002年投資收入為50億瑞士法郎,為投資額的4.7%,低于公司預測的6.7%的目標。同年,整個歐洲保險業的股價平均跌幅超過51%,遠高于歐洲股市23%的平均跌幅。 有批評家認為,造成大量保險巨頭紛紛虧損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歐洲大部分國家對于保險公司投資于股市的資金比例不設限制,即便有所限制,也不足以規避風險。上世紀90年代,股票市場長期向好,歐洲保險公司普遍將30%-40%的資金投資于股市,一些英國保險公司投資股市的比例甚至高達80%。僅2002年一年,歐洲保險公司的投資組合就縮水了1500億美元。 在此,美國的經驗十分值得借鑒。正是由于美國的監管機構在控制風險方面始終堅持嚴格要求,美國保險公司得以安然度過延續三年的股市持續走底。美國保險監管采取動態監管,隨時因應市場的變化改變監管法規,有效地保證了保險公司平衡風險的能力。上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有80家保險公司由于投資失誤而走上了破產之路,美國保險業協會立即吸取教訓,收緊了保險資金投資的規定。目前,美國保險協會要求保險公司用于投資股票的資金只能占其資產的5%。 《國際金融報》 (2004年07月28日 第十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