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保原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4日 13:34 證券時報 | ||||||||||
    坐在火山口上?     近幾年來我國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為他人、或是相互之間提供擔保的現象愈發頻繁、普遍,已經發展成為威脅上市公司正常經營和發展的重大隱患。許多上市公司之間,上市公司與其母、子公司之間或關聯企業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個“擔保網絡”,就好像地雷陣一樣,一旦“網絡”中的某個公司出現問題,其他關聯公司便可能一同被“引爆
    而且,我國正形成以地域為特征的上市公司擔保圈。這種以地域為特征的“擔保圈”由于涉及面廣,金額巨大,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給本地區其他上市公司甚至整個證券市場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錯綜復雜的擔保圈往往牽扯幾家甚至十幾家上市公司,涉及金額多則達數十億元。這種環環相扣的擔保已形成“唇亡齒寒”的關系,如果哪家公司垮臺,則很可能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一系列公司的難以為繼或倒閉,嚴重的很可能引發地區性金融危機。     銀行隱憂     有業內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擔保是一個圈套,兩家或多家有資金需求的上市公司碰在一起,雙(多)方一拍即合,形成互保關系,共同鉆銀行的空子“圈錢”。這也許是有的擔保方在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后,心甘情愿替代被擔保方清償真金白銀,而不積極追究被擔保方法律責任的原因。因為追究被擔保方的法律責任的同時,也曝光了自己的“圈錢”行為。因此,在相當時期內,提供擔保已成為某些上市公司互換信用,向銀行“圈錢”的交易手段。而銀行必須思考一個問題:上市公司擔保圈真的能降低銀行風險嗎?還是麻痹銀行?學者朗咸平認為,這種環環相扣的擔保只是會造成銀行危機的做法,只會給目前的壞賬造成更大的打擊。并警告,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在未來兩三年內,銀行壞賬還會繼續上升,銀行的經營危機會越來越嚴重。     至于這種危機將在何時爆發,現在誰也無法預測。但任何金融風險都不是短期內形成的,而任何一次金融風暴的來臨都會像雪崩一樣突然。     制度原罪     在公司為他人債務提供擔保的問題上,我國法律采取的是既允許又限制的做法。我國《擔保法》第7條規定,“具有代為清償能力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公民,可以作為保證人”。但《公司法》和《擔保法》也對公司為他人債務提供擔保作了某些方面的限制。《公司法》第60條規定:“董事、經理不得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的股東或者其他個人債務提供擔保”。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適用(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4條規定,“董事、經理違反《公司法》第60條的規定,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的股東或者其他個人債務擔保的,擔保合同無效。” 中國證監會也先后多次為上市公司擔保問題專門下發文件,禁止上市公司為其股東及關聯企業提供擔保。法律、規章及司法解釋的上述規定,說明立法者、司法者意識到以公司的財產為他人債務提供擔保會侵犯公司財產,損害公司股東的利益,但公司法只是限制公司對“公司的股東”或者“其他個人”這兩種特定對象的債務提供擔保,并不禁止公司為“其他人”的債務提供擔保。立法者的意思很明確:既要促進正常的資金融通,又要保護公司股東權益。     雖然有汗牛充棟的法律、法規、規定、通知,但市場上的此類問題仍是層出不窮,以各種方式愈演愈烈,這說明立法者的上述美好意圖并不能如愿。從根本上,允許公司為他人債務提供擔保的法律制度是存在弊端的。     公司法理論認為,公司制度是股東為減小自身風險,防范公司債權人無限追及而設立的一道保險,在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的情況下,它通過制訂公司章程,設置經營領域,監督和制約公司經營層的經營行為,以實現股東收益的最大化。公司的代表人從組織機構上說是公司的組成部分,主要職責是妥善管理公司的財產,使公司財產增值。從擔保本身性質看,擔保是一種無償性的民事法律行為。對于擔保人來講,擔保只有責任,沒有權利,也可以說純粹要盡義務。在對外擔保關系中,擔保人是單方向債權人負責履行主債務人的債務,以自己的財產為他人承擔民事責任,而債權人不向擔保人承擔財產責任。這種行為顯然與公司設立的初衷相違背,無疑會損害公司股東的利益。因此,從公司的目的和股東權益的角度來看,應當禁止公司為他人的債務提供擔保。     其次,公司法規定,公司的權利能力應以法律或公司章程對經營范圍的規定為依據。我國《公司法》第11條規定:“公司的經營范圍由公司章程規定,并依法登記。公司的經營范圍中屬于法律、行政法規限制的項目應當依法經過批準。公司應當在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活動。” 因此,公司只能在核準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正常的商務活動,而金融行業屬于國家特種行業,從事金融活動必須依法經過批準,目前我國沒有一家非金融行業上市公司被批準從事金融活動,我國的非金融行業上市公司也沒有一家在其公司章程規定了公司可以從事擔保等金融活動。雖然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合同法的司法解釋公布之后,我國現在司法、執法實踐中對公司一般性的超越經營范圍的行為已不再持絕對禁止態度,但是假如公司為他人的債務提供擔保是為了獲得某種經濟利益,應該予以嚴厲禁止。因為擔保業務屬于高風險的金融行業,不光在我國,在國外一般也是由銀行經營的,應由具備特殊條件、且經過一定程序審批的,不是一般公司都能經營的。英美法傳統觀念也認為,公司為他人債務提供擔保并非公司固有能力,因此若不是法律或公司章程明文規定以擔保為業務,公司原則上不得為他人提供擔保。因此,一般的公司不具備為他人擔保的民事行為能力,其代表人以公司名義訂立的擔保合同違反了我國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應為無效。     再次,從客觀實際講,應該承認,目前我國公司的管理制度尚處于改革和探索中,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我國企業法人的財產絕大多數為公有財產,而法人代表以法人名義訂立的保證合同相當多的是為個體經濟擔保,結果可能使法人財產蒙受損失。而且,我國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存在較大的缺陷,股東會形同虛設,監事會的職權不足,內部人控制嚴重,“惡東”操縱難以在短時間內根除。經濟轉軌期某些公司管理層出現道德危機,他們同銀行官員互相勾結,惡意擔保損害國家和股東利益。現實生活中,公司因為他人債務提供擔保而遭受損失的例子已屢見不鮮,一些公司由于為其它公司的債務提供擔保而花了較多精力打官司,影響了正常經營,有的甚至被拖垮。雖然我國有關部門為解決上市公司擔保問題下了很大決心,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甚至使簡單的雙方間的擔保多元化、復雜化,風險被多重放大,嚴重的話,極可能釀成金融危機和信用危機。     綜上所述,我國法律允許公司為他人的債務提供擔保,既有悖法律原理,造成國內法律間的沖突,在實踐中也造成不良后果,不利于保護股東利益和維護交易安全。     破解之道     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上市公司擔保問題,我國法律應當禁止公司為他人債務提供擔保,至于社會上客觀存在的對債務擔保的需求,則應該通過其它途徑予以解決。     目前,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對公司為他人債務提供擔保作出了禁止性規定。如我國臺灣地區《公司法》第16條規定,“公司不得為任何保證人,除非是以保證為業。”又如澳門特別行政區制訂的《澳門商法典》第177條也規定,“禁止公司為他人之債務提供人或物之擔保;但公司行政管理機關以說明理由之書面聲明,表示公司對該債務有利害關系者,不在此限”。我國個別地區的地方性法規已經在禁止公司為他人債務提供擔保的立法上作出了可貴的、有益的嘗試,如《深圳經濟特區有限責任公司條例》(1997年修正案)第11條規定:“公司不得為股東或者其他人提供擔保,但公司章程規定可以或者股東會同意為他人提供擔保的除外。”該條例明確禁止公司為“其他人”而非“其他個人”提供擔保。《深圳經濟特區股份有限公司條例》也作出了類似的規定。     因此,建議:     第一,在我國新修訂的擔保法或者公司法中,規定除非公司章程規定或公司股東大會通過,或該債務與公司需要擔保的交易有直接利益關系或者該公司專門經營擔保業務,否則,明確禁止公司為他人債務提供擔保。     第二,參考國外的做法,廣泛發動政府、民間、外資等多方面資金,建立專門經營擔保業務的公司,大力發展我國的擔保業,培育一個新興的擔保金融行業,以滿足社會對債務擔保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