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農業保險公司花開南北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1日 20:40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國際金融報記者 陳天翔

  此次新成立的吉林安華農業保險公司在產品方面,更多地借鑒法國安盟的經驗,即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包括種養兩業險、農民家財險、農民短期健康險與人身意外險等在內的全方位的保險保障

蔡依琳演唱會票價1元? 索愛K700c新上市1元拍
海納百川 候車亭媒體 財富之旅誠邀商戶加盟

  “在目前條件下,國家政策目標與商業性保險公司經營性質的尖銳沖突就不可避免。”

  被稱為2004年1號文件的《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見》明確指出,“加快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選擇部分產品和部分地區率先試點,有條件的地方可對參加種養業保險的農戶給予一定的保費補貼。”

  中國保監會根據這一指導方針,針對我國農業保險目前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五種發展模式,即:一是與地方政府簽訂協議,由商業保險公司代辦農業險;二是在經營農業險基礎較好的地區如上海、黑龍江等,設立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三是設立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四是在地方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嘗試設立由地方財政兜底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五是繼續引進像法國安盟保險等具有農業險經營的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的外資或合資保險公司。

  保監會副主席馮曉增也曾經表示,保監會正與農業部、發改委等部門共同研究,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模式。試點工作不求大求全,只求邁開步子,逐步推廣。

  7月12日,中國保監會正式批準成立吉林安華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這是繼上海安信之后我國又一家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另據了解,安華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擬由吉林通化鋼鐵集團等5家省內企業共同發起設立,注冊資本金為2億元,總部設在長春。

  保監會財產保險監管部副主任郭左踐表示,下階段,保監會除了繼續深入研究農業保險總體框架和制度規劃外,還將以地方政府為依托,因地制宜地選擇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在已具備條件的地區和市場開展試點,摸索總結經驗,最終逐步建立符合國家農業產業政策的農業保險體系。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郝演蘇教授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成立專業農業保險公司是一項對政府、保險業、保險公司和農民四方都非常受益的舉措:對政府來說,農業救災的壓力可以減輕;對保險業和保險公司來說,農村這塊潛力巨大的市場尚未開發,由專業的農業保險公司在政策扶持下著力開拓農村市場,對保險業的持續發展十分有利;對農民來說,更是可以轉移風險,減少損失。

  “安盟”模式的實踐

  記者從相關部門得知,目前,已向保監會遞交籌建申請的新保險公司有20多家,涉及資金400多億元。盡管申請籌建的新公司眾多,但是監管層仍本著“成熟一家,批設一家”的原則,嚴格控制著新公司的“準入門檻”。因此,相比較而言,“吉林安華”無疑是成為了它們中的“幸運兒”。有消息稱,該公司從提出申請到獲批籌建,只用了1個多月的時間,屬于特事特辦。

  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在2004年2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記者招待會上曾表示,“保監會將從政策上對保險公司開發的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產品給予政策傾斜,將優先給予申報這類產品的企業以開設保險公司的牌照。”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吉林安華在那么短的時間內,就能通過監管層的審批,足以表明保監會在推動保險業為“三農”服務的力度以及政府、產業界等各方面參與者大膽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保險制度的決心。

  作為探索建立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的兩個試點,記者通過比較發現,吉林安華與上海安信主要發展政策性的種養兩業保險業務有很大不同。上海的農業保險主要有三個特點:統保、共保和以險養險;一方面增加同類標的的數量,另一方面則擴大風險分散的范圍,因此,上海安信事實上是在探索一條政府和商業保險公司分工合作提供農業保險的道路。

  而此次新成立的吉林安華農業保險公司在產品方面,更多地借鑒法國安盟的經驗,即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包括種養兩業險、農民家財險、農民短期健康險與人身意外險等在內的全方位的保險保障,這就是時下比較流行的“大農險”之說;在銷售方面,則將依托吉林省農村信用社現有的廣闊渠道,深入鄉鎮基層開展農險業務,以避免層層鋪設機構,降低成本、強化管理。

  保監會財產保險監管部的一位官員評價說,由于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極不平衡、農業風險差異性極大,要發展農業保險,必須走經營主體組織形式多元化道路,建立多層次體系、多渠道支持、多主體經營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

  “吉林成立農業保險公司,我并不覺得意外。盡管此前,監管層的領導少有提及吉林的名字,但不能否認的是,吉林省本身的農業基礎和農業保險基礎都非常好;國家有關部門對吉林有過高度的關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庹國柱教授這樣說到。庹國柱教授從1984年開始研究農業保險,至今已經整20年了。

  “2003年9月,由國家多個部委組成的農業保險調查團所選者的三個省份當中,就有吉林在內,還有兩個省份是處于大西南的四川和華東地區的江蘇省,在每個省中又選擇了三個縣,但當時得出的結論是,江蘇比較富裕,吉林相對窮困,四川介于二者之間。”吉林省保監局的一位工作人員回憶道。

  2004年3月24日,中國保監會馮曉增副主席深入吉林省進行調研,研究如何推動農業保險的試點工作。他在與吉林省相關負責人就農業保險試點工作交換意見時提出,希望吉林省委省政府領導對在吉林省的一些進行農業保險試點的地區給予更多的支持。

  就國土面積而言,吉林算不上大省,但它是一個農業大省。全國商品糧的三分之一來自吉林,差不多每三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吃吉林產的糧食。該省的農業經濟比重非常大,多年來糧食商品量、人均占有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國第一;耕地資源人均占有量約三畝,居全國各省第二位。

  吉林農業較發達,是我國著名的余糧省。吉林省保監局的一位官員對記者說,“在這樣的實際情況下,農業生產經營中所面臨的自然風險、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發展所面臨的市場風險,對農業保險提出了迫切需求;同時,吉林省農業產業基礎好,結構不斷優化,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良好,農民收入和文化水平不斷提高,這些也為發展農業保險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發展農業保險在吉林可謂市場廣闊。”

  實際上,早在一年多以前,中國保監會就會同國家發改委、農業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以及保險界的專家學者對如何開展農業保險進行了項目研究。近一段時間農業保險領域的這些新舉措的出現,與該研究項目對政府部門決策的影響不無關系。記者從其他一些途徑了解到,除已獲批的吉林省之外,還有一些屬于國家糧食主產區也在為探索和嘗試農業保險體制而醞釀成立新的綜合性、商業性農業保險公司。

  農保商業化的軟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國際、國內開展農業保險的實踐經驗表明,農業保險具有準公共物品的性質,如果完全實行商業化經營模式,必然導致市場失靈。

  有專家計算了我國自然災害的平均損失率:糧食為6.5%,經濟作物為6%,大牲畜為10%。如果按照這樣的損失率來收取保費的話,無疑費率之高是令人難以承受的,更何況我國農民的收入水平本來就很低,投保積極性自然極為缺乏。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郝演蘇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單純的農業保險只針對農業生產過程,從世界各地的實踐來看,由商業保險公司獨自承擔只會有虧無賺,而轉換到整個農村保險,則可以通過風險較低的其他險種,如農村房屋保險等,來做到“堤外損失堤內補”。國內逢“農業保險”必提的法國安盟,選擇了四川作為自己在中國事業發展的第一步,也存在著選擇一個風險相對較小區域的心思。

  國內有學者提出,以“政府出一點,保險公司出一點,農民出一點”的方式來解決“農民出不起較高保費干著急、保險公司收不到適當保費就放棄”的矛盾。庹國柱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從世界上不同國家所建立的農業保險制度來看,都是將農業保險作為政府的經濟政策來推行的,盡管這種政策目標有差別。對發達國家來說,農業保險是其社會福利政策的組成部分,通過農業保險及其進一步發展出來的農戶收入保險,來減少農戶收入的波動;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則是要通過農業保險,使農業生產在遭受自然災害后能迅速恢復再生產,保障農業的持續和穩定增長,為市場提供充足的農產品。

  庹國柱教授認為,在農業保險風險高費率高、農業生產和農業保險的預期收益不高、農戶的收入相對低以及農業保險的投保人較少具有現代風險管理觀念的條件下,國家政策目標與商業性保險公司經營性質的尖銳沖突就不可避免,農業保險的商業性經營自然是不可能成功的。那么,商業保險公司打算退出農業保險的實驗經營也就不難理解。

  他強調說,實踐表明,目前對于農業保險的多數險種來說,純商業化經營的路是走不通的。這是我們國家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得出的與國際農業保險界同行相同的結論。

  吉林省保監局劉德江局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按照農業保險的兩重性,綜合性農險公司可以采取兩種形式,一種是政策性公司兼做商業性業務,一種是商業性公司代辦政策性業務。但是,由于國家還沒有推出政策性保險制度,又由于吉林省眼下財政無能力支持辦政策性業務,要想使保險盡早覆蓋農村,最現實、最快捷的辦法是選擇建立商業性公司先開展業務,為日后代辦政策性業務搭建一個平臺。

  記者在對一些保險學界的采訪中還發現,很多專家都對目前我國農村和農業的實際情況下“是否存在一個完全的農業保險市場”表示了擔憂。他們認為,眼下的農民對農業保險的需求并不足以支持一個商業化的農業保險市場,同時,基于人所共知的農業保險的低收益甚至負收益的觀點,是否能夠維持商業保險公司對農業保險的長期供給,也是目前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這就要求,政府必須量入為出,對農業保險提供經濟支持,同時輔以法律支持和行政支持,使農業保險的某些險種成為一個比較完全的市場。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農險部一位從事多年農業保險工作的負責人從自己10多年開展農業保險的經驗出發,向本報記者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政策性農業保險并不是農業保險的全部內容,農業中的種植業主產品、養殖業主產品的巨災損失保險,光靠商業性經營是難以承受的,必須通過國家財政補貼形式實行政策性保險。因而,單純開展農業商業性保險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風險保障問題,還需要政府為農民提供全方位、多險種的風險補償和服務。

  立法欠缺

  “目前我國的保險法規不健全,特別是缺少農業保險立法。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已于1995年10月1日起執行,但這部法律主要是規范和保障商業性保險公司的經營引為,對于農業保險都明確提出‘國家支持發展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保險事業,農業保險的法律、行政法規另行規定’,但目前新規定仍未出臺。《農業法》第31條也規定:國家鼓勵和扶持對農業保險事業的發展。快10年過去了,中國農業保險尚無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予以支持,農業保險的立法工作進展很慢。”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農險部的那位負責人對記者感慨地說。

  這位人士分析說,“眾所周知,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對以政策性為主的農業保險業務靠政府在財力上的支持是有限的,但在政策上的傾斜卻是現實的。但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避免政府支持農業保險的隨意性,或因財政困難而忽視對農業保險的支持。”

  他在接受采訪中,舉了農業保險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相互保險公司模式的例子。相互保險中的農業保險項目是實行法定保險與自愿保險相結合的原則:對少數有關國計民生的重要作物和畜禽的一切現貨多重風險保險項目,有必要實行法定保險,以避免逆選擇和道德風險,降低項目的經營管理費用和便于風險在盡可能大的空間上分散;其他作物和畜禽的多風險責任保險和單一風險責任的保險項目可以實行自愿保險,政府只對法定保險項目給予補貼。這種模式,既可降低成本,又可以減少道德風險和逆選擇等,但在我國屬新事物,《保險法》中根本就沒有涉及。

  他同時強調,“農業保險作為一種農業發展和保護制度,它對相關法律的依賴程度是相當強的。從國外農業保險立法的背景和農業保險制度變遷乃至農業經濟發展的歷史視角考察,其立法的意義遠超出一般的商業規范性法律制度。”

  《國際金融報》 (2004年07月21日 第六版)






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十大空氣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爭議
2004范堡羅航空展
杜邦不粘鍋致癌風波
惠特尼休斯頓北京個唱
亞洲杯精彩視頻集錦
美洲杯 視頻點播
環法自行車賽 亞洲杯
海巖新作:河流如血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