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收入突飛猛進 謹防上市公司成提款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17日 13:00 亞太經濟時報 | ||||||||||
    客觀來說,不管是公眾股東還是媒體記者,都不是惟恐天下不亂之人,關注上市公司高管收入甚至對高管的高薪提出質疑,并不是主張回到大鍋飯時代、重蹈平均主義的覆轍,也不是要損富裕以補不足、鼓動社會仇富心理,但是上市公司高管突飛猛進的收入確實給了大家一些疑惑。     經過5、6月份的股東大會高峰期,目前兩市1300多家上市公司基本
    客觀來說,不管是公眾股東還是媒體記者,都不是惟恐天下不亂之人,關注上市公司高管收入甚至對高管的高薪提出質疑,并不是主張回到大鍋飯時代、重蹈平均主義的覆轍,也不是要損富裕以補不足、鼓動社會仇富心理,但是上市公司高管突飛猛進的收入確實給了大家一些疑惑。     疑惑的是,原意是激勵的薪酬制度怎么沒有與業績掛鉤,業績下降甚至虧損,高管的薪酬不降反增?激勵機制是否意味著高管收入不斷上漲普通員工收入原地踏步甚至每況愈下?     2003年,高管收入的畸形增長繼續上演,甚至越演越烈,這種增長的不平衡性,引起了市場的關注。     千方百計提高收入     5月中旬召開2003年度股東大會的廣州友誼(資訊 行情 論壇),有一份議案引起眾多媒體的關注,這是一份關于《股權激勵辦法》的議案。     媒體關注的焦點在公司有為激勵而降低高管經營目標之嫌。首先,該公司對高管經營目標定得相對較低,并有偷換概念之嫌,用“凈資產利潤率”(利潤總額/加權平均凈資產x 100%)替換常用的凈資產收益率,只要年度凈資產利潤率達到8%,高管就可以提取激勵基金;其次,激勵基金比例過高,只要凈資產利潤率達到8%,就可以按照當年利潤總額的7%提取激勵基金。     有記者按上述條件現場計算廣州友誼2003年的相關指標,凈資產利潤率為9.63%,若按利潤總額計提7%激勵基金,那高管(含業務骨干)的激勵基金將達442萬元,占公司凈利潤的10.76%。     放在整個資本市場中,廣州友誼的高管薪酬不算太離譜,該公司的業績在業績和增長均不盡如人意的百貨零售業中也算佼佼者,但區區十幾二十個人就拿掉十分之一有多的凈收益,成千上萬的股東心里無論如何是高興不起來的。     更可惡是一些ST、虧損公司,不管投資者死活,高管們硬是要往自己口袋塞錢。如閩東電力(資訊 行情 論壇),2003年度高管報酬總額為144.32萬元,人均8.02萬元,較上年增長68.13%,而報告期內公司正常凈利潤為-9348萬元,較上年增長-1122.41%。     高管薪酬與業績嚴重脫鉤的現象在資本市場非常普遍,亦引起公眾股東的不滿。在廣州藥業(資訊 行情 論壇)(行情資訊 論壇 點評)(資訊 行情 論壇)2003年年度股東大會上,一位從上海遠道而來的公眾投資者質問公司:高管們的收入自公司上市后節節攀升,今年的收入預計比2003年提高20%左右,為了調動高管層的積極性,提高待遇無可厚非,但是,股東收益也應該相應提高,公司連續幾年每股分紅6分錢,沒有跟上高管收入變化。廣州藥業沒有回應股東的疑問。     莫忘大股東掏空之鑒     毫不聳人聽聞,上市公司因其融資資格正成為一塊誰都想咬一口的唐僧肉。     當然,與大股東動輒幾億十幾億元相比,高管們從上市公司拿走的幾十幾百萬元薪金只是小巫,但是,不合理的薪酬制度破壞性也不可小覷,就像斷橋處搖搖欲墜的汽車,哪怕一只小鳥的重量也會導致它毀滅。     記者與多家上市公司的董秘聊天,問及為什么要做這樣的高管激勵,得之的答案讓記者驚詫不已。一位女董秘答曰,別的上市公司都這么做,我們也跟著做。這位女董秘的答案代表了眾多上市公司的心聲:大家都這樣做,法不責眾。     由此可見,目前資本市場的高管薪酬制度根本沒有一竿標尺,只要有一家公司讓高管拿得多了,其他公司就呼啦啦像蝗蟲一樣圍剿過來,也不管自己是張三李四王麻子。     上市公司的高管收入自1998年要求披露至今5年來,高管收入年年見漲,高管拿著高薪的企業也屢有發生事故和巨虧。如海正藥業(資訊 行情 論壇),僅2003年管理層一次就計提了9000萬元用作效益獎,相當于海正藥業當年支付給職工的全部薪水,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效益特別好的企業,屢屢發生安全事故,廢氣廢水毒死人鬧得沸沸揚揚,據說,該公司對高管一擲千金但在環保方面卻特別吝嗇。     還有連續4年蟬聯上市公司最高年薪桂冠的科龍電器(資訊 行情 論壇),2001年10月格林柯爾協議入主之前,上市公司最高虧損達到16億元,高管薪酬嚴重背離公司業績。     眾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與公司業績背道而馳折射出,高管激勵開始變味了,變得越來越危險越來越不利公司發展,警惕高管掏空上市公司已不是杞人憂天了,監管層應該從劉海峰宋如華們卷走上市公司巨額資金事件上吸取經驗和教訓,并及時作出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