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投資莫忘本 償付監管是關鍵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14日 01:47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方春銀 償付能力不僅是約束保險公司業務擴張的有效手段,也是約束其經營管理質量的有效手段,其中就包括保險投資的質和量。保險投資結構不合理,投資效益低下,沒有達到預期,就會影響到償付能力。實施償付能力監管就必然對保險投資產生影響
近年來,特別是今年4月份中國內地保險總資產突破1萬億元大關后,保險投資一直是理論界、新聞界和實業界的熱門話題。這里既有來自監管需要的動力,又有來自保險公司的呼聲壓力,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官員在不同場合提出了拓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放開保險資金在國家基礎建設等領域的投資,以及直接進入股票市場投資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換句話講,進一步完善商業保險投資模式成為各方輿論關注的焦點。 從世界經濟實踐活動看,貨幣政策手段特別是利率手段一般被視為是市場經濟體系中運用最廣泛、見效最明顯的宏觀調控手段之一。那么,什么是調控保險投資見效最明顯、運用最廣泛的手段? 100多年的保險經營實踐證明,是償付能力監管。償付能力不僅是約束保險公司業務擴張的有效手段,也是約束其經營管理質量的有效手段,其中就包括保險投資的質和量。保險投資結構不合理,投資效益低下,沒有達到預期,就會影響到償付能力。實施償付能力監管就必然對保險投資產生影響。償付能力監管既是手段,也是傳導機制,即保險監管部門是通過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監管為主要目的,也是惟一目的,進而對保險投資實施間接調控的。當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不足時,迫于償付能力監管的要求,其可能的選擇:或者是縮減業務規模,或者是調整資產結構,或者同時調整業務規模和資產結構。 目前占中國保險主要市場份額及對市場有很大影響的市場主體仍是國有及國有控股的保險公司,這些公司的經營理念非常復雜,但更多地表現為市場和行政的混合產物,并且在決定因素“人”方面,更多體現為一種行政性、計劃性和形式性。與其說對這些公司實施償付能力監管,倒不如說對這些公司更注重以下兩方面的監管:一是人事監管,二是財稅政策監管。這種監管特點某種意義上講是不得不實施的行政監管,基于這樣一種監管環境,保險投資的監管自然也脫不開行政監管,即投資范圍和數額同時受到監管,因此,說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已經為《保險法》和部門行政法規所約定好了的,確實并不為過。 償付能力監管手段在實施過程中因而受到各種限制,阻撓了其有效性的發揮。進一步講,保險投資模式也隨之而扭曲。其中,以以下三個因素對當前的中國保險公司保險投資模式的確定影響最大: 保險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 如果撇開償付能力監管不談,那么保險投資模式或稱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將依賴于投資主體的決策程序。更具體地講,有什么樣的治理結構,就會產生什么樣與之對應的保險投資模式。 站在保險公司經營的角度看,保險投資風險就是資產與負債錯配的風險,更具體地講,就是由保險費形成的保險資產與保險費相對應的保險責任錯配風險。主要表現為短期債務與長期資產錯配風險;資產短期動態變化需求與資產長期靜態化———缺乏流動性的錯配風險;資產組合收益沒有實現預期要求的風險。這三個特點與保險資產一般化后的投資風險不一樣。當保險資產交由第三方,或由保險公司自己或自己設立資產管理公司進行運用時,保險投資風險就與一般的非保險資產投資運用面臨著同樣的風險了。正是因為保險投資的前述特殊性,其在投資運用中與一般的投資間形成了差異,形成了具有區別于其他性質資產投資的投資模式。 股票市場的影響 在傳統的以融資為主導的市場環境中,由于三分之二國有股和法人股無法流通,市場平均股價相對虛增;在股權分割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經營目標并非是股東利益最大化。在缺乏必要的法人治理結構和管理層權力過大的情況下,上市公司的業績很不穩定,業績和股利分配政策帶有明顯的短期功利性色彩。流通股股東不能通過流通股實現并購和資源整合的目標,不能從上市公司經營業績中獲取穩定的現金分紅,利潤主要來自于股票買賣的差價收入。為獲取超額收益,部分機構投資者不惜采取“股價操縱”、“報表造假”、“內幕交易”等違規手段。由于信息不對稱,市場持股心態不穩,行情極易形成單邊市。 對于擁有龐大的長線資金的保險公司機構投資者來講,這樣的股票市場其風險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大多數市場參與者和被參與者的治理結構等不健全的情況下,對保險投資實施強制性行政監管,具有重要的階段性意義。 地產所有權的影響 房地產投資,既指房產,也指地產,而且投資者看中的更是其中的“級差地租”。由于中國的“地”是政府所有的,所謂的房地產投資,實際上只是地上的房產投資,沒有真正的“級差地租”存在。因此,房產的升值功能具有先天的缺陷,受政策、國家房改政策落實的滯后效應、市場炒作等動態性的短期因素影響巨大。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21世紀初,日本經濟經歷了繁榮、泡沫到蕭條,導致保險公司大量的保險資金被套在股票、債券和房地產等投資品種上,且收益率極低。到1994年,大壽險公司的利差損已達2%,在1997年到2000年短短的3年間,日產生命、東邦生命、第百生命三間壽險公司先后因受利差損的拖累而宣布破產。 當高呼保險投資的時候,切莫忘記投資的目的仍然是為了增強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2003年底,高盛公司的一份題為《中國保險業———成長前景、創造價值的關鍵在改革》的研究報告指出,目前中國保險市場市場壽險行業的利差損在320億至760億元人民幣之間。同期,標普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保險市場的資本缺口約300億元。為滿足中國人民保險財產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上市,保監會豁免其償付能力余額缺口,允許三年內補足。同樣地,為滿足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上市需要,國家財政擬以專項基金的形式彌補其母公司承擔的1996年及以前的巨額利差損,從按清算原則監管角度講,這也是一種償付能力的缺口。 因此,完善中國保險公司的投資模式,必須深入研究上述種種影響因素,汲取中外已有的經驗和教訓,緊緊抓住償付能力這個根本點和出發點。由于受文化的限制、社會環境的限制,特別是決定投資的人或公司治理結構的限制,實際保險投資模式很難劃一,但從長期趨勢上看,保險投資客觀存在的規律或模式是必然的,短期的錯配投資決策必然要被規律性的投資模式所取代。 (作者單位為特華投資控股博士后工作站) 《國際金融報》 (2004年07月14日 第十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