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理財保底條款不宜全盤封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06日 06:08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在上一期為您服務專版中,本報刊出了《委托理財保底條款為何被判無效》一文,報道了某法院引用民法中的公平原則,判定理財合同約定的固定收益無效,開司法實踐之先河。實際上,對于委托理財的保底條款,應該在法律規定上如何規范,一直以來深受各方市場主體的關注,尤其是在前期一些委托理財官司頻出的背景之下,這一問題更加引人關注。 --編者
由于保底條款屬于生活術語,為界定其內涵以便分別規范,可以在制定法律時將保底條款劃分為保證本息固定回報條款、保證本息最低回報條款和保證本金不受損失條款三種類型。 對保證本息固定回報條款,可以將其界定為屬于名為委托理財,實為民間借貸關系,對借貸關系的效力,視其是否符合法律規定而定其效力。 所謂保證本息最低回報條款,是指委托人與受托人約定,無論盈虧,委托人除保證委托資產的本金不受損失之外,還保證委托人一定比例的固定收益率;對超出部分的收益,雙方按約定比例分成的條款。 所謂保證本金不受損失條款,是指委托人與受托人約定,無論盈虧,受托人均保證委托資產的本金不受損失;對收益部分,雙方按約定比例分成的條款。在此基礎上,對實踐中受托人作出的填補損失承諾,即當事人雙方在委托理財合同中沒有約定虧損分擔,但在委托資產發生損失后受托人向委托人承諾補足部分或者全部本金損失,或者受托人在承諾補足委托資產的本金損失之外,對委托資產的收益損失作出賠償承諾。筆者認為這種填補損失承諾的本質,應當分別歸入保證本金不受損失條款和保證本息最低回報條款。 對委托理財合同中約定的保證本金不受損失條款和保證本息最低回報條款(為表述方便,下簡稱保底條款)的效力應當如何認定,是法律規定中的難點。歸納起來,對保底條款的法律效力,主要有六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從私法領域的意思自治原則出發,保底條款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應認定約定有效。可稱之為絕對有效說。 第二種觀點認為,保底條款的約定違反了公平原則,由此可以認為是顯失公平條款,可以將其規定為可撤銷條款。如果當事人申請撤銷,則予以撤銷,如果不申請撤銷,則應承認其效力。可稱之為條款可撤銷說。 第三種觀點認為,對保底條款的效力應當視委托理財合同的受托人的身份而定,在民間委托理財領域,可以從意思自治原則出發,承認其效力;在金融機構作為受托人的場合,保底條款因違反了相關法律和規章的規定,應當認定為無效。可稱之為區分主體說。 第四種觀點認為,從公平原則出發,保底條款的約定違反了公平原則,故應當認定約定無效,但保底條款的無效并不影響委托理財合同的效力。可稱之為條款無效說。 第五種觀點認為,保底條款是委托理財合同的核心條款,事關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合同中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均圍繞該條款展開。因此,保底條款無效,應認定整個合同無效。可稱之為合同無效說。 第六種觀點認為,對保底條款的效力,不宜一律否認,也不宜一律承認。作為一項司法對策,對保底條款的效力認定不僅要尋求其法理邏輯上的依據,保持執法尺度的連續性和一貫性,而且要顧及現實的國情和國民對于公平的感情認知。在此基礎上,該觀點主張以銀行活期存款利率為標準對保底收益率加以調整,超過部分不予支持。可稱之為有限承認說。 分析以上六種觀點,筆者認為,基于現實生活中當事人關于保底條款的約定利率高低不等(7%~30%),完全承認其效力將會導致顯失公平的結果,對金融秩序也會造成較大的沖擊,故對保底條款的司法調整不宜采用絕對有效說。對于條款可撤銷說,根據現行法的規定,顯失公平是指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合同訂立時雙方的權利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時,法律賦予處于劣勢地位或沒有經驗的一方當事人的救濟權,而在委托理財合同中,締約時受托人并非處于劣勢或沒有經驗,故不存在撤銷權行使的余地。對于區分主體說,固然有其司法政策制定方面的便利和規章依據,但因其對不同主體區別對待并無充分的法律、法規依據和法理依據,容易導致較壞的負面影響,損害國民對金融機構和司法機關的信任。也不宜采納。對于條款無效說,在目前的市場形勢下,可能容易為監管部門所接受,也有助于緩解券商的現實壓力,但該種觀點一方面有違當事人的自由意志,約定保底條款的當事人風險偏好均為中性,厭惡高風險、高收益;另一方面也不符合《民法通則》第60條和《合同法》第56條的規定。更重要的是,依據該種觀點將會給委托人帶來顯失公平的后果。也不宜采納。基于上述考慮,筆者認為,為平衡合同當事人雙方的利益,對保底條款效力的基本取向是在有限承認說和合同無效說之間權衡,并同時設計兩種方案,進一步進行權衡論證。 對于兩種方案的比較,筆者的初步考慮是,從對委托人權益的保護來看,由于有限承認說以銀行同期存款利率為基準對保底條款加以規制,而合同無效說也是以銀行同期存款利率作為損失賠償的基準,在委托人無過錯的情況下,兩種方案對于委托人權益的保護在最低限度上均能夠實現本金和銀行存款利息的數額,從這一意義上來說,二者的結果均能夠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但是,兩種方案的差別也是明顯的:一是個體經濟利益上的差別。在合同無效說的制度設計框架下,對委托人而言,認定合同無效,將無法獲得收益分成;對于受托人(以證券公司為例)而言,其委托理財行為的實施也只是獲得了傭金和手續費等收入,對產生的收益,沒有分享的可能。而如果采取有限承認說,這一問題將得到較好的解決。二是社會效果上的差別。采納合同無效說除了會對社會信用體系造成消極影響之外,也將導致信托業和券商理財業務的萎縮,其對資本市場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需要慎重評估;而采納有限承認說,不僅可以將相對無序的委托理財市場規范在較為理性的范圍之內,對資本市場基本不會造成負面影響。 (作者為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證券報 劉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