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民間資本成“魔鬼”?(各抒己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06日 03:45 人民網-市場報 | |||||||||
辛華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博士、專事溫州經濟研究的尹中立先生最近再次放言,要人們警惕溫州財團,他說:“溫州財團是此前溫州炒房團的升級。”其矛頭直指中瑞和中馳兩大溫州財團。一個月前,尹中立先生在全國首次提出了“溫州炒房團”的概念,引來全國各傳媒的注意,溫州民間資本幾乎成了“過街老鼠”。
可后經證實,當時的許多說法大多不實。建設部住宅與房地產司司長謝家瑾表示,從數據上來看,溫州人炒樓對各地房地產市場不能說沒有影響,但是并沒有外界所說的那么大。從長期來看,決定房價的因素絕不是資金炒作。上海市統計局資料顯示,2003年溫州人的購買量不及上海房屋供應總量的10%。而在對溫州購房團反應比較激烈的另外一個西部城市成都,2003年溫州人在當地的購房比例僅占0.75%。在對溫州購房團喊“打”之聲較高的幾個城市,溫州購房團都不是導致當地房價上漲的主要原因。其影響力和實際作用,更談不上引發過度投資和房產泡沫。 現在,溫州購房團的虛霧與不實之詞剛剛散去,尹先生又拋出新論,而且勢頭更猛,他把兩大溫州財團定位于在中國并未獲得承認和合法經營資格的所謂“金融公司”的性質上,提出“這是對國家金融監管業的挑戰”,同時,抬出了中央宏觀調控政策。 尹先生上次提出“溫州炒房團”的概念,以嚴謹的學術眼光看,可議之處頗多。這一次仍是如此。起碼他給溫州財團所下的定義,就缺少“學術”。同時,搬出國家政策,其強力打壓的意圖,更是不言自明。對溫州財團,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可如此急迫地否定,是否合適呢? 溫州是中國歷史上市場經濟最早的萌芽地,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有經濟視野的儒學分支———永嘉學派的發祥地,改革開放25年來又是中國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近幾年,溫州人積聚了巨大的社會財富,民間資本的力量日益壯大,同時,溫州財富也成為整個長三角地區經濟活力的象征和代名詞。來自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的估計,民營化程度最高的浙江省目前大約有8000億民間資本,整個長三角地區的民間資本高達25000-26000億。實力雄厚的民間資本,必然要尋找活動的空間,也必然對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帶來一些新的課題,在這些資本涌入社會健康發展的各個領域的同時,也必然會通過政策上的疏漏滲透到一些有待規范的經營領域,牟取過高利潤。但是,民間資本無錯,錯在政策的更新尚未適應新的形式,錯在市場經濟成熟得太慢。 前一階段惡炒溫州購房團時,有人提出其中暗藏著“仇富”的種子,到底是不是呢?其實,大家沒有必要追根究底,倒是對民間資本如此厭惡,以及由此反映出的相關政策的滯后和人們的情緒,才是我們最需要思考的。 《市場報》 (2004年07月06日 第十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