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證券化何時破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05日 01:00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國際金融報記者 衛容之 發自上海 建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和中融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正就資產證券化的表外融資模式作最后論證。而作為房地產抵押貸款證券化的試點分行,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已委托某外資投行進行方案評估。這是本報記者從日前舉辦的“中國房地產金融資產證券化”論壇上獲悉的。
雖然個人按揭貸款是目前商業銀行最優質的業務,但是隨著個人按揭貸款額的急劇膨脹,按揭貸款也暗藏著諸多風險,尤其是按揭貸款年限一般都在十年以上。一旦出現房地產風險,那么這些風險將全部集中在銀行系統身上。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房貸證券化對公眾來說是一個比較安全、有固定回報的投資工具,而對于銀行則可以用來增加資金、化解風險。 盡管金融界和房產界對于房貸證券化予以了熱切的關注,但房貸證券化在中國尚有很長的路要走。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安定指出,按照表外融資來設計方案,一步到位建立起實施證券化的特殊機構,現階段還有相當大的困難。首先,有關房貸證券化的法律法規還是一個空白。同時,在中國分業監管的框架下探討房貸證券化這一混業模式還有著難以逾越的阻礙。特殊機構發行管轄權的現實問題將深刻影響政府部門權力與利益分配格局,處理起來相當煩瑣。其次,當前的宏觀調控要求銀行減少對房地產業的融資量,限制房地產市場投資,這對于開展證券化不利。再次,銀行的普遍心態是不愿將好的資產拿出來進行證券化,而一些壞的資產出售后又沒人愿意接受,這就造成市場上供給和需求的不平衡。此外,成本和收益問題也影響了銀行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的積極性。 據介紹,由于國內住房按揭貸款的凈收益率可達到3%左右,是銀行一塊十分優質的信貸資產,而證券化產品定價一直居高不下,而且目前國內還存在升息的壓力,再加上財務顧問、評級機構等中介機構的費用,使得銀行在衡量了成本與收益后不愿意將房貸資產拿出來進行證券化。 目前,國內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余額已超過1萬億元,如果保持每年超過50%的增長速度,到2007年余額將達到5萬億元,到2012年將會達到40萬億元,而現在銀行的所有本外幣存款也不過21萬億元人民幣。而且對國內銀行而言,一般住房貸款的時限都長達二三十年,而國內商業銀行貸款的資金來源———存款一般都是短期的,這就使銀行存在“貸長存短”的壓力。而如果將貸款證券化,使長期被占用的銀行貸款轉化為證券出售給投資者,則整個金融系統就有了一種新的流動性機制,銀行可以較快地收回資金,擴大融資來源渠道。并且通過證券化組合、出售、購入,商業銀行的風險被分散給了其他投資機構和單個投資者,提高了銀行系統的安全性。 由于相關制度的約束,導致近階段中國銀行業要運作資產證券化,必須借助相關金融和服務中介機構的力量。而這些中介機構、原始權益人以及各類投資者多不會限定在國內,而會更多地面向國際。另外,在產品設計、包裝、組合、銷售、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技術方面也多會走向國際,將導致金融業國際化的趨勢更加明顯。 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模式選擇,國際上有三種通行模式:一是美國模式,也稱表外融資模式,即在銀行外部設立特殊機構(SPV),用以收購銀行資產,實現資產的真實出售;二是德國模式,也稱表內融資模式,即在銀行內部設立一個機構,由這個機構運作證券化業務,資產的所有權仍屬于銀行,保留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三是澳大利亞模式,也稱準表外模式,即由銀行出資成立SPV,再將資產剝離出去。 關于模式的選擇一直是國內銀行界爭議不斷的話題。在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以往上報的方案中,都采取的是表內融資模式。但2002年底,中國央行一改常態,希望商業銀行能提出表外融資方案,一步到位地推進房貸證券化。而對于銀行所熱衷的準表外融資模式,由于中國法律上不允許銀行出資成立相關機構,因此,表外融資模式已成為銀行進行房貸證券化的惟一通道。 《國際金融報》 (2004年07月05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