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正文
 
中國股市要破除“機構迷信癥”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02日 19:16 中國經營報

  作者:胡朝輝

  一時被奉若神明,一時又被視為魔鬼,基金經理們在短短的三四個月里就經受了如此的心理落差。

  在2003年的藍籌股行情中,50只開放式基金中有43只賺錢,基金凈值增長率接近20
進入伊妹兒的網絡豪宅 新浪點點通個性smsDIY
海納百川 候車亭媒體 哪里可以免費發短信?
%,“財富效應”使投資者對基金趨之若鶩。今年一季度,基金的新發規模就超過了1000億元,在旺銷中入場的“基民”,似乎只等著基金經理們分錢了。

  但是好景不長,僅僅是三個月的下跌就使一切都成為了泡影,而基金此時已被視為了導致股市下跌不止的罪魁禍首。投資者認為,正是由于基金在市場下跌后的持續減倉行為導致了股市的連續下跌。

  面對各種指責和猜測,基金經理們自然感到十分委屈。的確,基金還是原來的基金,股票也仍然是那些股票,只是投資者的態度已經由趨之若鶩轉為了退避三舍。

  然而,從歷史上看,遭受如此心理落差的并非只有基金經理。

  中國股市歷來不乏迷信色彩,而針對機構投資者的迷信則是其中之一。從最早的迷信大戶、到迷信莊家、迷信券商。而正是當初對基金的迷信轉變成了現在對基金的指責和懷疑。

  事實上,不論是券商還是基金,所面臨的都是同一個市場,所不同的是,基金的頭上有一頂“價值投資”的桂冠,使他們看起來儼然是正義的衛道士。投資者顯然忘了券商也曾經投資于藍籌股,而低迷的市場也并未因此就使券商幸免。中國股市的癥結在于股權分離,在于缺乏避險工具,而這又豈是一個“價值投資”所能解決的。

  更可悲的是,迷信機構的還不僅僅是普通投資者。長期以來,管理層一直把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視作化解股市風險的靈丹妙藥,其理論依據是,國外的機構投資者占了80%,散戶只占20%,而我國的資本市場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是以散戶投資者為主。

  管理層一直把機構投資者視為市場穩定器,甚至將穩定市場、化解風險的職責也賦予了機構投資者。在這種理論下,散戶不但不被視為風險的最終承受者,反而被視為了風險的策源地。殊不知,作為投資者,無論是散戶,還是機構,在合法的前提下盈利才是其惟一的職責和目的。如果把穩定市場的職責寄托給機構投資者,則是“機構迷信癥”的另一種表現。中國股市要解決發展首先要破除“機構迷信癥”。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中國股市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2003年審計報告
行政許可法7月實施
蓋茨第9次訪華
惠特尼休斯頓北京個唱
中法文化年精彩紛呈
我國禁產焦油超標香煙
鳳凰衛視中華小姐大賽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不良信息舉報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