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限期央企整合 控股公司重組風生水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02日 19:16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楊筱 6月27日,國資委表示,2005年前要將中央企業法人管理層次控制在三層以內。對于中央企業控股的上市公司直接或間接控股三層以下多個規模較小的上市公司的,應根據企業總體發展戰略和市場狀況,按照證券市場有關規定逐步整合。
“國資委這一重大改革必然涉及大量國有上市公司”,德恒律師事務所國企改制服務部主任錢衛清認為,“這暗示著一些上市公司將面臨著某種變化”。但對于整合方式可能帶來的投資風險,業內人士認為,整合效果還需進一步觀察。降低企業層級 消除關聯交易 中關村證券研究員陳宏坤表示,企業之內層級過多,容易帶來很多問題。如果集團與上市公司之間的資產、財務、人員、業務、機構劃分不清,可能造成集團利用控股關系干預子公司的經營管理,導致責權利不一致,以及由此帶來的關聯交易、同業競爭等問題。 錢衛清舉例說,關聯性交易存在著以下幾種方式:控股股東通過與其關聯上市公司進行資產買賣,低價獲得上市公司資產;控股股東安排關聯上市公司為其貸款提供擔保;控股股東掠奪上市公司的利潤等等。在控股股東的支配下,許多上市公司違背自己的真實意愿為其關聯公司提供擔保,這不但使公司多一層經營風險,也給少數股東、債權人帶來利益受損的威脅。一旦被擔保人出現償債障礙,上市公司必須履行償債義務。 而這樣的具體案例更是層出不窮。在2000年底,滬市三家上市公司“上海棱光”、“浙江鳳凰”、“飛樂股份”分別宣布收購其最大股東“珠海恒通”、“康恩貝集團”、“儀電控股集團”屬下的一家或多家子公司。由于這些最大股東在購并行為中的支配因素,在交易價格的確定標準、交易程序中少數股東的參與程度、信息披露的充分性等方面暴露出諸多問題。整合利多弊少投資者需防范風險 天一證券研究所丁成認為,關聯上市公司的處理方式,要根據各公司的主營業務及控股公司的戰略規劃來實施,若主業相同,可以采取吸收合并的方式,整合成為一家上市公司;若主業不同,未形成同業競爭,則可以采取轉讓的方式,將這一部分資產剝離。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施恒新詳細分析了上市公司進行整合的優劣勢,他表示,從歷史情況來看主要是電力和石化行業中多層級公司上市的情況較多。因為處于同業競爭的局面,母公司競爭優勢明顯,子公司在一定階段后的發展瓶頸很明顯,必須尋找新的發展方向。母公司一般來說會將其轉讓,除了管理能力不足之外,在目前殼資源稀缺的前提下,轉讓可以獲得殼資源的價格,將其投入到生產當中去,減少管理的成本。 另一方面,對于被剝離、轉讓的子公司而言,受讓的企業集團往往是有上市需求的實力型企業,通過購并、資產置換、主業更換等注入新的資金,可以使殼公司從以前集團中的邊緣地位上升至新集團的直屬地位,有一個比較好的發展。對于受讓方而言,也獲得了融資平臺,因此,對三方都有好處。比如國投電力在石化系統時,在2001、2002年時處于虧損狀態,但在2003年轉到電力系統時,每股收益有所提高,而且未來的發展趨勢比較好。而上海商委進行的華聯商廈、上海一百的整合,則減少了同業競爭,有利于企業發展。丁成表示:茂煉轉債未能發股,在于中石化當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時承諾不再分拆旗下資產上市。此次國資委下發文件后,茂煉轉債轉股更加渺茫。 對此,施恒新特別提醒投資者,這種行業屬性、基本面和行業中機會的變更必然使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發生比較大的變化,存在一定風險。公司重組的進程越長,對公司越不利。行政手段VS市場行為整合效果有待觀察 根據國資委下發的指導意見要求,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直接或間接控股三層以下多個規模較小的上市公司,也在整合限期之內。 張宏坤認為,此次整合依靠行政手段來推行,一定程度上存在整合不到位,甚至流于形式的風險。此外,戰略及組織的調整將直接導致人力資源的調整,可能會有人員變動、甚至下崗分流等,因此整合可能會遇到一些阻力。 另外,國資委的指導意見相對宏觀,缺乏比較具體的操作細則,而實際運作中必須依靠現有的法律體系,因此在程序、定價、信息披露、公司治理、整合時間等問題上,有可能存在一些沖突。一刀切的方法能否奏效,值得觀望。 對于大股東而言,由于其處于相對有利的地位,對公司事務有較大的發言權和控制權,可以很好地在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交易中保護自己的利益,甚至可以通過并購重組進行套現等等,對此,錢衛清表示,上市公司重組對于大股東是一個利好消息。但是對于小股東,并非如此。小股東權益肆意受到侵犯是股市的通病,尤其在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交易中,小股東的知情權、股權等等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我國公司又沒有規定諸如股份評估補償權等替代方式,這就往往導致小股東權益在整合中受到侵害,應當避免上市公司整合成為對小股東利益的一次集體性、制度性損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