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降價:幾家歡喜幾家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01日 01:44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國際金融報記者 宮廣軍 發自上海 “今年我本想買輛車,但現在汽車頻繁降價我就不敢買了,再等等吧。”近日,一位生活在偏僻小城的遠房親戚向記者流露出這樣的想法。 這似乎也向我們透露出兩點信息:一方面中國汽車的潛在市場依然龐大,在經歷了
降價內因 自上海通用、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宣布對旗下所有車型價格進行全面下調以來,一股強勁的降價風潮便席卷中國車市。有專家稱,目前,中國持續不斷的降價是由多種因素疊加而成。其中,有三大因素導致汽車廠商選擇了降價。 其一,競爭加劇,市場份額、庫存壓力增加。隨著2003年中國汽車市場的高速發展,廠商在設定2004年的產能時有了過于樂觀的估計,紛紛加大產能,這導致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庫存也相應增加,廠商為了保證自己在中國汽車市場上的市場份額,不惜降低利潤以達到自己預期的市場份額的目標。 其二,來自2005年進口車配額取消、2006年轎車進口關稅稅率降至25%的壓力。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汽車業作為特例獲得5年關稅保護的緩沖期,然而緩沖期內的關稅不是一成不變的,按照協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將逐年遞減進口汽車的關稅,直至2006年7月轎車進口關稅稅率降至25%。隨著2005年的即將來臨,進口車對國產車的威脅也逐漸加大,許多國產廠商自愿先將價格進行全面調整,為的就是主動迎接來自進口車的更強有力的競爭。 其三,利潤空間依然很大。有專家稱,由于歷史的原因,在2001年以前,中國轎車進口關稅高達80%到120%,國產車的價格是比照進口車稅后價格制定的,加上各種其他稅費,整體價格大約是國際市場價格的200%到250%。如此大的利潤空間在全球罕見,但如果國產車能在2006年達到與進口車一爭高下的價格水平,緩沖期內每年必須主動降價20%。這樣國產車的價格才能真正與國際接軌。 消費者不買賬 面對汽車廠商接二連三的降價,市場層面卻并未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在看慣了國內廠商兩年多施展的降價伎倆后,消費者在購車時更趨于理性。由于車價的持續下調導致不少購車人為此損失不小,這讓潛在購車族在購車時更顯得小心謹慎。而許多廠家對降價補償又遮遮掩掩,這讓消費者感到心寒。 從長遠來看,降價應該是一件有利于中國車市長遠發展的好事,汽車價格的下降會贏得更多的消費者。但短期內車市頻繁降價,消費者卻并不買賬,反而增強了消費者持幣待購的心態。 《國際金融報》 (2004年07月01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