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經濟降溫開藥方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28日 09:11 中國經濟時報 | |||||||||
——“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我國金融業發展”研討會綜述 本報記者 柏晶偉 6月19日,多位經濟學家在由北京金融街商會、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開達經濟學家咨詢中心共同主辦的“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我國金融業發展”研討會上,就當前宏觀經
宏觀調控不可能不一刀切 曹鳳歧(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當前經濟形勢實際上是結構性的問題,還不能說全面過熱。用調整結構的辦法來解決,是非常重要的。 回顧以往,中國的宏觀調控最重要的手段或者是最有效用的手段就是計劃和行政,到今天為止,仍然如此。有人提出宏觀調控不能一刀切,實際上不可能不一刀切。為什么呢?主要是中國政府職能問題,如何適應市場化的轉變,我們現在還缺乏市場手段,所以政府很難用市場手段來進行調節,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行政政策。這與中國市場不發達有關。 金融業發展和經濟要協調,金融要適應經濟的協調發展,而中國的金融或者說中國的融資渠道到目前為止主要還是銀行。從去年融資比例來看,銀行的融資比例和資本市場融資比例,尤其是股票市場占到了整個融資總額的5—6%,而90%以上還是銀行的融資,四大國有銀行又占了整個融資比例的65—70%。大家用錢來建設實際是銀行的錢。于是,經濟過熱,就得緊縮,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緊縮國有商業銀行,緊縮國有商業銀行的中國經濟又是投資帶動,這一緊縮,整個投資放緩;投資放緩,經濟就減速;假設再緊縮下去,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又會放慢,然后再啟動。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應該說是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交替產生的歷史。 行政調控手段要用在政府身上 劉福垣(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有人提出轉變發展觀不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了,而是以社會協調發展為中心,我不贊成。發展始終是硬道理,現在我們轉變發展觀并不是轉變硬道理,是把原來追求經濟高增長當做硬道理的觀念給轉變了,發展觀的核心是生產方式、交換方式的轉變。金融業的發展要和中國的發展速度、生產方式轉變的速度、市場化發展程度相一致。 較之完善的市場經濟國家,我們的金融業還不成熟。在美國物價指數就是通脹指數,但在中國不是,我們的市場化沒有到這種程度,否則,對這一輪經濟過熱的調整就不會用行政手段。我不反對用行政手段,但要用手投票,不能用腳投票,用手投票是行政手段,現在是手腳并用。用腳投票,采取差別利率、緊縮銀根的辦法,等于政府有病讓市場吃藥,政府有病讓企業吃藥,這個路子是不對的。我認為應該用行政手段,而且是用在各級政府身上,不能用到市場身上。現在如果使用利率這個手段,整個市場還沒有一體化,在這種情況下用宏觀調控的手段是值得商榷的。我認為在中國現在只有結構矛盾,沒有總量矛盾,所謂的總量矛盾不過是結構矛盾在統計上的一種趨向,在這種情況下,采取財政貨幣政策,用解決銀根的辦法是值得商榷的。 通脹預期比實際通脹可怕得多 吳軍(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學界對經濟過熱存有爭議,我們需要研究的是經濟過熱的原因。例如,物價指數上漲率去年是3%多,據預計今年將達到5%,這個是高還是低?前幾年物價在負增長的情況下決策部門很著急,覺得物價上不去,今年稍微上去一點,又說過熱。決策部門提出經濟過熱,要采取緊縮政策,這樣就造成一種通貨膨脹的預期,我個人認為這樣做是想通過通貨膨脹預期來拉動消費需求,而事實上通貨膨脹的預期比實際通貨膨脹更要可怕得多。所以我們要研究,到底經濟過熱是需求拉上去的,還是其他什么原因造成的。 假定是有經濟過熱的話,它有正面的效應,有負面效應,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比較,泡沫因素到底有多大,實質因素有多少。從上世紀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國民經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在通貨緊縮陰影之下運行。我們才剛跨出通貨緊縮,又開始覺得經濟過熱,又要開始調控。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經濟波動是非常大的,經濟波動有些是由于政策所造成的,這個因素值得關注。 調整利率來降溫要慎之又慎 吳念魯(中國國際金融研究所原所長):關于適度緊縮貨幣政策的兩個問題。一是對當前經濟過熱應該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對目前經濟過熱的判斷是不容置疑的,經濟過熱主要表現在投資的過熱,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這一輪過熱不是全國性的,不是所有地區、所有行業的過熱,而正是由于局部地區、局部行業的過熱對全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因此采取降溫的措施就不能一刀切,而是適時、適度,因地適宜,因行業適宜,不是急剎車,而是點剎。我們已看到一系列的宏觀調控以后,已經取得了成效,固定資產投資也有所下降,廣義貨幣也呈現下降的趨勢。 二是通過調整利率來降溫要慎之又慎。我們知道,一次投資主要是應該提高資金的價格,過去央行采取的一些措施實際上是加大資金的成本,但是在利率還沒有完全實行市場化的情況下,通過調高利率的手段,來一次信貸和投資增長,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1.將引起全國性、全行業的緊縮,形成一刀切的局面;2.對資本市場特別是國債市場產生不利的影響,如果利率一上去以后,國債一下降以后,100塊錢只值70—80塊錢,現在銀行持有的資產20—30%都是國債,大家都要賣掉,誰來接盤,在我國沒有衍生產品,就會出現災難性的問題;3.給良好的消費增長勢頭產生阻力;4.一定程度上增加國外資金的投機行為。 因為當前經濟的過熱不是需求的過熱,如果出現需求過熱,比如說通貨膨脹率大幅度增長,在這個時候,需要考慮調整利率。現在通貨膨脹率是3%多,總的趨勢來看有所下降,如果真的上漲到5—6%的時候,再考慮利率調整。 開發區不是“壞”東西 陳淮(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在討論經濟是否過熱的時候,簡單地把開發區說成是我們經濟運行中的一種“壞”的東西,過于片面。 開發區不是黑社會,不是魔鬼。首先,從1979年蛇口工業區建立至今,25年來,沒有開發區,就沒有中國的外向型經濟,中國對外經濟交往與開發區伴隨始終。其次,現在中國的城鎮居民人口是4.9億人,沒有開發區的城市新區建設,我們根本不可能在20余年中把3億人搬到城里面住,也沒有今天的城市化。第三,沒有開發區發展,就沒有退二進三,城市的產業結構實行不了今天的調整。第四,沒有高科技園區,中國就沒有今天這樣的高新技術產業的成就。 當前,開發區正在成為城鄉關系相互協調的關鍵點,農民如何享受工業化、城市化的好處,現在還沒有在政策上和制度上得到圓滿的解決,這是問題的焦點所在。中國一定要城市化,只不過我們現在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城鄉如何協調發展,開發區是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城鎮化道路、探索城鄉協調發展不可避免的政策模式。 國有商業銀行上市仍需討論 張漢亞(中國投資協會秘書長):國有商業銀行是不是該上市,我認為還沒有討論清楚。我們很多企業基金上市,主要是為了圈錢。上市本身是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但是國有企業上市,一直都不是真正的從體制上去改造企業,因為上市之后還是國有企業。從上市的角度來講,企業上市不是最優選擇,因為上市之后,你的資源盈利就要給新的所有者一部分,只要企業不垮,新的所有者都要分這一部分利潤。我們國家掌握很大的資源,如果上市的話,就會把資源分給更多的所有者。國有商業銀行之所以進行股份制改造,主要是經營方面存在問題,所以可以通過上市之后改變經營。既然經營不好,為什么不自己直接改變?為什么要上市之后才改變?既然知道經營機制不行,為什么不改變?你知道問題在哪兒,為什么不去治?這就是政府的問題。 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賣給國內,這可能好說;如果賣給國外,就面臨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大銀行都和政府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主要是相互支持的關系,大銀行與其他大企業不同的地方是大銀行是國家金融的命脈,也是國家金融調控的一個管道,當政府出現資金緊張的時候,大銀行都會支持。如果徹底改變我國大銀行管理機制,引進外資,外國的股東進入經營管理,在我們國家需要支持的時候,外資股東有發言權,我們國家如何利用大銀行金融工具為自己服務?這個根本問題沒有搞清楚就上市,是盲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