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步入新一輪增長期初具條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25日 00:01 中國經濟時報 | |||||||||
本報記者 孫超 近年來的國際政治動蕩與國際安全的陰影對世界經濟并沒有造成之前所預料的重大負面影響。綜合多家國際經濟機構預測,全球經濟今年將有實質增長。全球投資格局也沒有出現根本性變化,大西洋兩岸之間的資本流動仍主導國際資本市場。全球貿易今年將獲得迅速增長。整體而言,全球經濟步入新一輪增長期的條件逐步具備。
全球銀根增長正由高位下調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運成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世界經濟所表現出的互相聯系、互促互動遠甚于以往。牽動各國經濟的重大問題日益呈現全球共性:同步衰退、無就業復蘇、刺激經濟政策如減稅、降息以及擴大財政支出等逐步趨同。目前的一大突出特征是,全球銀根增長正由高位下調。 張運成說,從全球經濟走勢與各國貨幣政策傾向來看,大體有三個基本判斷。首先,各國相繼調整貨幣政策旨在尋找經濟穩定與增長間的平衡,強調持續和無通脹增長。預計美國經濟正放緩到一個“更持續”和“無通脹”的增長速度。但應該看到,美國的貨幣政策目的在于自保,其他國家要警惕美國政策取向所帶來的沖擊。總體看來,主要國家拿捏利率的時機以及縮放自如,表明美歐日宏觀調控政策日趨合理和成熟。 其次,全球貨幣政策協調性加大。全球貨幣政策在利率上的連續互動是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金融政策協調的又一體現。1998至1999年上半年,美歐日普降利率,降息周期持續一年,為全球經濟復蘇創造了良好環境。自1999年下半年2000年8月,美國6次、歐洲央行5次提高利率,加息周期也已持續一年,利率調控作用凸顯。從2001年3月,美聯儲連續13次減息,歐洲雖然降息幅度不大,但也盡量在減少歐元與美元的息差。 主要國家利率走高趨勢對各國貨幣政策及投資環境造成壓力。美國提息勢將吸納苦無出路的全球資金,外資大量流入可以預期。相反,由于投資者紛紛離場,發展中國家可能會出現資金問題。雖有貿易盈余,但資本外流加劇,最終還是失大于得。值得中國與發展中國家注意和警惕。 荷蘭銀行新興市場研究部董事、資深策略師沙石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金融市場經常會懷疑美國民主政黨的經濟政策,因為它往往過高地強調了醫療保障、教育、窮人和中產階級的福利。曾經許諾稅率可行性增長,并在民意測驗中一路飆升的民主黨候選人克里恰恰就是把握住了這點。然而,布什的稅率下調推動了經濟發展,稅收的差額和伊拉克戰爭的巨大支出導致了財政赤字,與克林頓執政時的預算剩余背道而馳。民主監督也許可以進一步確保財政上的自律,并且可以更好的長期保持利率在較低水平,而這些對經濟增長是起積極作用的。然而,民主黨的貿易保護政策會加劇與中美貿易摩擦。而美國的競選大戰將在經濟衰退中不斷升溫。 全球市場處于不確定之中 目前世界經濟接收的信息是紛亂的,通脹論、通縮論都有市場,有人干脆表示通脹、通縮一齊來了。據世行分析,2003-2005年,全球GDP平減指數(將名義GDP平減而成為實質GDP的一種物價指數)平均為1.7%,與1971-2000年間的6.2%相比,顯示通脹影響大幅下落。2006-2015年世界經濟將平均增長3.2%,與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增長持平。 持“經濟過熱”論的人認為,銀行利率較長期處于偏低期,造就了良好的再融資機會,大量資金會涌入各行各業,投資人往往只強調回報而忽略或忘記風險。如美國當前的超低息環境大大助長了美國樓市和股市出現泡沫。正因如此,全球市場處于極度的不確定之中,無論美元、日元、歐元還是人民幣;無論美歐日股;也無論能源、大豆、棉花或其他商品,在通貨膨脹壓力下,國際市場忽晴忽陰,普遍存在較大波動的風險,進而加大投資風險。 沙石認為,最使投資者關注的不是呈強勁勢頭恢復的經濟形勢,而是美聯儲依據6月30日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以及其后一系列會議所作出的利率決定案。并且,總統大選,原油價格和潛在的恐怖襲擊依然在影響著投資者的興趣。 沙石介紹說,每逢大選,證券市場行情都會大幅看漲。然而今年美國的證券市場卻沒有如預計那樣讓人激動。2004年中,證券市場沒有任何明顯上漲的跡象;并且在上半年,道瓊斯工業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均走勢平穩。雖然經濟形勢好轉,但出于對不斷提高的利率、高油價和潛在恐怖分子行動的擔憂,投資者們仍然對利潤的增加持保守態度。據悉年底即將調低最低1%的利率,已經導致了美國國債市場的暴跌。調高利率對于消費者的影響則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對于在美國經濟中起支柱作用的房屋消費市場。美國政府、商人和消費者在過去的40年中對于低稅率已經習以為常,對于突然的調高稅率也許會手足無措。消費者們對于稅率變更的反應高油價和揮之不去的恐怖襲擊的陰影將一起驅使聯邦政府用一種逐步可行的辦法來完成稅率的調整。這也是投資者對市場不確定的一個原因。 張運成表示,反映在決策上都使各國首鼠兩端。以美國為例,人們將美聯儲的減息與放任美元貶值視作美國刺激經濟的雙重利好。但由于用藥過猛,現在美國政府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已經所剩不多。如果美元匯價進一步下跌,各國央行不會坐視不管,可能會紛紛加入印刷鈔票行列,全球經濟將由此進入另一次惡性通脹。反過頭來,如果美國加息減慢貨幣供應速度,全球股市則又面對巨大下跌壓力。摩根士丹利估計,美國如將聯邦基準利率由1%提升到3%,美國住房貸款利率便會由5.5%上升到7.5%,足以結束美國房地產上升勢頭,并進而引發一次經濟大衰退,甚至令通縮在美國出現,這才是全球經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要格外擔心和警惕的。 世界經濟中發展中國家因素上升 國際經濟合作正向多領域、多角度、多層次方向發展,世界經濟中的發展中國家因素開始上升。中國需要抓住機會,提升經濟發展層次。沙石說美國、歐盟、日本今年與中國的貿易增長是確定無疑的,全球經濟增長的前景取決于中國的進口需求。然而,不斷增加的美元儲備和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將會再次對人民幣匯率產生壓力。 張運成說,從某種程度上講,發達國家經濟正逐步呈現“空心化”、“虛體化”的過程,技術擴散,由高到低,這是由于資本流向改變即流向發展中國家而促成的一種世界變動過程。其中的資本流動、技術擴散最重要。總體而言,發展中國家正逐步走出在突如其來全球化的打擊下呈現出的悲情意識,正面臨關鍵機遇期。全球化的不平衡發展,一方面使全球化進程本身不斷遭遇波折和起伏,一方面造成許多發展和進取的機遇。國際資本與勞動關系深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機會。美國經濟已不再依賴制造商,全球化已改變企業如何使用勞動力和原材料。勞工是最原始的資源,薪金和勞工成本是通脹的最重要指標。 主要發展中國家政府藏富于民思想抬頭,反映在政策上,國民經濟活動的空間加大,出現結構性調整的跡象。向跨國公司提供優惠稅收待遇,或提供廉價的勞動力和有限的自由。 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政治新生代”陸續登上政治的舞臺,開始發揮作用。阿拉伯許多國家和中亞各國,正在推進和完成政治“交接班”過程,它對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的前途產生潛在而重大的影響。東亞地區如馬來西亞,非洲和拉美一些國家,盡管性質不一樣,比較年輕的政治人物也越來越多地占據了“前臺”。他們的治國理念與經濟政策將更具實效和有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