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變堵為疏食品安全危機考驗政府監管能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25日 00:01 中國經濟時報 | |||||||||
產業述評本報記者 朱菲娜 今年以來接二連三發生的劣質奶粉、有毒粉絲、有毒泡菜、假酒致命事件,使得社會各界對于我國食品安全現狀的討論達到了頂點。 最近,廣東的SARS專家鐘南山又發出警告,我國的食品安全危機問題,不僅僅在
民以食為天。無論在哪個國家、哪個時代,都是這個道理。一旦出了事,后果便不堪設想。 此番食品安全事件,引起群眾對生產廠商的強烈憤慨和譴責,對社會道德的懷疑和失望:“要利潤還是要良知?”“要錢還是要命?”整個社會的誠信機制面臨被摧垮的危機。 的確,這些缺德的生產商、經銷商是罪魁禍首,應當予以重懲。然而,罰了一個還有一千,關了一家還會陸陸續續冒出新的來。利欲熏心,會不斷有“敢死者”加入這個行列。看來,事后嚴懲對根本解決問題是無濟于事的。 那么,到底應該怎么辦?記者想起安徽阜陽市一位分管副市長所說的話:“毒奶粉事件雖然持續了一年多,但我一直不知道。”這話聽起來也許會覺得荒唐,但它確確實實在我國發生而且普遍存在,就是政府有關部門在應有的監督、監管環節上的乏力,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和根源所在。 仔細分析,雖然影響我國食品安全確實有多重因素,既源于分散的生產方式,又涉及普遍的管理漏洞;既有經濟基礎落后的原因,又有上層建筑不相適應等。但顯然,最為突出的還是市場監管乏力。 首先是農村市場監管薄弱。近期發生的較大食品安全事故都發生在農村或城鄉結合部就是明證,他們基本都是前店后廠,自己生產自己銷售,市場是自發形成的,消費者依據消費習慣就近購買,再加上農村地域遼闊,監管力量很難觸及這類市場。 其次是我國相關監管部門責任意識還較為淡薄。阜陽劣質奶粉事件發生之后,當地工商、衛生、質監等部門展開了拉網式清查,并公布了不合格奶粉的黑名單。然而國務院調查組第二天在阜陽市太和縣實地調查時,又查獲劣質奶粉890袋。有些執法檢查還只停留在形式和數字上,難以發揮監管應有的效力。 其三是各個監管部門職責交叉,沒有形成合力。“十個部門管不住一頭豬”,是對長期以來我國行政執法領域存在問題的形象描述。質監部門負責生產領域的質量監管,工商部門負責市場監管,衛生部門負責制定營養和衛生標準,食品藥監部門負責食品的組織協調、綜合監督和大要案查處。這么多部門之間本來應該緊密聯系、共同合作,但由于部門利益及地方保護等原因,常常各自為戰,信息閉塞。 因此,僅靠媒體曝光了事,或僅靠執法人員的幾次突擊檢查,或事后對于肇事者的嚴懲顯然不能根除食品造假,而僅僅靠確立一部《食品安全法》、出臺一些《食品監管條例》也未必能夠解決。要真正從源頭上杜絕,還得靠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實施干預,制定相關法規,從稅收政策等各方面引導食品生產商和銷售商樹立社會責任。特別是和群眾生活休戚相關的食品,比如豆制品、咸菜等,政府有責任建立扶持一批正規企業予以取而代之,進而規范市場,同時抵制偽劣商品。將經營者組織起來,建立專營區,統一管理,統一納稅,使得生產過程始終處于工商、衛生部門的監管之下,從而保證了經營者安全生產規范,這樣,才可以防患于未然,法律、法規的權威也就不會總是在沾滿生命的鮮血之后才被認知,這也是真正從源頭上變堵為疏。 另外,除了職能部門要嚴格監管,關鍵還要在市場上形成良好的經營風氣,這將在更大程度上依賴于主管部門制定的相關制度法則,也將在更大程度上考驗政府的監管能力。 希望近來發生的這一起起食品安全事件作為一個深刻的教訓,能督促各方盡快行動起來,變堵為疏,將中國的食品安全這張已經出現破洞的“網”盡快修補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