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下的財政政策路向何方?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22日 09:33 中國經濟時報 | |||||||||
本報記者 唐福勇 作為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主要手段之一的財政政策真的改變風向了,由“積極”轉向“中性”,開始了慢慢淡出的過程。自從5月底財政部部長金人慶首次提出“中性財政政策”以來,各方對財政政策的未來走向越來越關注,其轉向后對整個宏觀經濟的影響也成為各界人士關注的焦點。
“中性”其實就是淡出 “在我看來,目前的財政政策不能算是中性,本質上就是淡出。”中國人民大學財政學院財政系主任朱青教授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這樣理解當前的“中性”概念。 持此類觀點的在經濟學家中為數不少,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對中性的理解是,總量控制下的結構性調整,對有些項目降低、放緩支持或不支持,對有些項目繼續支持。以這種區別對待的方式,通過調整財政支出的流向達到中性財政政策的效果。 從財政支出進度放緩這個角度來說,也就意味著首先是要淡出原先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因而其落腳點首先還在于淡出。淡出的前提則是,實施了近六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已經讓中國的宏觀經濟走出了通貨緊縮的陰影,而在當前有經濟局部過熱趨勢的時機,其淡出是否恰逢其時呢?淡出的方向與方式會是怎么樣呢? “積極”是否難以淡出? 早在去年,相關專家呂煒曾撰文指出,積極財政政策正在演化為當前經濟運行的一個內生因素。在他看來,1998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的狀態可以用三個相互關聯的環節來概括。一是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同時,儲蓄傾向在不斷強化。二是儲蓄的快速增長因投資意愿不足而大量沉淀,經濟運行面臨失速,銀行面臨經營風險。三是利用國債吸納儲蓄、增加投資的積極財政政策,最終只是形成了對經濟總量的直接拉動,財政逐漸成為維持經濟運行的必要條件。政府通過有目的的投資政策介入市場經濟運行,旨在以“儲蓄——政府投資”的方式吸納沉淀資金、維持經濟總量、帶動“儲蓄——自主投資機制”的恢復,但實際結果只是體現為“儲蓄——政府投資——經濟增長”的直接拉動。顯然,在這樣的經濟循環中,財政已經不是市場經濟運行系統之外的政策因素,而是內生為這種經濟運行的一個必要條件,財政的負荷在遞增,風險在加大。 呂煒當時認為,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受困于消費環節的障礙。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學院財政系主任朱青教授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現在的關鍵是居民消費還不能啟動起來,原因在于人們的消費預期一直不好,不放大量消費,而是更多的將資金轉向于各項教育、養老、醫療等。與此同時,也正是因為整個社會保障體系包括醫療、養老、教育等環境仍很弱化,就業難度的加大,使得試想的通過大面積、大幅度增加收入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改變消費預期的想法不能實現。所以在積極財政政策下近年來的7000多億國債填寫補了這部分應有的消費,以國家消費的形式代替百姓消費了。可以看到的是,這種積極的財政政策這些年的確取得了許多成效,一些想辦未辦的大事諸如大量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都辦了。 在呂煒看來,經濟運行一直無法擺脫消費難以啟動、內需難以擴大的制約,政府投資帶來的收入效應沒有明顯改變消費預期和消費傾向,而是更多地轉化為儲蓄的增加,從而使經濟運行中的儲蓄——投資機制進一步失衡,在沒有自主投資動力的情況下,政府必須通過發行國債吸納更多的儲蓄以消化這種失衡,于是前一次擴大投資的效果轉化為更多儲蓄,成為下一次擴大投資的壓力。情況表明,機制傳導的消費環節出現了嚴重的阻滯,正是這種阻滯使積極財政政策陷入了一輪接一輪的直接拉動的循環中。外推式拉動逐漸成了經濟增長的一個常量,財政政策的退出也就變得不可預期。 淡出時機到了 盡管許多專家表明中國的積極財政政策有其難以退出的理由,但今年卻似乎來了時機,這個時機就是借宏觀經濟局部過熱需要加大宏觀調控的時機。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高培勇等人測算,通過大規模的發行國債,在過去5年當中,我國經濟的增長有9個百分點來源于積極財政政策的支撐。另據測算,積極財政政策有效地擴大了投資需求促進了經濟發展,對于GDP增幅的貢獻率,1998年為1.5個百分點,1999年為2個百分點,2000--2002年也在1.5-2個百分點的區間;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技改貼息取得了良好效果,加快了企業技術進步,促進了產業升級;增加了就業機會。據測算,1998--2000年,積極財政政策促進中國非農就業分別增長0.57%、0.73%、0.71%,每年均可提供200萬個以上的非農就業機會。 朱青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從目前國債的規模來看,積極財政政策的確在很大程度上支撐著我國經濟的增長,因而從短期來看,至少在國債這塊的淡出相對來說可能性不會太大。 而且我國國債的負擔率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處于較低水平,但從國債占中央財政支出的比重這個角度來看,由于近年來國債發行額度猛增,我國已經在2002年達到了接近30%,而最發達的幾個工業化國家平均只為10%左右。而國際上債務依存度的警戒線為20%。 顯然,中國財政政策必須盡快完成轉型,包括稅制改革試圖啟動民間投資高潮在內。 此前有媒體曾報道說,財政部曾設想以后不增發長期建設國債,而改由在國家預算盤子內,每年給國家發改委撥付1000億元的資金,然后讓積極財政政策逐漸淡出。從今年5月發行的二期憑證式國債縮減200億情況來看,國債收縮也將是勢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