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讓民族文化在市場浪潮中涅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21日 08:44 經濟參考報 秦晴 | |||||||||
被譽為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集成塊”的云南省,在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文化方面正在探求這樣一種模式:讓民族文化走向市場,通過市場的檢驗,使悠久獨特的民族文化在多元社會中顯示出蓬勃生機,讓民族文化走上生態的產業化道路。 文化產業是云南省最有前途的支柱產業
民族民間文化是民族個性特征與獨特精神的重要表征,是民族情感和理想的重要載體。它包括有形的物質遺產,如民居、雕塑和服飾等;也涵蓋了無形的、口頭的、非物質的遺產,如口承文學、環境知識和信仰心理等。千百年來,民族民間文化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以綿綿的生命力,跨越時空,延續至今。然而在工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受到了史無前例的沖擊,不少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正日漸式微,頻頻告急,甚至面臨消亡的危險。 “每一分鐘,我們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間里,都有一些民間文化及其遺產死去,它們消逝得無聲無息!痹凇爸袊耖g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研討會”上,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對我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現狀痛心疾首。 擁有26個民族的云南省,其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豐富性使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浩繁而艱巨。也正因為如此,云南十分重視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工作,從政府到民間,從學院到鄉村,都在進行創造性的探索。 1997年,云南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民族民間美術及藝人調查命名工作,并于1999年6月23日在昆明召開的云南省民族民間藝人命名大會上,命名了166位藝人,分別授予他們云南省民族民間高級美術師、美術師、美術藝人稱號; 2000年5月,云南省頒布了我國第一部專門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地方性法規《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 2003年8月,云南省在國內率先依法對全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進行科學、規范的普查。 文化產業被稱為21世紀“最后一桶金”,美國的文化產業成為繼電腦、航空和石油之后的第四大出口支柱產業。巴黎、倫敦和東京等國際性城市的文化產業也都已成為其各自支柱產業。擁有豐富民族文化資源的云南省將把文化產業作為一項最有前途的支柱產業予以發展。 納西古樂隊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獨一無二的古城構架、小橋流水、雪山草甸,璀璨奪目的民族文化藝術——東巴文化、納西古樂幾乎成了麗江的代名詞。步入麗江大研古鎮,一排排極富納西東巴傳統文化特色的服飾店、手工藝品店鱗次櫛比,一幅幅精美木刻、烙畫作品,驟然撲入眼簾,令人目不暇接。這里既是世界文化遺產名城,也是傳承古老納西文化和東巴文化的藝術之鄉。身處麗江,你常常會聽到中外游客發出如此感嘆:“這里的文化是鮮活的,是開放的。不僅可觀、可感、可聽、可觸,還可以帶走,這里有其他地方尋找不到的旅游工藝品,是獨一無二的。” 去過麗江的人很少有空手而歸的,無論是小小的納西木刻圓盤、納西古樂CD光盤,還是一襲純麻質地的民族式樣長裙,無不烙上“麗江”這個無形商標。在旅游產品上尋找文化賣點,做足民族文章,讓潛藏的文化通過有形市場迅速傳播,一條由獨特文化派生而出的文化經濟產業鏈自然形成。 2003年,麗江文化產業收入由2002年的2億元左右增加到近8億元,文化產業收入占到全市旅游業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翱糠忾]來保護是不現實的,沒有人能拒絕現代文明的進入。只有當百姓意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嘗到它帶來的甜頭,才能理解它、珍惜它,并自覺地保護它,F在廣大群眾已經意識到傳統文化帶來的巨大價值,珍貴的文化遺產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許多人自覺地加入到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行列中。這正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也只有這樣,文化和經濟的發展才能相輔相成!丙惤蓄I導這樣說。 提到麗江的民族文化保護,我們不能不提及宣科和他的納西古樂隊。正是有了宣科,才有了納西古樂的復蘇、繁榮,生活在麗江的許多“老納西”都這樣認為。宣科和那些不識樂譜卻能將唐代古樂演奏得絲絲入扣的老人們,在滋養他們的大研古鎮四方街上為游客演奏,弘揚傳播著納西文化,并向世人展示其獨特魅力。 宣科,這位被戲稱為“麗江首富”的老者絲毫看不出已年逾古稀。思維敏捷、睿智風趣的他,說到納西古樂更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在宣科正式恢復古樂會之前,演奏納西古樂的老人們只是不時聚在一起玩玩,他們大多是屠夫、裁縫、皮匠、種田者,但宣科改變了他們的命運。1987年,麗江大研納西古樂會正式成立,并開辦了古樂傳習館,先后招收中外學員120多名。宣科告訴記者,他們每年靠演奏能夠賺700多萬元,目前已經成立了一個股份有限公司,用來更好地開發保護納西古樂。據記者了解,在麗江從事專業演奏的納西古樂隊現已發展到了16支。 民族文化的“楊麗萍模式” 走在古城石板小路上,隨處可以感受到濃得化不開的民族文化氣息,從一串串刻畫著東巴象形文字的馬幫銅鈴到一匹匹純手工的織錦,從一聲聲雅致悠遠的古樂吟唱到一塊塊青石板散發的清冷月輝,無不演繹出古韻十足的民族文化。云南省德宏州民族藝術研究所副所長曹明強認為,延續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走向市場,民族文化要開發,也要保護。讓文化走向市場不是保護文化的唯一方式,但如果不讓它面向外界,越封閉,越保守,文化就死亡得越快,尤其是民族文化。 前不久,著名舞蹈家楊麗萍率領數十名來自云南大山深處的土著演員為所有熱愛民族藝術的觀眾獻上了《云南映象》。這幕原生態歌舞集的新意在于強調了原生態的內涵,用最原生態的歌舞展現了民族文化,從歌聲到舞影,從道具到服飾……均體現了這一特色!对颇嫌诚蟆返某晒Φ靡庥,它運用了最為現代的產業化運作方式來宣揚自己,通過市場化路線彰顯民族文化之魅力。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該劇已在全國公演了近百場,所到之處無不掀起云南民族文化的巨飆,楊麗萍和她的舞蹈向世人展示了保護民族文化的全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