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瑞財團打破民企三大瓶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7日 05:33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首家民營財團出水引來超常熱情 溫州消息6月16日,我國首家民營財團--中瑞財團在溫州舉行了成立儀式。地方政府、銀行和職業經理們對中瑞財團的超常熱情,將中瑞財團應運而生的意味濃妝艷抹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中瑞財團的誕生,至少打破了中國民營企業目前普遍遭遇的制度、融資和管理等三大瓶頸。
推動制度創新 引人注目的是,出席中瑞財團成立儀式的,既有溫州的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也有人大、政協的主要官員。加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政府官員和著名學者,中瑞財團的成立儀式可謂盛大。 中瑞財團如此被高度的重視,是在其本月2日舉行首次新聞發布會后。不久前的一天,溫州市委書記李強專門花了4個小時的時間,和中瑞財團的9位股東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而溫州市的市長、副市長們也相繼接見了中瑞財團的9位股東,從各自分管的角度關心中瑞財團的運作狀態。 中瑞財團副董事長、新聞發言人王振滔6月2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還明確表示,他們不知道是否要把組建中瑞財團的事情匯報給政府部門,更不知道是否邀請政府部門出席成立儀式。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溫州市政府部門的主動出擊,已經產生了明顯的效果。 王振滔表示,作為中國首家經國家工商總局核準的無地域限制的以財團命名的控股有限公司,中瑞財團至少在三年之內不會將總部遷離溫州,而且不會吸納總部不在溫州的股東。 溫州市政府的動作,也似乎相當明顯。在成立儀式上,中瑞財團簽署的兩個重大投資項目,均是政府項目。一期投資額為18億元的溫州泰順抽水蓄能電站,中瑞財團和政府的股權比例各為65%和35%。其中,由中瑞財團持有的65%股權,還可以部分的轉讓給其它股東;第二個投資項目是溫州鹿城環保污水處理工程,也是政府項目。此次簽署的協議規定,由中瑞財團按照BOT方式進行運作。 溫州市委包哲東副書記說,在全球步入后工業時代中繼續生存發展,民營企業單靠目前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在制度上進行大膽的創新。對民營企業家們在制度上的勇于創新,溫州將提供一個更加寬松的環境。而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更是明確表示,溫州民企下一步發展需要新的體制軟環境。 突破融資困局 中瑞財團戰略投資顧問李信民博士說,相比原來的單一企業,中瑞財團在與政府談判、爭取項目和獲取銀行貸款方面都很有好處。 成立儀式上的情況顯示,銀行對中瑞財團的垂青,全無宏觀調控下的信貸緊張之態。 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分別與中瑞財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據王振滔說,與這兩家銀行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規定,在中瑞財團需要信貸資金時,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將提供足額的免擔保貸款。而且,這些貸款須跟隨中瑞財團的項目進行服務,即中瑞財團在全國任何地方投資項目時需要資金支持,兩家銀行將提供跨區域的金融支持。 銀行提供足額的免擔保貸款,就已經足以讓苦于貸款無門的民營企業心妒不已了,而國有商業銀行為之提供跨區域金融服務,更是過去難以想象的事情。由于現有的體制限制,包括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在內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一般不能操作跨區域貸款。此次對中瑞財團的特例,是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的溫州分行報請總行特批的結果。 此外,深圳發展銀行也與中瑞財團簽署了授信額度為10億元的協議。在宏觀調控導致銀行信貸資金緊縮的情況下,三家銀行的如此闊綽出手,確實讓人驚嘆。中瑞財團董事、浙江星際實業股份公司董事陳時升說:如果我們9家企業不是聯合起來,每家一次能夠獲得銀行1億貸款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王振滔表示,宏觀調控非但沒有影響到中瑞財團的運作,反而更加有利于獲取好的項目。其它企業在信貸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即使面對好的投資項目也無從下手,正好給了中瑞財團以機會。 革新管理模式 現在的中瑞財團是由9家企業控股的公司,但中瑞財團的目標是變成控股9家股東的總公司。不過,中瑞財團要從兒子變為老子,對管理的要求無疑是不能等量齊觀的。以奧康集團為例,旗下就有5大投資公司。管理鏈條的長度和難度,都遠非單一的公司架構能與之比擬的。 為了形成規范的管理,中瑞財團的經理層幾乎沒有一個溫州本地人。首任總經理楊新泉原來是凱迪電力的總經理助理,是從400名應聘者中挑選出來的。 對楊新泉的業務能力,中瑞財團的董事會寄予了厚望。王振滔說,公司不僅給予其50萬元的年薪,而且為其配備了奔馳轎車。之所以愿意給予總經理高薪,就希望是真正找到能人并讓能人發揮最大才華。 為了讓經理層盡可能獨立地操作公司的運作,中瑞財團的章程厚達280頁。其中,對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部分做了極為詳細的規定。此舉,就是意在使中瑞財團的運作真正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原理進行,而不致受到股東們的干擾。 打造規范、強硬的職業經理層能夠成為9位股東的共識,是因為他們自己都萌生了退意。王振滔說,在商場上打拼了二十多年后,不僅感覺非常的累,而且自覺管理能力難以與時俱進。股東們希望能夠退居二線,一是休息,二是集中精力再學習。上海證券報記者陳建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