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驚印度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5日 12:00 《中國工商》 | |||||||||
被譽為“印度經濟改革之父”的曼莫漢.辛格,5月22日,正式宣誓就職印度新一屆政府總理。“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一個時代的到來。印度成為世界重要經濟力量的時刻已經來臨,”辛格在就職前夕說。 辛格5月20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新政府將繼續推行前總理瓦杰帕伊的經濟改革,但將加入“人性化”因素。也就是說,改革將涉及到各個階層,特別是農村或落后地區的貧苦民
辛格進一步補充說,政府將保護工人的利益,并鼓勵國有和私營企業共同發展。一些具有戰略意義的企業將繼續保持國有,如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及國家銀行等,政府無意將他們私有化。 鑒于辛格在出任前財政部長時的卓越表現,以及對這位有著牛津、劍橋教育背景的經濟學博士繼續改革的信任,印度國內的股市對辛格就任總理報以積極反應。 此番頗具戲劇效果的印度新總理的產生,引發了國際傳媒關于印度的新一輪集中轟炸,中國國內媒體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雖然印度現在的經濟總量還只有中國的一半,但印度的增長卻正在接近中國。之所以關注印度,并不是要以印度的增長模式為標準,而是多一只認識中國自己增長的眼睛”。在近日舉行的“2004.上海經濟學家創新論壇”上,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軍,就當前國際上廣泛關注的印度經濟的增長狀況發表演講,認為中國應從印度經濟起飛中獲取對我們自身經濟增長有益的啟示。 張軍教授的一席話,可謂一語中的,切中要害。 驕人的經濟成就 印度財政部4月10日公布的2003-2004財政年度第三季度(即2003年10月至12月)的經濟調查報告顯示,本財政年度印度的經濟增長率達到8.1%,糧食生產達到創記錄的2.122億噸。 印度去年風調雨順,農業的強勁復蘇不僅讓數億農民的腰包鼓了起來,也刺激了從農機產品、手機到摩托車等各種商品在內的需求,為經濟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去年每月手機用戶平均增長100萬戶。 印度經濟監控中心上月在孟買公布的一份月度經濟評估中預測,印度服務業、農業和制造業三大行業齊頭并進,2004-2005財年增速將分別達到7.9%、2.7%以及6.4%。 印度經濟領域接連刷新歷史記錄:外匯儲備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成為世界上第六個外匯儲備超千億美元的經濟體,促使政府放松進口限制和提前償還外債;孟買證交所綜合股指突破6000點大關,創造3年來最好成績;鋼鐵出口增長65%,服裝出口增長22.6%,銀行消費貸款上升30%……難怪印度財政部長欣喜地表示,種種指標表明,印度經濟正處在56年來的最佳時期。 1970年時,60%的印度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如今只剩下了30%。經濟界人士普遍認為,作為全球第二大發展中國家,印度現在已開始“高速駛出車站”,有望與中國共同成為引領亞洲經濟前進的火車頭。 內部投資拉動增長 印度沒有仿效中國依靠外國直接投資拉動經濟發展的模式,而是遵循了內部投資拉動增長的模式。 2002年中國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超過500億美元,而印度2003年只得到了60億美元。因此,雖然它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遠遠落在中國之后,但它仍然擁有較多具有內部競爭力的國內公司。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軍認為,印度經濟的增長主要是依賴于印度人自己的智力資源和金融資源,而不需要像傳統制造業那樣從國外引進技術、設備和產品。因此,“印度經濟增長對外商直接投資的依賴小得多。” 高盛公司在去年年底發表的《邁向2050年》報告中預測,未來50年里,印度有望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印度經濟的長期樂觀前景正在改變人們對中印對比的評價,過去輿論完全一邊倒地認為中國模式優于印度模式的情況已不復存在,甚至許多學者更看好印度未來的發展,因為印度的經濟制度與市場結構更能保證長期的發展潛力。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商學院的兩位教授在2003年七八月號的《外交政策》上發表文章———《印度能否超過中國?》。他們在文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一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最終還是取決于本國資源的調動。由于印度私營企業發展較快,而且注重自身內部的有機增長,這使得印度對資源的利用更加充分。 盡管與國內投資相比外國直接投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位居第二,但現在正在加速流入印度。有西方學者指出,印度經濟的增長模式比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更加趨于平衡。 制造業開始發力 印度的服務業10年來得到高速發展,軟件、金融、貿易、運輸、賓館、旅游、通信等產業都普遍贏利。因此,世界輿論普遍認為印度的服務業強于制造業。 與數年前相比,今天已遠非如此了。通過吸收新技術、以出口市場為重點并獲得大量原廠委托加工制造(OEM)合同,印度制造商在相應地增加,而且在全球許多領域都具有競爭力,包括汽車和汽車零部件、化學品、藥品及一系列工程及資本貨物領域。印度經濟不再是人們普遍以為的那種僅僅依靠信息技術服務、后勤事務及外聘來驅動增長的經濟了。印度最大的商業銀行ICICI董事長在此前的一次研討會上指出,過去3年,印度制造業增速超過6%。 印度私營企業近年來紛紛采用新技術降低勞動成本,并積極參與全球高端產品的生產活動,工業企業生產率大幅提高。印度信貸評定與投資服務公司總裁拉維.莫漢說:“在每一個行業,印度排名前兩三位的公司都具備了國際競爭力”。 塔塔汽車公司是印度第一大財團——塔塔集團的子公司,目前已經成為世界10大商用車制造商之一。公司于1998年推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印迪卡轎車,當時售價約合人民幣5萬余元。去年底,塔塔汽車公司從英國陸虎公司獲得了4年內出口10萬輛轎車的訂單,這意味著塔塔汽車生產的一種掀背式轎車中有1/6將出口英國。 預計到2005年,世界各大汽車制造商,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德爾福以及通用、豐田等公司,將從印度購買價值15億美元的汽車零部件。到2010年,印度汽車零部件出口額可能達到60億美元。 事實表明,曾經被喻為“世界辦公室”的印度服務業,將被又一個被稱為“世界工廠”的印度制造業取代。
投資軟環境日趨完善 長期以來,印度的水電供應短缺,交通道路不通常,文盲比例具高不下,行政效率低下,配套政策滯后,導致貪污腐敗孳生等影響外來投資的情況已經發生好轉,投資軟環境正在逐步改善。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軍指出,與中國經濟增長主要由物質基礎設施和制造業的擴張推動不同,印度的經濟主要是由它的制度基礎設施與企業家精神來塑造的。 如今,印度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大受歡迎的投資地區,很多跨國公司將工廠移至印度,或者在印度建立新的分支機構。 較為完善的資本市場與市場機制基本建成,它們的優勢已經在當前的經濟發展中初步體現出來。根據2000年法國里昂信貸銀行亞洲證券公司對25個新興市場的調查數據顯示,印度企業的管理水平名列第6位,中國則為19位。從公司治理角度來看,印度也要強于中國。印度上市公司治理總得分為6.6分,中國上市公司為4.3分。 由于印度有著200年英國殖民統治的歷史,作為“遺產”的英語在社會中十分普及,使一般的員工可以隨意地與外國投資人交流,減少了理解溝通等管理成本,外國人進入印度基本上沒有語言的障礙。 印度的人口結構相對中國日趨老年化而言更加年輕化。預計到2020年15歲至59歲的勞動人口將占印度總人口的47%(目前為35%),屆時印度將成為全世界工作人口和消費者人數最多的國家,這或許成為印度經濟在今后可能保持較快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印度崇尚“精英社會”,受過高等教育的優質人口很多,在人力資源方面,印度的比較優勢十分突出,是吸引外資的重要籌碼。 印度的國有商業銀行和私人商業銀行共存,但銀行部門的壞賬率低于10%,反映了印度金融部門良好的運行制度和嚴格的監管水平。此外,由于軟件和軟件服務業的高速發展,印度的風險投資增長迅速,現在已經成為僅次于日本的擁有世界第二大規模風險投資基金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