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股市場極度深寒 終點回到起點后市何去何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5日 06:30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相關專題:B股市場如何謝幕? 周一開盤,上海B股一路狂瀉,收盤時上證B指接近跌停,跌幅達到8.39%,為4年以來的市場最大跌幅。與此同時,該指數今年2月19日見高122.94點,至周一最低點86.07點的跌幅已經達到30%。B股暴跌因何而來?B股重挫之下,A股的前景如何?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我們不得不遺憾地下結論:市場重新進入熊市。極度的恐慌下,市場可能發生小規模的反彈
終點回到起點 上周四,上證B指收在94.94點,擊穿了去年8月20日的低點96.23點,從而創下了3年多來的市場新低。本周一上證B指最低86.07點,距離B股宣布對境內居民開放時的點位83.20點,只有3點之遙。事隔3年半,上證B指終點又回到了起點。 上海B股快速回落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宏觀調控、QDII預期和上海B股市盈率偏高,其中QDII預期的影響最為深遠。這方面,深圳B股所受的影響又要小一些。原因在于上海B股基本上與A股處在同一個價格水平上。截至6月9日,上海B股的平均市盈率為25.61倍,上海A股的平均市盈率為27.13倍。這方面深圳B股的情況就完全不同,深圳B股6月9日的平均市盈率為14.65倍,比深圳A股平均市盈率29.92倍低出一倍以上。這就使得深圳B股近期的表現相對要抗跌一些。 盡管上海B股經歷了大跌,2月中旬以來的跌幅已經達到30%,但是仍有較大的回落要求。因為在國際化的大背景下,上海B股回歸國際認可的水平,完全在情理之中。盡管短期可能有波折,但中長線而言,上海B股的價值回歸之路還將繼續。 會否成A股前兆 上海B股素有A股先行指標之稱,B股當前的暴跌,會否預示未來A股也將出現類似的行情? 一直以來,上海B股確實充當著領先指標的角色。如該指數今年2月19日見頂,而A股4月上旬見頂;去年,該指數8月20日見底,而A股在兩個月之后的11月中旬見底。此前可資印證的例子之多可以說是不勝枚舉。如果認同上海B股是先行指標,A股未來的日子可能仍然難熬。因為,至少目前B股還沒有絲毫止跌的跡象。 撇開B股不說,A股自身的日子也絕對不好過。市場受到諸多因素煎熬,階段性的陣痛已經使得A股元氣大傷。4月以來市場幾乎被幾個階段性的主題因素所籠罩: 第一,宏觀調控主題。4月初,宏觀調控開始對市場產生影響,指數出現最初的回落,滬綜指擊穿第一關口1650點; 第二,國債回購主題。4月中旬,查處違規國債回購事件開始在市場傳播,指數再度下挫至年線1530點第二關口。國債回購又帶出了券商委托理財等其它問題。 第三,QDII主題。6月初,QDII開始在市場傳播。5月份形成的多頭防線被輕易擊穿,1500點大關拱手讓人。受QDII影響最大的上海B股更是創下了3年多來的新低,周一更是出現了4年未遇的超級下跌。 第四,國企退出主題。日前,有媒體報道稱,上海市國資委嚴控國企金融投資,200億資金陸續撤出股市。這再度使得市場大幅下挫,當前滬綜指已經殺到1430點一線了。 市場何去何從 B股俯沖式下跌,是否源于其距離目標太遠?當前A股市場同樣處于凌厲的下跌之中,這是調整尾聲的征兆,還是熊市開始的號角? 市場已經多日出現普跌現象,這意味著市場多數投資者出現了驚恐。分析人士根據以往的情況認為,市場由此進入了調整尾聲。事實上,情況可能沒有這么簡單,確實小規模的反彈行情可能發生,但熊市格局已經逐步形成。 我們仍然認為,短線市場由于恐慌性拋售的發生,技術性的反彈有望在近日出現,但由于市場系統性風險仍未有效釋放,中線市場將考驗1300點,熊市的陰影將在較長時間內籠罩場內投資者。 一方面,政策風險導致市場長期定位難以明確。股權分置問題的處理有利于提升市場價值中樞,QDII則將顯著打壓市場價值中樞。我們認為在實施QDII的同時,應當考慮啟動股權分置問題的處理,否則單方面考慮實施QDII將導致市場系統性風險的加大。如果股權分置問題沒有時間表,而QDII將很快實施的話,那么,市場將面臨巨大的系統性風險。而且,當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與前幾年還不同,如今市場的系統性風險不僅來自于市場內部,更來自于國際化所帶來的壓力。 另一方面,市值配售政策面臨挑戰。周一,長豐汽車上市首日上漲6%,創下了新股首日上市以來的新低。上周上市的博匯紙業(資訊 行情 論壇)周一最低價11.18元,已經破了其發行價11.2元;今年1月份上市的兩面針(資訊 行情 論壇)已經跌破發行價10.72%,該股發行價11.38元,周一收在10.16元。目前要么降低發行市盈率,要么改變市值配售辦法。這對市場也將帶來沖擊。 本版作者聲明:在本機構、本人所知情的范圍內,本機構、本人以及財產上的利害關系人與所評價的證券沒有利害關系。 本版文章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文責自負。讀者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中證資訊 徐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