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并購與中國商業銀行發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09日 15:00 《中國投資》 | |||||||||
文/熊鷹 呂永升 從政策層面來看,管理層對外資銀行參股國內股份制銀行已有明確的政策導向。2002年9月3日,在“2002年世界華人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李若谷表示,央行鼓勵外資作為戰略投資者進入中小銀行;而次日發表的中國人民銀行監管課題組報告“進一步發揮現有中小商業銀行的作用”更指出:要通過充分引進民間資本和適度引進外資來增強中小
外資并購將有利于我國銀行業深化改革,增強競爭力 以外資并購帶動國內金融業改革發展,是亞洲金融危機后亞洲各國恢復經濟歷程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使得亞洲各國金融業不良貸款劇增,金融體系瀕臨崩潰,各國均大力對其進行治理整頓。在這些國家的金融體系重整中,外資參與了并購、參股以及債轉股等重組活動,并由此逐漸加大在有關國家金融體系中控制資本的比重。在金融危機發生后的3年時間里,東亞地區外資銀行控制的資產比重增加了4%,而到1999年更是達到6%。盡管這一比重仍較低,但是其增加的趨勢日益明顯,發揮的作用越加擴大。例如,新橋投資收購韓國第一銀行消息公布的次日,國際著名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便宣布將韓國主權信用等級由“穩定”升至“看好”,說明這種收購是有效率的、受歡迎的。 引入外資銀行股東,有利于提高我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突破制約業務發展的資本瓶頸。資本充足率水平是決定一家銀行今后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如何按照于2004年生效的新巴塞爾資本協定的要求補足資本金是我國銀行業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由于缺乏良性的資本金補充機制,我國中小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普遍偏低,業務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引入外資后,利用外資銀行的資金實力,可以迅速提高資本充足率,擴大資本規模和業務規模。 引入外資銀行股東,有利于建立多元化的股權結構,建立明晰的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經營管理機制。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法人治理結構尚不完善,表現為:股東大會和董事會之間基于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委托——代理關系仍未形成,董事會的產生及構成不符合公司法的要求和職業化的標準,不能做到責權明確、互相平等;管理層的責權利不對稱,往往出現權力制約弱化、職責不清和“內部人控制”的現象;監督機構缺乏有力的約束手段以及完整有效的工作程序和制度,導致監督作用削弱。例如,從深圳發展銀行來看,其大股東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直屬于深圳市政府,政府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這種治理結構顯然不利于建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 引入外資后,通過借鑒外資先進的公司治理理念,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改組,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結構及現代商業銀行制度,有利于解決銀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及“兩權”分離情況下的委托代理問題,建立有效的資產管理、監督、運營制度,使商業銀行的所有者負有限責任,并按照出資額享受所有者權益;銀行財產則由法人依法獨立經營,承擔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最終形成股東會、董事會、經理層、監事會各負其責、協調運轉的有效制衡機制,有效提高銀行經營效益。 引入外資后,有利于我國銀行建立完善的風險防范機制。囿于傳統體制的困擾,國內股份制商業銀行大多數資產規模小,經營手段單一;風險管理水平落后,在理念上、技術上和機制上都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內部控制制度建設落后于業務發展和風險防范的要求,缺乏具有前瞻性的目標管理模式以及統一規范的工作流程,導致經營管理的粗放化。與國外成熟的大型商業銀行比較,盈利水平的差距非常大。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利潤率不足0.5%,而美國銀行業的資產利潤率達1.66%。并且,國際商業銀行的利潤是提取呆帳準備金后的利潤,而我國商業銀行的利潤是在未提足呆帳準備金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 引入外資銀行有利于與國際規范接軌,增強自身業務創新能力和資產運作能力,擴大業務規模。除了4大國有商業銀行之外,中國的商業銀行與其它國際大銀行相比,資產規模都比較小、綜合競爭能力弱,在加入世貿組織后的競爭中處于相對不利地位。例如,深圳發展銀行的總資產僅1600億元,與國際知名的大銀行如匯豐、花旗相比,資產規模還不足5%。外資并購后,就可以借助外資銀行先進的市場經驗,大力發展外匯業務和海外業務,同時利用外資銀行的資金實力,擴充國內的營業網點。因此,通過引進外資以促進自身規模的的擴大應是一個較好的路徑選擇。而從業務創新來看,由于傳統銀行業務的利潤正不斷趨于下降,銀行業進行金融創新的壓力越來越大,而在這方面外資銀行的優勢比較明顯。引進外資后中資銀行可以吸取國外的先進產品創新理念,把握國內市場銀行產品創新的發展機遇,提供具有競爭力的金融服務產品和項目,培養和充實其開展全球經營的能力。通過業務多元化、綜合化經營擴大市場份額,增加新的利潤來源,提升創造利潤的能力。 外資并購中國銀行業的問題與對策 關于并購后風險的控制。外資參股或并購我國銀行,其目的在于迅速實現本土化,找準切入點,借助我國銀行的資源優勢、網絡優勢以及與客戶關系,迅速擴大業務和產品范圍,但是,從國際銀行業并購的現有案例來看,并購雙方要實現協調發展,需要兩個前提:一是在市場規模、服務能力、財務狀況、業務重心等經營要素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補性;二是雙方實力要相對接近,不能相差懸殊。但從我國的具體情況看,成為并購目標的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在盈利能力、業務拓展能力、業務范圍、管理機構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短期內不太容易看到“雙贏”的局面。外資銀行并購我國銀行,目標往往是要把國內的銀行變成自己在中國的分支機構,希望掌握控股權和經營權,為外資銀行的全球戰略服務,這樣的話將不利于我國銀行自身的獨立發展。 我國政府出于保護自己金融業的角度,在入世協議中設立了許多循序漸進的對外資開放條款。從目前來說,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實施一些力度較大的金融改革政策,讓外資并購部分商業銀行作為改革的探索,獲取國際先進管理經驗,為金融業的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全面積累經驗,是很有必要的。但必須考慮國情,適度開放,防止發達國家的利益集團在金融自由化和一體化的幌子下,以銀行并購作為其推行金融霸權工具的可能性。例如,并購后存在著外資銀行向我國轉移壞賬的可能性。我國市場容量大,監管未完善,外資銀行有可能將其在其他市場容量小的國家的壞賬轉移過來,這樣的先例在其他國家外資機構已經發生過。因此,必須把握好對外開放的尺度,加強金融監管,消除不穩定因素,杜絕外資機構可能出現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外資并購的相關法規需要進一步完善。從國際上銀行并購的發展看,許多國家的政府都修訂法律,出臺各種政策措施,鼓勵、扶持銀行并購。如在日本的銀行并購過程中,為處理好不良債權問題,日本政府注入公共基金(publicfunds),支持銀行并購;美國在1999年廢除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為銀行業購并掃清障礙。 我國在入世承諾的基礎上,也在不斷適時頒布更新外資并購的新法律法規,為我國金融業的重組初步建立了法律框架。2002年7月27日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對規范上市公司要約收購和協議收購等方面的相關事項作出了詳細規定;2002年底,國家又相繼出臺了《關于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利用外資改組國有企業暫行規定》。但是,我國目前只有關于一般企業并購的暫行法規,涉及銀行并購的法律僅散見于《商業銀行法》、《破產法》等法律法規中,適用性不強,缺乏完善的法律規定和明確的操作規程以規范金融并購行為。例如,央行對外資銀行參股的比例仍未作出明文規定,從目前的外資參股我國銀行業的例子來看,參股國內銀行的外資機構均為國際性銀行,其中單個銀行參股比例最高為15%,多個銀行參股比例最高為18%,而且參股過程的審批仍屬于特殊的個案審批,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要盡快出臺銀行并購管理法、銀行資產評估管理辦法、金融產權交易法、反壟斷法等法律法規及其相應的實施細則,建立健全我國銀行業并購管理制度體系,并發展相關的中介機構,促進外資并購健康有序發展。 外資并購中的定價問題。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價值既不能簡單地以資產質量、盈利能力等通常的財務指標作為衡量標準,也不能單純參照普通上市公司以凈資產定價的方法來計算,而更重要是體現在其戰略地位及發展前景上。首先,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已上市,業績良好,具有資本市場再融資資格,收購方通過未來的再融資,可有效增加銀行的價值;其次,外資并購銀行后,可不受中國入世時在銀行業對外開放方面在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客戶對象等多種限制,提早進入中國銀行業,掌握先發優勢;第三,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一般來說股權較為分散,收購方通過收購非流通股股東的股權,可以較少的資金取得銀行的控制權;第四,從收購后的整合過程來看,政府一般會給予收購方多種協助與支持;第五,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發展速度較快,資產質量較好,對外資具有較大吸引力。因此,一般來說,收購價格應該溢價。另外,由于目前我國國有資產管理和產權交易立法及監管尚未完善,外資并購時可能出現資產評估不準確和股權轉讓價格偏低的現象,引起國有資產的流失。因此,要盡快進一步完善有關政策、法規,加強對并購的監督機制,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