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拼爭市場經濟地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07日 17:02 揚子晚報 | |||||||||
“入市”,中國實現零突破 短短兩個月內,新西蘭、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三個國家先后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這讓天性樂觀的人以為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問題會迎刃而解。
6月3日,中美雙方就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在美國舉行了首次聽證會。對于中國來說,獲得三個國家的承認只是零的突破,而從現在開始則是真正進入了艱難的旅程。 對于前述三國來說,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是現實之舉,因為這可以掃清它們與中國間的貿易的諸多障礙,而拒絕中國這個具有如此市場魅力的近鄰顯然不合時宜,現在,最早為中國送上鮮花的新西蘭,正以興奮的心情期待著拿到中新自由貿易區這份回禮。 懷有同樣興奮而急切心情的是澳大利亞,它也是下一個“地位問題友好國”名單中中國有望爭取的對象。在中國所期望的名單里,排在后面的還有歐盟和美國。在貿易問題上,它們從來都不是好啃的骨頭,但是,它們卻是必須攻破的堡壘。這幾乎與中國入世談判的情形相似,與歐盟和美國的協議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想要加入游戲,必須征得“莊家”的同意,盡管“莊家”并不代表正確。 “入市”,還有艱難的旅程 很多有經驗的專家并不輕信6月3日中美雙方就地位問題在美國舉行的首次聽證會能有出人意料的結果。在國際社會獲得這個地位的努力顯然不是簡單的指數達標競賽,也不表明達到合格的指標就能獲得相應的稱號,問題沒那么簡單。國際規則對眾多國家來說,從來都不是整齊劃一。所以,即使有一整套指標來證明自己,也非解決問題的關鍵。1998年歐盟同時取消中國和俄羅斯“非市場經濟國家地位”,2002年俄羅斯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得到承認,盡管在世界兩大權威研究機構———美國傳統基金會和加拿大弗雷澤研究所的報告中,中國經濟自由化指數排名均領先于俄羅斯。大約同時獲得承認的還包括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家。 人們很自然地要把這一次關于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談判和入世談判比較起來看待,這兩者確實有相似的情形。想想入世之初的急切心情、幾輪高潮與低落的相互交替,走過15個春秋的入世歷程,還有什么我們不能承受的挫敗和打擊?更何況我們對于今天這一場談判的認識已經大大超過從前。 首先,要不要為爭取“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地位花費精力的問題已不存在,這與入世所引起的爭論大有區別。相比“入世”而言,“入市”的利弊一目了然。經過“入世”時的激烈爭論和艱難歷程的考驗,國人面對開放的心態得到很大程度的調整。 其次,市場經濟的觀念現在已經深入人心,經濟制度的轉換雖有快慢與起落,但市場經濟的體制日益得以確立!盀榱恕袌鼋洕@四個字,我們談判了6年。”龍永圖曾感慨。為證明中國確實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證明我們的經濟體制有能力執行WTO多邊規則,我們曾花去了6年時間。 事實證明,WTO是推進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強大外力。 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的動力主要來自體制內部,源于國家自身經濟發展的矛盾和需要,市場經濟的啟蒙和消化對管制經濟及其龐大的政府體制帶來了第一次撞擊;1980年代中,第二次開放的動因更多來自全球經濟一體化所造成的外部壓力。入世談判15年,價格闖關、確立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改造微觀主體(國企改革與私營經濟地位的上升)、建立保障機制、探索市場經濟調控方式……每一步的努力都在向WTO開放的外壓下前進。 現在,我們在新的談判中重又面臨壓力,我們仍需將其看成新的動力,而不能只考慮“入市”所帶來的機遇和它在解決外貿壁壘中的現實作用。 “入市”,我們必須努力 市場經濟是在經濟活動當事人自主決策、自由交易的基礎上,經過足夠長時間的博弈而演變、發展起來的經濟制度,它也有好壞之分,并非只要實行市場經濟,資源配置就可以自動優化,社會福利就可以自動增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比其他已知的經濟體制要好。 目前世界各國的經濟體制現狀表明,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占絕大多數,真正繁榮的經濟都是建立起規范和有效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人們從這些國家的實際經驗中總結出了五個共同特點:即獨立的企業制度、有效的市場競爭、規范的政府職能、良好的社會信用和健全的法治基礎。 現在,我們看到美國對“市場經濟地位”國家的判斷標準,他們并不認為商品市場的有效競爭就可以代表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他們的最低標準也要對主要原材料市場是否市場化、勞動力市場是否市場化、金融市場是否市場化、政府的干預程度做出通盤考慮。談判的好處就是它可以使我們清晰地了解對方的訴求,如果那些標準有合理成分的話,我們同樣可以付出努力。 我們走完了入世歷程,但一個新的階段已經開始。上一輪開放的歷程曾尖銳揭示了計劃經濟的深層次弊端,強烈地沖擊了落后觀念,鞭策我們主動借鑒世界各國創造的先進經驗。我們也應該期望,這一輪的“入市”能把中國的改革進一步引向縱深。張帆 什么是“非市場經濟”地位 “非市場經濟”(英文簡稱NME)問題,舊稱“統制經濟”問題,起源于冷戰時期西方國家貿易法中處理諸如基本貿易待遇和反傾銷問題時,對社會主義國家采取的一種歧視性做法。 作為法律技術用語,“非市場經濟”是反傾銷調查確定傾銷幅度時使用的一個重要概念。反傾銷案發起國的調查當局如果認定被調查商品的出口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將引用與出口國經濟發展水平大致相當的市場經濟國家(即替代國)的成本數據計算所謂正常價值,并進而確定傾銷幅度,而不使用出口國的相應原始數據。例如,在中國輸美彩電案中,美國在初裁中使用印度作為中國的“替代國”,人為提高了我國幾家出口企業的傾銷幅度,從27.94%到78.45%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