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之路 全球經濟與金融體系中的中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31日 09:51 財經時報 | |||||||||
【編者按】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中國的市場化進程大大加速,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已經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新興市場國家。但是,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如“三農”問題、國有企業問題、巨大的就業壓力、地區發展很不平衡、銀行體系改革懸而未決——已經成為制約經濟整體發展的重大障礙。在一個日益一體化的全球經濟中,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中國在吸收國際資金、技術和管理的同時,也必須直面來自外部的競爭和沖擊。中國如何處理當前的宏觀經濟?如何解決自己的深層次問題?如何面對未來之路?所有關心
中國仍然存在潛在的問題。1995年以來,中國一直處于多邊貿易適度順差并伴隨大量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狀況羅納德·麥金農美國斯坦福大學許多東亞國家正面臨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順差,也就是外國債權的增加。隨之可能發生兩種情況:第一,隨著美元債權存量的增多,國內美元資產的持有者擔心本幣升值,促使爭相持有本幣的情況愈演愈烈,迫使本幣真的升值;第二,本國貿易順差持續增加會招致貿易逆差國的抱怨,外國會將問題歸結為不公平的本國貨幣低估,這將帶來本幣升值的外部壓力。這些東亞國家因而面臨兩難的局面:如果允許本幣升值,持續的本幣升值將可能引發嚴重的通貨緊縮,經濟最終將陷入零利率的流動性陷阱。但是如果不讓本幣升值,則可能引起外國的貿易制裁。中國的情況非常引人注目。當前,中國出口快速增長,而且以中等技術產品為主,其中高科技產品越來越多;中國對美國的雙邊貿易順差數額巨大,并在不斷增加;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以及9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里對中國是凈出口,現在迅速轉變為中國的凈進口國;中國的東亞競爭者中較小一些的國家和地區,如臺灣、韓國和新加坡等,目前正面臨著相當困難的貿易結構調整。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中國是一個初級產品和工業原材料的進口大國,其對于整個東盟的進口順差是巨大的。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中國已經成為東亞地區的一個穩定力量。中國經濟一直持續高速增長,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自1994年以來一直基本穩定在8.28∶1的水平,這些使得中國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其東亞貿易伙伴國的經濟周期而產生的影響。雖然如此,中國仍然存在潛在的問題。自1995年以來,中國一直處于多邊貿易適度順差并伴隨大量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狀況。由此引起的貿易收支順差使得中國積累了越來越多的對外美元權益,這些權益包括官方的外匯儲備和民間部門的對外資產。然而其他國家,特別是日本,因中國“過度的”商業競爭力而感到不快。它們給中國政府施加壓力,希望人民幣升值,并讓人民幣在將來有更大的浮動性,而這種更大的浮動性又會導致人民幣的進一步和反復升值。最終,結果將是中國經濟的嚴重通貨緊縮和進入一個零利率的流動性陷阱——正如日本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日元被迫反復升值的情況。日本的昨天和中國的今天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示。隨著東亞國家美元外匯儲備的快速增加,雖然外界對東亞貨幣升值的壓力很大,但是,對于越來越趨于一體化的東亞經濟體來說,浮動匯率并不符合其經濟利益。一方面,東亞國家與美國有著大量的貿易往來;另一方面,雖然東亞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在不斷增加,但是東亞國家之間的這些貿易往來和資本流動主要還是以美元計價。因此,在近期內,東亞國家貨幣盯住美元是相對理性的,因為盯住美元不僅能夠減小本國出口者、進口者、商業部門以及銀行的匯率風險,而且也有利于中央銀行穩定物價水平。從長期來看,東亞經濟體很可能會產生一種類似于歐元的“亞元”。中美是否有過熱和過度投資?最具挑戰性的是,中國需要發展出高水準的經濟制度,以激勵企業高層中的人們選擇出最具商業前景的想法埃德蒙德·菲爾普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 中國所處的情形應當被看作是相當幸運的,這是過去20年中選擇良好的經濟政策的結果。中國勤勉的勞動力,以及政府對經濟繁榮的強烈渴求,使之成為對外資具有吸引力的地區,而這一投資給中國帶來了技術轉移、示范效應和網絡外部性,促進了國內投資,從而大大提升了總就業和企業生產率水平。相應的,美國國內經濟正在經歷著“競爭優勢”的擴散。美國工人原來是美國公司所擁有的技術和品牌的惟一受益者,但是現在中國工人也能分享他們的優勢。作為工資率的一個組成部分,美國的這一部分正在縮水,而中國的這一部分正在上漲。但是到了某一點,從美國和歐洲向中國發生的競爭優勢轉移將會停止。中國在下一個階段將不得不通過內在的努力來趕上美國和歐洲的技術水準,并增進管理和營銷技能和訣竅。歐洲在戰后半個世紀間就是如此,我對中國的這一過程也有充分信心。但是,最具挑戰性的是,中國需要發展出高水準的經濟制度,以激勵企業高層中的人們選擇出最具商業前景的想法。目前中國對世界各個成功經濟體的制度進行借鑒,但這遠遠不夠。因為即使在金融資本主義體系內,也只有少數幾國達到了這一目標。中國的經濟繁榮明顯受到海外結構性力量的影響。在中國持續20年繁榮的同時,歐洲幾乎都停滯不前,而美國在最近三年半也是如此,投資回到了正常水平。全球真實利率因此下降,而中國從此獲益甚多。簡而言之,中國的投資熱潮明顯受到了美國和歐洲低利率的推動,這顯然會提高就業率,增加農村向城市的勞動力轉移,降低城市失業率。如果美歐經濟復蘇,中國難免受逆風向的影響,我們不知道這一復蘇何時到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復蘇會提高利率。美國過去兩年多的貨幣政策顯然不是“中性”的,而是把真實利率推到了遠遠低于對應于經濟均衡路徑的“自然利率”水平。寬松的貨幣政策將會使就業下降速度減慢,我也相信中國目前的就業增長刺激,主要是由美國進口的寬松貨幣政策(如低利率)引起的。這一理論的懷疑者認為,在美國和中國并沒有觀察到上升的通脹現象,這與上述理論預測相反。問題在于,如果有某些緊縮性的沖擊介入,那么這一時期可能通脹是減退的,甚至一度出現通貨緊縮,直到緊縮性力量消失。中國的情況正是如此。我注意到,在20世紀60年代初,我們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這種非中性的貨幣政策帶來的膨脹性后果,只有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后才得以識別,甚至直到它反饋到預期通脹率之后。實際上,中國目前存在通脹跡象,特別是在資產市場,如大城市炙熱的房產市場;美國也存在更快膨脹的跡象。需要考慮的是,美國和中國寬松貨幣政策導致過度投資的可能性。在標準的宏觀經濟理論中,貨幣政策應當保持實際利率不變,那么對有效總需求的刺激實際是財政刺激。如果我們反其道而行之,寬松貨幣政策就加速了投資行為,如果不是由于這一政策,這些投資決策將會被推遲。在一個封閉經濟中,這并不會造成問題,因為隨著資本存量累積,真實利率將下降到與之相適應的水平。但是在一個開放經濟中,特別是像中國這樣尚未占世界相當比例的經濟中,真實利率水平不能比世界水平低太多。這意味著,真實利率的下降難以充分適應資本存量的累積。這一點的重要性在于,由持續過度投資導致的資本存量累積將對就業產生負面影響,這一效果可能在最后抵消目前非中性貨幣政策帶來的擴張效應。(本版文稿由本報特約記者葉偉強、余永楨編輯) 論壇演講者與對話學者(以論題為序)紀寶成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經濟學教授羅伯特·蒙代爾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最優貨幣區理論”奠基人米切爾·斯賓思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韋鈺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教科文體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羅納德·麥金農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當代金融發展理論奠基人黃達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金融學會名譽會長帕德瑪·德賽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轉型經濟理論的奠基人之一吳敬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埃德蒙德·菲爾普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就業與增長理論的著名代表人物厲以寧北京大學教授、全國人大常委石弘光日本一橋大學校長、日本政府稅收委員會主席王傳綸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賈格迪什·巴格沃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世界貿易組織顧問、聯合國經濟政策特別顧問龍永圖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