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區域經濟與大都市區域經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22日 13:20 新浪財經 | |||||||||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商務部、教育部、信息產業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國家知識產權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科博會)2004年5月在北京隆重舉行。中國經濟高峰會作為科博會的主要活動之一,于2004年5月21-22日在人民大會堂和中國大飯店召開。以下為王一鳴發言實錄: 王一鳴:謝謝各位,剛才湯敏先生介紹了宏觀經濟的看法,我再收縮一點,區域經
我簡單地說,中國正在經歷深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轉型,從發展階段來說,處在工業化、城市化迅速發展的時期,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加速轉型的一個時期。應該說,經濟結構方方面面都在變化,落實到區域上、空間上,應該說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這就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背景。 我們已經基本實現人均GDP一千美元,到三千美元也是各個國家發展轉型最為迅猛的時期,結構區域的調整也是非常快的,調整的重要一個標志就是說,經濟活動和生產要素向優勢地區集中,就是說向一些都市經濟區集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著。 現在基本格局是什么呢?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人口占12%,GDP占40%,也就是說很小的范圍集聚了經濟活動和經濟要素。反過來看區域經濟,人口占29%,GDP只有17%,經濟在空間上出現了集中化的過程。影響中國經濟區域空間的變化是什么因素呢?有幾個因素是不可忽略的。第一就是全球化。全球化是加速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的流動,當然有些是很難流動的,土地不能動,勞動力流動受到各種移民政策的約束,流不過去。如果中國勞動力流到美國去,事情就好辦多了,但流不過去。流動最大的就是資本。我們看這種流動,我們去年吸引外資是530億美元,這些資本流動都流在哪里呢?88%-90%都集中在沿海地區,主要在三個都市經濟群,西部只有在3%-5%,今年大概有4%的規模。全球化帶來的變化就是國際資本向中國沿海地區進行了高度集聚,這是一個特征。 圖上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資的直接分布,這是很不一樣的,在西部很有限,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中國沿海和內陸在開放的情況下形成二元結構,沿海是高度參與國際分工的,主要依托國際市場的這么一個沿海的經濟,內陸主要限于本地市場,是一種內陸性的經濟。這應當說也是一種二元的分化。 第二個因素是市場化,中國的市場化趨向的改革不斷深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也非常大。最重要的就是生產要素在地區間流動,這種規模迅速擴大,而且流動的頻率非常快。最典型的就是資本和勞動力的流動,資本應該說,無非流動是兩個方面,我們說市場主導的勞動,包括各種投資,包括資本市場的資本的流動。應該說,主導方向還是受市場規律制約的。它的流向是受回報率的因素制約的。總體來說還是向沿海大都市群和都市帶集中的。 勞動力流動,這幾年規模也非常的大。據有關方面抽樣調查,勞動力流動大概在1.13億的規模,農村勞動力占整個勞動力23.6%,其中流動人口在城鎮就業的,我們說的城鎮就業是臨時性的,外出的要占56.8%,這種勞動力流動也對區域格局形成了重要的影響。 第三個因素,中國城市化的加快。(圖)大家看這個圖,我們正處在30%-70%這個階段是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階段,應該說去年城市化率達到40.2%,我們正處在城市化加速發展的時期。這個發展應該說,對中國區域結構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在中國特有的地理環境下造成了大都市區的迅猛發展。應該說,在市場推廣下,生產要素向城市和都市區集中,出現了很多新興的城市和產業區,正在改變中國經濟的空間分布格局。 都市區是以城市建成成為經濟區,并且存在聯系,并有一體化城市外圍傾向地域,雖然沒有大都市的統計標準,隨著20多年經濟的迅猛發展,應該說已經形成了以西方都市區功能非常接近的大都市區,在大都市區的基礎上,如果很多都市區疊加的話還會形成都市連綿帶,這種連綿帶是國家主要的經濟載體,也是國家競爭力的代表。最典型就是形成珠三角和長三角,包括澳門的大珠三角,還建立泛珠三角,這是典型的大都市區。 第二個是長三角,以上海為龍頭有15個城市,有二百平方公里的范圍,GDP只有占中國20%,地域范圍僅僅占1%,所以這也是高度密集的,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都市群。 第三個就是支撐總部經濟發展的京津冀大都市群,就是人們說的首都經濟圈涵概人口也有非常大的規模。特別是我們要辦奧運,對這個地區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第四個因素就是工業化。工業化進入重話工業化主導的中后期階段。這種工業化發展跟城市化是相互交織的,帶動城市基礎設施規模的迅速擴大,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變化,這對區域空間結構發展也是有重要影響的。 這是我說的第一個,影響區域經濟的一些因素。 第二是大都市經濟區,我們看一下它的現象。在大都市區有多種意義,通常指通勤半徑為50公里,通達時間約1小時的大都市外圍區域。很多大都市區連在一起就是叫連綿區或者連綿帶。 高密度的城市空間,是總部重要的一個支撐區,沒有都市區怎么會有總部區,是生產和服務的集聚地,大運量的高速通道縮短了城市之間的空間距離和經濟距離,城市建的交易成本、運營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大降低,是大都市帶集聚發展的內在動力。 (圖)在地域條件很均衡的狀態下,都市區發育的狀況,紅的就是內核,黑的就是外延,在均衡狀態下,地理條件一致,有河流,有山區,城市帶是會發展變化的,周邊會形成中小城市規模。再往下,由于受到道路、河流切割的影響,還有地形的影響,發展方向是不一致的。再往下看,規模還會繼續看到,這個圈就是50公里范圍的圈。我們說紫顏色就是公路的郊區,淺灰色就是中密度的郊區,黃顏色就是低密度的郊區,紅的就是內核,黑的就是外延。(圖)這是紐約都市區的形態,紅的就是布魯克林島這塊,往外延,表面形式受到地形切割的影響。這是倫敦,是泰晤士河的沿岸,接近出海口。(圖)這是巴黎,它在法國比較中部的位置,對周邊來說,它的核心區,沿著賽納河,外圍黑的就是外圍區,看周邊小城市的分布可以看出來。這是東京都市區的形態,沿著東京灣分布的情況,也是不一樣的。 (圖)看我們國家的城市在全國的分布是很不均衡的,對我們國家的空間結構是最典型的反映,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帶,還在長江流域的沿岸。我們說,最最密集的還是長三角這塊,我們可以看京津冀北這一塊,也算一個比較密集的范圍。 (圖)這是上海的都市圈,紅的是核心區,黑的就是外延這塊,這是廣東的城市分布格局。若干都市區集合在一起就是連綿區了,這是長三角的都市連綿區,有上海、無錫和蘇州,再往上有南京,這邊是寧波和杭州,都是都市連綿區,形成五個都市圈,疊在一起形成連綿區的形態。 (圖)這是珠三角,就是廣州,相對發達的部分就是珠三角口的西岸,深圳、東莞這塊,深圳西海岸下一步也會有大的發展,如果珠澳大橋接通以后,對西海岸會帶來很大的契機。 (圖)這是我們所謂的京津冀北正在形成了一個大都市圈,大北京的概念,它有兩個超大規模的城市,還有很多中小城市,基本的格局也是可以看的出來。 (圖)這是城市擴張的一個表現,紅的就是90年代開發以后城市新長的地區,比如北京和上海每年大概生長有20平方公里的規模,這是90年代新成長以后的,可以看擴張方向是往哪個方向的,黃埔江以東方向開發還是有限的,主要往西這塊發展。 (圖)這是生產區、工業區、開發區的分布,在上海的一個分布形態。紅的就是所謂金融區,在陸家嘴這塊,工業區就是咖啡色的,綠顏色的就是旅游的,藍顏色就是高技術的。 這是珠三角的城市擴張形態。應該說大都市區的發展潛力在中國可以看出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釋放出來,而且在參與國際全球化的競爭中,都市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現在都市區有什么趨勢呢?第一,跨國投資和產業轉移的主要的集聚地,都市區正在向世界級的制造基地在發展。第二,它也是流動人口最大的吸納地,人口規模在繼續的增長。第三,由于產業集聚可以分攤技術創新成本,也是我們國家科技創新的一個主要的技術孵化和創新的基地。第四,由于經濟總規模的擴大和物流總量的迅速膨脹,正在成為具有全球意義的物流中心。上海集裝箱去年11000萬標準箱,已經超過韓國的“富塞”,香港是兩萬多個箱,隨著經濟的發展,上海的集裝箱總量要超過香港,我覺得也是指日可待的。因為經濟規模在擴大,正在成為物流中心。第五,都市圈疊加以后形成都市連綿區,使這些地區發育成為具有世界規模的大都市連綿區。城市交通發展是它疊加整合,跟周邊地區加快整合。 (圖)這是長三角交通的擴張,黃的叫蘇通大橋,蘇州到南通的,這是規劃大橋,往南修杭州灣大橋,向蘇北和蘇南,往南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拓寬,這是道路建設系統。 (圖)北京和天津正在規劃,要再修兩條高速公路,因為京津塘已經飽和了,以后還會修輕軌。如果兩條高速路和輕軌接通以后,北京輻射范圍就拓展了,完全不一樣,北京和天津的空間形態、城市形態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人流和物流的規模就會大大孵化,如果和北京的輕軌接通,和市區接通的話,到天津就很容易了,異地的就業、異地的資金流量、人的流量大大不一樣。 都市圈的發育,使得中小城市更加發育化,中小城市更加專業化。大都市區就會把一些功能轉移到周邊中小城市區,比如北京會把一些制作部門轉到周邊城市,中小城市會更加專業化,有些是專業化,有些是休閑區,有些可能是以教育為主題的高校,就會在更大規模上促進空間的整合。 大都市區在我們國家地位的突出主要是市場機制作用的結果,如果用行政力量推動,我們也推動過,總的是不成功的。現在市場經濟發展以后,有了這種整合的需求。 第二,也是工業化階段轉型以后,產業發展本身要求在空間上集聚。高技術產業要求近距離配套,要有創新的環境,需要集聚,需要高度的服務業來支撐它。重化工需要集聚,這就決定了都市區的發展,今后還是不可回避的現象。 第三,全球化背景下,都市區更加具有競爭化,在全球化更加具有地區經濟的發展。 現在也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缺乏大都市經濟區的統一規劃,北京和天津、河北的周邊城市,分屬于不同的政府主體,怎么樣來統一規劃?按照都市區的范圍,按照市場經濟決定的都市圈的影響做統一規劃,如果不做統一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就會出現大量不必要的重復,甚至會不配套。比如珠三角,原來修了五個機場,為什么?缺乏統一規劃。京津冀北這一塊正在加快連接的高速路和輕軌的建設,也需要統一規劃,還要有港口的建設,比如天津港發揮天津港的作用,環渤海有很多港口,這都需要統一規劃,非常重要。 第二,各城市經濟內去不各城市建在招商引資、外貿出口和產業發展上還存在無序競爭,這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三,怎樣適應市場化的發展,培育市場體系,最大程度的減少行政壁壘的影響和制約。要以市場制約,就要有共同的平臺,比如異地的資金結算、異地的教育、異地的產業結算,要搭建平臺,有共同的培育市場體系。 第四,適應大都市經濟區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機制尚未形成,制約了經濟整合和協調。市場經濟是一種橫向的交流,都市區的發展使得空間各城市相互橫向在增加,需要在機構設置上與其適應,要有一些扁平化的管理組織,甚至民間組織也行,促進橫向的扁平化的交易活動的發展,進一步來降低都市區之間的交易成本,來促進區域經濟的整合,來支撐總部經濟的發展,這就是我今天要向大家報告的,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