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借貸主導農村金融 人大財經委派員摸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17日 10:51 《財經時報》 | |||||||||
中國農村“高利貸”高達8000億到1.4萬億元,僅浙東南地區就有3000多億元;2003年農戶借款中私人借款占2/3 本報記者 張宇哲 根據中央高層指示,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本周一召集國務院各部委、銀監會、銀行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主任委員傅志寰、副主任委員周慶正、劉積斌將分別率隊。 周三,(5月12日),中國銀監會網站公布了最新數據,一季度農業貸款大幅增加。據銀監會統計,一季度末各銀行農業貸款余額13406億元,比年初增加1502億元,同比多增284億元。 其中,短期貸款余額新增額占全部農業貸款新增額的94%,農業中長期貸款新增額僅占6%。農業短期貸款是指貸款期限在一年以內的農業流動資金貸款,主要用于農業生產、農副產品加工及運銷和農業科技活動等。 農戶對貸款利率不敏感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村局局長唐仁健最近在“農業國際投資論壇”上表示,農村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是否符合農村實際,關鍵在于是否符合農村的金融需求,僅靠強調資金流動性、安全性的正規金融機構,如農行、信用社等,不可能滿足農戶多樣、復雜的信貸需求。 多次深入農村基層調研的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曹力群對《財經時報》分析說,目前中國農村金融市場存在三個并重的需求主體,即鄉鎮企業、鄉鎮政府和村級組織、農戶。 鄉鎮企業是農村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主要對象;鄉鎮政府和村級組織的借款雖然份額不大,但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不容忽視;農戶的生產經營的投資中,有相當大比重由借貸資金承擔,大多數農戶遇到如婚喪嫁娶、子女升學、建房治病等大的生活支出時,則還要舉債。 據曹力群的調研結果,由于農民的土地、住房、果樹等都難以變現,缺乏或較少抵押擔保,他們的貸款量并不大,且季節性強,農戶的小額貸款對利率“并不太敏感”。 中國的農村民間金融無論像“合會”這樣有組織的活動,還是互助性質的自由借貸,一直非常活躍,是廣大農民借貸資金的主要來源。 農戶需求主靠民間金融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農村“高利貸”高達8000億~1.4萬億元,僅浙東南地區就有3000多億元。 據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對2萬多農戶的調查,2003年的農戶借款中,銀行信用社貸款占32.7%,私人借款占65.97%,其他占1.24%;1995年農戶借款中,銀行信用社貸款占24.1%,農村合作基金會借款占5.5%,私人借款占67.9%,其他占2.5%。 近8年來,這種結構變化并不大,僅是農村合作基金會的份額轉到了銀行、信用社。在傳統農區中國中部地區,農戶借款中,銀行貸款僅占5.36%,私人借款占到71.26%;東部地區農戶借貸資金中絕大部分來自民間金融。 同時,農村金融服務始終停留在較低水平,項目單一。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元紅認為,農戶和鄉鎮企業早已成了市場經濟中的經營主體,而作為供給方的金融機構仍然處于“自上而下”的計劃經濟體制中。 曹立群強調,農村民間金融仍是今后相當長時期農戶借貸資金的主要來源,但目前在法律法規上沒有任何合法地位。 民間金融正規化? 在曹立群看來,不能因“高利貸”和個別地區“金融風波”的存在,便對此持“壓制態度”,也不能任其自行。他建議,金融監管部門制訂嚴格的管理規定,給予民間金融一定的法律地位,尤其是對自發形成的有組織的金融活動加強監管,避免“金融風波”;同時也要堅決保護合法的借貸活動,維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在絕大多數專家否認商業金融的支農作用及“讓民間金融正規化”的呼聲中,張元紅的觀點比較獨特。他認為,加強金融支農應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政策取向。 “商業銀行應在未來農村金融市場結構中占主流地位。靠政策性金融運作方式的支持,最后會產生大量不良貸款;金融部門積累下來的許多不良資產多少也都與政策性有關,比如農業發展銀行。未來農村地區應該培育一些多樣化的小型商業銀行。國外起到主要支農作用的合作性金融的商業性氣味也漸趨濃厚。”他說。 對于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生存及是否需要“正規化”,張元紅認為,所謂“正規化”后,非正規金融原有的特性和優勢會隨之失去,比如靈活可能逐漸變為僵化,交易成本可能急劇增加,社區道德約束可能逐漸淡化等。因此,可以允許非正規金融存在,但正規化不一定合適。 1500億變1600億中央加力支持農信社改革 在對浙江、山東、江西、貴州、吉林、重慶、陜西、江蘇8省市的農信社進行試點的基礎上,新增加20個農信社試點 本報記者 張宇哲 隨著各大商業銀行出于經濟效率的考慮紛紛撤出農村,尤其是農業銀行商業化之后,農村信用社成為農業信貸資金的主要供給者。但是,雖然農信社直接覆蓋農村,網點眾多,比較“正規”,為農戶提供的貸款卻非常有限,其經營行為仍帶有濃重的計劃經濟和政策性特點。 目前全國農戶貸款面為25%,農業貸款占農信社貸款比重約為1/3。但在國外,由合作金融提供的農業貸款超過80%,開展合作性金融支農逐漸成為主流認識。 農信社一直是合作性金融的骨干。中央政府對于2003年開展的新一輪農村信用改革寄予厚望,希望通過政策扶持,使農村金融走出困境。 《財經時報》獲知,國家原定對農信社改革投入的1500億元扶持資金——包括保值儲蓄貼補、稅收優惠等——將增加到1600億元,并在浙江、山東、江西、貴州、吉林、重慶、陜西、江蘇8省市試點的基礎上,新增加20個農信社試點。 目前,在農信社改革試點地區已陸續成立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及縣(市)聯社,并按照《金融機構撤銷條例》,撤銷了1萬多家嚴重資不抵債、機構設置在城區或城郊、支農服務需求較少的農信社。 農業部農研中心曹力群研究員認為,農信社本身存在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比如所有者缺位、員工內部人控制現象,以及內部管理和控制不力,理事會、監事會和社員代表大會等制度流于形式,不良資產比例高等。 全國農信社賬面不良貸款達5000多億元,占全部貸款的比重超過40%。個別地區鄉鎮甚至超過90%。 在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近日召集的研討會上,專家普遍表示,必須在繼續改革和完善正規金融機構的同時,讓農村一部分非正規金融即民間金融“浮出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