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中國的卡耐基?大陸慈善企業家排行將推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29日 19:20 《公益時報》 | |||||||||
歐洲貨幣(中國)與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企業公民工作委員會共同發布《2004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這是內地首個此類榜單; 黃如論先生是中國最慷慨的慈善家,他在過去一年中的捐贈額就達到2.1億元,主要用于教育和非典項目;貴州的張芝庭和天津的李金元分列第二、第三名,他們2003年的捐贈額分別為1.3億元和6600萬元;
慈善家排行榜全名單5月10日正式公布 榜上50位慈善家2003年總共捐贈了10.2億元的現金和物資; 榜上慈善家地區分布:浙江11人;上海、廣東各9人;北京5人;江蘇3人;四川2人;河北2人;陜西2人;貴州1人;天津1人;重慶1人;山西1人;遼寧1人;吉林1人;福建1人; 散財之道 散財和聚財一樣,需要智慧和才能。新一代慈善家像經營企業那樣認真地對待他們的捐贈,要求資金使用得有效、透明、看得見結果。 新中國第一代企業家,已經憑借自己創造財富的智慧和能力震驚了世界,那么,他們是否還能同樣成功地把握散財之道,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為了讓世界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了解中國,歐洲貨幣(中國)與企業公民工作委員會共同發起“尋找中國的卡耐基”活動,并將在2004年5月10日共同推出《2004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和《中國十大慈善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等各地慈善會給我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中國紅十字總會及各地紅十字會、各地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及及希望工程、中國少年兒童發展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宋慶齡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各地光彩事業促進會、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中國綠化基金會等公益慈善組織都為我們提供了必要的幫助。還有一些為我們提供幫助的機構名稱,出于對他們意愿的尊重,我們這里不予披露。 為什么推出慈善家榜 中國的慈善環境正發生著明顯的變化,我們覺得這是推動慈善意識的恰當時機。憲法保護公民私有財產使得人們怕露富的心態有所好轉,對未來也更加有信心;向;稅收政策改革已經開始試點,向上海慈善基金會等五家機構捐贈的企業和個人,其捐贈額可在應納稅所得額中予以全額扣除。中華健康快車基金會、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中華慈善總會、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紅十字事業、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的捐贈,準予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前全額扣除;即將于6月1日實施的基金法開始鼓勵私人建立基金發展公益事業。 前幾年胡潤在國外演講的時候,經常被問到中國企業家的慈善行為。那時候胡潤告訴他們,中國的民企還剛剛起步,他們對社會責任的承擔更多還表現在提供就業、依法納稅等方面。去年我們做《2003中國大陸百富榜》分析的時候發現,榜上企業家的平均年齡是45歲,而比爾·蓋茨正是從45歲開始他的慈善事業的。這一有趣的發現讓我們相信,做一個慈善榜的時機應該成熟了。 “評榜之初,我們更多想的是‘勸募’,即帶動更多的企業家捐贈,”企業公民工作委員會總干事,《公益時報》總編輯呂朝介紹說,“經過整個評選的過程,我們開始更關注如何為企業家捐贈創造更好的環境:比如如何提升我國本不發達的民間組織的法律地位和服務水平?如何更有效的利用稅收政策促進民間捐贈的發展?如何不戴著“原罪”的有色眼鏡來看富人并總是追問‘他為什么捐?’?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機制確保每一筆善款不被浪費挪用甚至揮霍……” 一個企業要長期穩健地發展,要做成百年老店,必須從以關系為中心向以價值觀為中心轉變。國外的企業為什么能發展一百年?為什么能富過三代?就是因為他們有明晰的企業文化和企業價值觀,能夠承擔社會責任并因此獲得更好的外部發展環境,慈善理念就是價值觀的一部分。 從個人的角度說,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依次滿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之后,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實現,要獲得內心的滿足和崇高感。現在,中國企業家離這個階段越來越近。 從卡耐基到洛克菲勒;從CNN的創始人泰德·特納到比爾·蓋茨;從李嘉誠到黃如論,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國家都需要自己的慈善榜樣。 我們所有工作的目的都是“鼓勵創業精神,幫助中國民營企業走向世界”。把中國企業家的價值觀變化介紹給世界,也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 評榜之后的思考 經過幾個月艱苦細致的評榜工作,雖然我們的努力方向是拿給公眾一個令人信服的榜,但我們內心仍然對尋找榜單背后的企業家精神懷有更大的興趣。我們的工作只是一種推動“從財富上長出精神”的民間努力而已。 社會轉型期,公眾的注意力是尤其珍貴的,我們通過排行榜這種形式就是要吸引眼球關注公益和慈善,為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搖旗吶喊。“評榜之初,我們更多想的是‘勸募’,即帶動更多的企業家捐贈,”企業公民工作委員會總干事,《公益時報》總編輯呂朝介紹說,“經過整個評選的過程,我們開始更關注如何為企業家捐贈創造更好的環境:比如如何提升我國本不發達的民間組織的法律地位和服務水平?如何更有效的利用稅收政策促進民間捐贈的發展?如何不戴著“原罪”的有色眼鏡來看富人并總是追問‘他為什么捐?’?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機制確保每一筆善款不被浪費挪用甚至揮霍……” 佛家講人人皆可成佛,我們相信人人皆有善心善念,平頭百姓如此,企業家富豪也應如此。我們的政府、社會和媒體應該共同營造這樣一種環境:給予既是一種快樂,也是一種榮耀;慈善未必是普遍的義務,但一定是人人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