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體育 娛樂 游戲 郵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點卡 天氣 答疑 交友 導航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中國金融開放與商業銀行改革論壇 > 正文
 
許小年:外國金融機構參與中國商業銀行改革步驟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17日 14:37 新浪財經

  

中歐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許小年

  2004年4月17日,中國金融開放與商業銀行改革論壇在北京國賓酒店二層大宴會廳隆重舉行。本次論壇旨在為境內外的各級商業銀行機構出謀劃策、提供交流與合作的機會,進一步推動中國商業銀行改革健康、高效、深入開展。新浪財經對本次論壇進行了現場播報。以下為論壇實錄:

  張承惠:下午好,我們今天下午的議程現在一個開始現在,今天下午第一個演講人
中國第一只可轉債基金 51精彩無線大獎等你拿
中國網絡通俗歌手大賽 金犢獎大陸初審揭曉
是許小年先生,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他是非常知名的學者,他演講的題目是外資金融機構參與中國商業銀行改革的步驟與策略,大家歡迎。

  許小年:謝謝張所長,謝謝大家,能有機會在這里跟大家進行交流,我們國內的銀行改革現在已經啟動,由央行注資開始,商業銀行都在積極上市。在銀行改革中間,外資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今天我就這個問題跟大家交換一下意見。

  講到外資的作用,我們就必須提一下或者重申一下,現代商業銀行是我們國有銀行改革最終的目的,到底什么是現代的商業銀行?現代的商業銀行有什么樣的特征?最本質的特征是什么?

  在我看來,現代商業銀行最本質的特征,經營目標是單一的,而且它的經營目標是利潤最大化的。現代商業銀行的其他各個方面,在管理方面,在公司治理機制方面,風險控制方面等等,一系列的特征,都是由利潤最大化這樣一個單一的經營目標推導出來的。銀行大家都知道,一個是要有利潤,另外一個要控制風險。控制風險,在我看來也是從利潤最大化推導而來的,如果風險控制的不好,一筆壞帳的產生,就可以把更大量的銀行業務所產生的利潤吃掉,所以風險控制也是從屬于利潤最大化的。現代商業銀行要建立起一套現代的公司治理機制,也是從利潤最大化這個目標推導而來的。現代商業銀行,大家都知道,要建立一個有效的董事會,這個董事會可以對管理層形成有效的制約和監督,要有自己獨立的風險控制、審計和薪酬委員會,要有獨立的市場化和專業化的管理層,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確保銀行能夠在控制風險的同時不斷地提高利潤,為股東創造價值。這個是和我們國有銀行一個最根本的區別。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在商業銀行內部的機構設置方面,在人員的使用方面,它都非常強調獨立性和相互制約,形成一種制約下的平衡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控制風險。我們的國有銀行和現代商業銀行進行對比,我們就發現它的經營目標到現在說不清楚,它改革最困難的也是把銀行的經營目標牢牢地定在利潤最大化上,這也是最困難的地方。除了這個之外,我們的銀行和現代的商業銀行,在公司結構方面的特點是不獨立的,我們的管理層不是獨立的,我們的管理層是由政府任命的。銀行內部的風險控制委員會、審計委員會、信托委員會都建立起來了,但是獨立性不夠。所以,在這些方面,是我們在銀行改革中要花大力氣加以解決的,在解決這些問題方面,外資可以起到一個相當大的作用。

  現在銀行改革的難點剛才已經談到了,就是沒有辦法樹立利潤最大化這樣一個經營目標,所以我們的國有商業銀行多年以來一直在提要把國有銀行改造成為真正的商業銀行,但是多年以來這個目標沒有實現,我們的商業銀行仍然不是商業銀行,甚至有人講,我們商業銀行現在看起來還像政策銀行,而我們的政策銀行現在看起來倒像商業銀行了,這恐怕有三分的真理在里面。之所以我們這么多年沒有辦法樹立利潤最大化這樣一個經營目標,為我們的國有商業銀行樹立這樣的目標,是因為我們在所有權的結構方面過于單一,我們的國家所有者沒有也不可能認真地去考核利潤指標,因為所有者又是政府,又是代表國家,國家和政府是有多重的非商業性目標,多重的社會目標,所以所有者的性質本身就決定了他不可能真正地去追求利潤指標。我們都看到過去有這些所謂的安定團結貸款,有所謂支持重點建設的貸款,都反映了國家的所有者在銀行的經營方面不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是以其他的比如說GDP的增長,比如說城市的形象,比如說社會的安定等等這些非利潤的目標,在主導著政府的行為,政府就把這些非利潤的目標帶給了商業銀行,這就使得我們這么多年銀行改革,至少提了十多年了,到現在也沒有辦法樹立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的原因所在,就是銀行的所有者是國家,是政府,而政府和國家不是以利潤最大化為動機的。從道理上來講,政府也確實不應該以利潤為動機,政府應該是代表全社會的利益,所以這里面就有一個悖論,在國資委成立的時候,我們就談到了,國資委一成立馬上就要面臨這樣一個悖論,一方面國資委經營國有資產的目的是什么?國資委自己也說得很清楚,是為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但是另外一方面,你作為國家股東,國家本身就不應該追求利潤,國家也不可能很好地、有效地經營資產來提高資產產生利潤的能力,所以這個悖論將是我們國有資產管理體系改革長久面臨的一個問題。

  我們假設一下,即便是樹立了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在執行中也可能出現很大的偏差。剛才我們講到了,國家作為股東很難把利潤作為他的經營目標,因為根據定義,國家應該是代表全社會的利益來做事的,而不是追求某些資產的保值增值。現在讓我們假設,即使透過某種方式我們可以在保證國家所有的情況下確立,也為我們的商業銀行確立了利潤最大化的原則,但是這個原則在執行中很可能是貫徹不下去的,原因就在于利潤最大化和管理者的激勵不協調。銀行的管理者以及銀行的員工報酬和銀行的業績無關,銀行的管理者和員工來自于國家干部,來自于公務員,所以他和銀行的業績沒有關系,報酬體系是跟著國家行政系統走的,銀行的管理者的升遷不取決于銀行的利潤、盈利和業績,而取決于上集團的領導,以及前后所有方方面面的關系,所以管理者本身沒有動力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而且管理者、員工實際收入是和業務的量有關系,而不是和銀行的利潤有關系。

  在這樣一種結構下,這樣一種結構可以使得銀行很好地貫徹國家的意圖和政府的意圖,但是這樣一個管理體系是不能適應利潤最大化這樣一個對現代商業銀行的要求,我們現在銀行的管理體系,以行政為主導的這樣一套管理體系,它的設計是為了實現國家和政府通過銀行來實現它的社會目標,而不是利潤最大化。所以,從所有者的角度出發,確立利潤最大化的原則非常之困難,從管理體系的角度來看,即使確定了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在執行中也會是發生很大的反差,這是我們改革非常困難的地方。可是怎么樣把銀行的經營目標從政府的多重社會目標轉向到以利潤為中心的目標上來,這是我們銀行改革的邏輯起點,沒有這樣一個邏輯起點的話,下面的公司治理機制,下面風險控制的手段,下面的人員激勵機制都無從談起。我們現在的行政式的管理體系是和國家的多重社會目標相適應的,但是和銀行的利潤最大化目標是不相適應的。所以,如何重新定義銀行的經營目標,真正的定義,而不是紙面上的定義,剛才我們講到了,雖然國資委已經明確講了國有資產的經營目的就是保值增值,但是他這樣的講話缺乏公信力,缺乏可信度。因為作為政府的一部分,只要是金融機構,只要企業作為政府的一部分,當企業和銀行的盈利目標和社會的目標發生沖突的時候,大家相信,一定會取社會目標而舍銀行的利潤目標,這在過去已經多次發生這樣的事情,所以盡管國資委明確了國有資產經營的目標是資產的保值增值,但是這樣的一個目標用駁議論的話來講是沒有公信力的,是沒有可信度的。

  在重新定義銀行的經營目標,從管理構架上來講,從銀行的結構上來講,要適應利潤最大化的要求,堅決做到政企分離,這是我們銀行改革的另外一個很困難的地方。銀行政企不分,不僅是從經營目標上,從管理人員上,從激勵機制上都是政企不分的,十多年了,到現在為止,到現在都沒有取得決定性的突破。這種政企不分的來源是什么呢?政企不分的來源是習慣性的預期心理,一談起銀行就覺得銀行是一個戰略性行業,國家必須控制。什么叫做戰略行業?至今沒有明確的定義,至今沒有經濟學上的準確的定義,只有一些含混不清的說法,比如說關系到國計民生的行業。我們看一下,在市場經濟中間哪個行業與國計民生沒有關系?任何行業都和國計民生有關系,就找不到一家和國計民生沒有關系的行業,是不是所有的行業都由國家控制呢?所以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討論政企不分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回答什么是戰略行業,銀行可不可以允許內資外資、個人資本進入,銀行可不可以有個人的內資和外資控股,我說的不是25%,我說的是51%。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的話,那么我們就擺脫不了政企不分的局面,銀行就會永遠是戰略性行業,國家就會始終保持對銀行業的控制,只要國家保持對銀行業的控制,我們就解決不了前面所說的兩難的悖論,國家就不可避免地把他的社會目標代入到銀行的操作中間,干擾、影響銀行利潤的最大化的實現。所以這個問題應該在理論上進行討論,能夠比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還有一種心理,就是銀行業太重要了,所以國家不會坐視大銀行倒閉,到關鍵的時候,國家還會出來救助,也確實,國家多次注資,過去對國有銀行多次注資,前面有二千七百億特別國債的發行,后面有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壞帳剝離,最近又有四百五十億的外匯資金的注入,多次的注入,強化了銀行對國家的依賴心理,使得政企越來越分不開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使我們的改革能夠推進下去,前面我們所提到的政企不分的這些預期,必須予以改變,只有改變了這些才可以提高改革的可信度,才可以重新獲得改革。什么是改革?改革就是改變游戲規則,如果新的游戲規則得不到大家的認可,就無法替代原有的規則,原有的規則就會繼續實行下去。這方面,日本的銀行改革對我們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教訓,日本政府推行銀行改革已經有十多年了,到現在也沒有取得大規模的實質性的進展,原因跟我們一樣,也是政企不分,在日本金融產業的同盟,三位一體,形成了牢固的共同體,政府在談改革的時候,沒有人認為政府會動真格的,為什么?因為三位一體要支撐日本戰后幾十年的發展。所以日本遭遇金融危機之后,日本政府也想推動改革,但是它的改革政策沒有可信度,單純依靠政府來推動很難取得突破,大家不相信政府會真的下決心打破這種政府、金融、產業利益共同體,這個情況和我們的情況非常類似,我們是政府、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的利益共同體。所以東亞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非常多的方面有相似的地方。如何改變這種預期?如何相信政府的銀行改革政策是可信的,是說了算的,是能夠推行下去的,必須打破過去的這種習慣性的預期。日本政府最近也在做這樣的事情,一個就是不再向銀行注資,讓銀行破產,破產了之后賣給外資,當然這樣做可能引起的振動比較大。另外一種做法,就是主動引入外資,打破原有的金融產業利益共同體,使它的產業獲得公信力,使得銀行企業都能夠認真地對待政府的改革政策。

  打破這樣一個預期,關鍵是在于改變原有的利益格局,這時候外資就可以發揮相當大的作用。投資者和政府不一樣,不考慮社會目標,因此從所有制的角度講,國家所有者和個人所有者,不管是內資還是外資,最根本的區別是國家所有者追求多重目標,而且往往是多重的非商業目標,而個人所有者追求的是利潤的單一目標,這應該說是國家所有者和個人所有者的一個最根本的區別。我們引入外資,可以幫助我們的商業銀行離開國家追求的社會目標而將他的經營統統地歸結到利潤最大化上來,從利潤最大化的角度出發進行政企分離的工作,建立起一支獨立的、專業的管理團隊,從市場上雇傭銀行工作人員,改變過去在執行國家社會目標情況下所采取的管理結構,國家干部和公務員做銀行的工作人員,從利潤最大化出發就需要從社會上雇傭專業的、獨立的管理團隊和工作人員,在利潤最大化、投資者的支持下,管理者對政府的非商業目標和社會目標,說對不起,你現在讓我發放貸款,建本市的面子工程,我不能這樣做,因為我現在有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投資者,不管是外資還是內資,如果我對你的面子工程發了貸款,我就是對這些投資者不負責任,這樣的話就會逐漸地改變銀行作為政府執行社會目標的工具這樣一個局面,當然這個改變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里完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引入外資只是我們銀行改革的第一步。從利潤的角度出發,建立起完善的風險控制機制,而且外資的進入可以幫助我們淡化戰略行業的概念。用外資的進入來改變銀行的經營目標,提高銀行改革的可信度,在我看來是外資最重要的作用所在。當然,外資可以給我們帶來國際上最先進的管理方法、先進的風險控制方法,以及先進的產品,都會有這些作用,但是最關鍵的外資的作用是幫助我們改變銀行的經營目標,幫助我們提高銀行改革的可信度。日本政府多次動用財政的資源,把銀行國有化,免得引起大規模的擠兌現象,公有化之后,日本政府把手中持有的股份賣給外國投資者,當他賣給外國的投資者之后,對銀行的管理來講,對社會人士來講,大家都知道了,這一次是要動真格的了,因為這一次推動改革的不再是政府,不再是政府、金融、企業三位一體中間的一個利益代表人,而是在這三位一體的歷任格局之外的外資,這時候改革的可信度就大大提高了,在我看來,這是外資在中國銀行改革中間最重要的作用。

  在過去幾年中間,有很多大型的國有企業到海外去上市,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證實了外資在這方面的作用。我們大型的國有企業到海外上市,雖然還不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在管理上、經營上、競爭能力上趕上國外的一流公司,但是和以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如果這些國有企業的利潤下降了,立即會反映在股票上。股票就會把信號傳導到國內來,說明這個企業發生問題了,市場紀律的約束,投資者的監督,對我們國有企業的改革和公司治理機制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相當大的推進和約束的作用。而關門的改革是很難取得突破的,就像我們在日本看到的一樣,改革的政策缺乏可信度,受到原有利益的制約。為什么總講外資?內資是不是有同樣的作用?我認為內資也有同樣的作用,只是銀行改革中間,利用內資和外資都有一定的區別,有一些區別是技術性的,有一些區別是本質性的。比如說,如果利用外資的話,市場容量比較大,國有銀行海外上市,容量比國內市場要大得多,大型的國有銀行到海外上市,相信對海外市場不會有多大的振動,如果在國內上市的話,A股恐怕會受到影響,所以市場容量是有區別的。內外資其他方面的區別,外資多為機構投資者,不管是二級市場上的投資者還是戰略投資者,都是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對銀行管理層的約束力度要比分散的內資大得多,而且外資的引入對于我們建立起很好的債權文化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是內資和外資方面的區別。

  在外資的利用方面,也有三類,一類叫做戰略投資者,比如說國外的銀行,到我們的國有銀行里持股,這屬于戰略投資者。對于這一類的投資者,我們當然是非常的歡迎,但是對他們的參與要有一個很清醒的認識,因為國外的商業銀行參股于我們的國有商業銀行,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利益沖突的問題,就是進來參股的外資銀行,在國內也有業務,它的長遠目標是想建立它自己在國內的營銷網絡和客戶群,因此和我們國內的商業銀行會發生利益沖突。過去國有大型企業海外上市,也都發生過這樣的現象,我們的石油石化公司海外上市的時候,引進了境外投資者,殼牌的投資,但是他們不可能長期持有同行里中國競爭對手的股份,當價位比較合適的時候,我們看到一些外國公司在價格比較合適的時候,就把手中中國的股票賣掉,所以長遠來講有可能存在利益沖突。第二類外資是基金投資者,或者叫做直接投資者。這些直接投資者的目標是迅速套現,本身不經營銀行,對經營銀行也許多興趣,他之所以愿意參與到我們銀行的改革過程當中來,是因為他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比較好的回報,因此銀行上市之后,這些投資者也會很快將銀行股票賣掉,只有證券投資者是經常性和長期的力量,在資本市場上。當然,證券投資者里面有一部分也屬于短期炒作,但是也存在著相當一部分價值型的投資,是機構投資者,長期在資本市場上對上了市的國有商業銀行進行監督,對于利潤最大化這個目標的偏離,經營機制上的問題、管理層的問題等等,都會反映到價值上,這樣對我們的商業銀行有一個及時的監督機制,監督我們的商業銀行牢牢地按照利潤最大化的原則進行操作。在外資的利用方面,從國際上的經驗看,大概有兩種,一種是主動利用,一種叫做被動利用。最突出的例子是亞洲金融危機,金融危機之后,亞洲各國在清理銀行壞帳之后,都把相當一部分的銀行股份賣給了國際投資者,這屬于被動利用,迫于形勢,沒有辦法,我們現在的情況和金融危機中間的亞洲各國不一樣,完全有可能采取主動的政策利用外資、吸收外資,為中國的銀行改革作為動力和監督的力量。謝謝大家。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