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六大城市房地產開發用地情況調研報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14日 14:04 新浪財經 | |||||||||
適時適度調控土地供應 促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上海、南京、蘇州、杭州、廣州、深圳六城市房地產開發用地情況調研報告 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調研組
編者按 為落實有關領導批示精神,根據國土資源部部署,部土地利用管理司于2004年1月,組成由中國土地礦產法律事務中心、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等事業單位的人員,以及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專家學者參加的四個調研組,分赴上海等城市,圍繞房地產開發用地供應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并認真研究撰寫了調研報告。從調研情況看,各城市房地產市場情況雖有不同,但運行基本正常。各城市分別針對各自的市場情況采取了不同的土地供應調控措施,效果比較明顯。同時,也存在市場分割、經營性用地應該市場配置的沒有市場配置、個別城市房地產用地供應總量較大等問題。經有關方面同意,為適時適度調控土地供應,引導市場,現將六城市調研報告刊發。 上海土地供應總量溫和增長,房地產市場高位運行 2003年,上海市政府通過調控土地供應總量、結構、布局,初步形成了以土地供應為龍頭的房地產市場調控機制,并初見成效,房地產市場繼續保持近年來供求兩旺的運行態勢,各項指標在高位運行中穩定增長,供求基本平衡,價格上漲明顯。 一、土地供應量溫和增長,注意調控結構和布局 2003年1~11月,全市用地總量為95619.9畝,比2002年增長3.47%;其中房地產開發和工業用地分別為47643.15畝和40971.15畝,分別比2002年增長29.14%和41.19%;其他用地7140.6畝,比2002年降低73.05%。 在供地結構上,向中低價商品房傾斜。2003年房地產用地供應中,有40%用于5000~6000元/平方米中價房建設,40%用于3500元/平方米以下的低價房建設。 在供應布局上,從2003年起,房地產供地布局與房價相適應,中心區供地占20%,內外環線間占40%,外環線外側占40%。 二、發揮土地供應調控作用,房地產市場穩定增長、高位運行 為了調控房地產市場,市政府在2003年采取了以土地供應為主的四條措施。一是動態調整土地及商品房供應結構,加大普通商品住宅建設用地供應。二是經營性用地供應方式以招標為主,采取綜合評標方法確定中標單位。三是對中低收入家庭購房實行貸款貼息政策。四是擬出臺的限制期房轉讓政策,抑制炒作行為。 (一)供求基本平衡,竣工和銷售面積明顯增加。2003年1~11月,商品房竣工面積214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1.6%;銷售面積202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7.4%,其中,商品住房銷售量連續四年超過竣工量。 (二)商品住房供應結構正在逐步改善。2003年前三季度,全市新開工的商品住宅中,市中心開發比例降至25%,內外環線間占49%,外環線以外上升至26%,在預售商品住房登記面積中,每平方米4000元以下的占總量26.8%,是近3年來上海中低價房比例的首次止跌。 (三)空置數量下降。1~11月,空置數量由2002年底的348萬平方米進一步下降到285萬平方米,其中空置一年以上的為80萬平方米,空置率7.5%左右。 (四)二手房市場交易活躍。1~11月,存量房交易面積205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9.4%,接近新增房交易面積。 三、主要問題及原因 去年上海市平均房價增長速度及增漲幅度較高,超過人均可支配消費收入增長幅度及GDP增長幅度,應引起警覺。去年前三季度,上海市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為4480元/平方米,與2002年同比增長21.4%,市中心區域漲幅超過30%。房價上漲除上海市國民經濟發展、居民收入提高,消費能力、愿望較高等原因外,還有幾個特殊原因: (一)市中心區高價房集中上市。1999年、2000年和2001年經營性用地供應一方面總量小,另一方面拆遷量較多,供地布局集中在市中心區,導致中心區高價商品房于2002年、2003年集中上市,帶動了整體房地產均價水平上揚。 (二)結構性需求缺口?們r在30萬~70萬元區域間內的中低價位住宅稀缺,需求較大,據不完全統計,尚有數萬戶有效需求在排隊等候。 (三)投資性消費比例較高。抽樣調查表明,以投資為目的的約占16.6%,且在高檔樓盤市場中表現更高,可達到20%左右。境外投資商繼續看好上海房地產市場前景。 (四)世博效應凸現。2002年底,上海申博成功,帶動了房地產價格上漲。 (五)市政配套的完善。隨著非中心區居住環境的改善及基礎設施的完備,外圍房地產價格明顯提高。 四、建議 (一)適度控制供地規模。鑒于目前上海市房地產供給與需求基本平衡,2001年、2002年供應土地可建面積分別達到2025.38萬平方米和3007.8萬平方米,2003年經營性用地供應也較大,今明兩年房地產有效供應很有可能放量,所以,應適度控制供地總量,以保證明后兩年的市場穩定。 (二)采取多樣化的土地供應方式。對高檔住宅及辦公、商服等用地可以采取拍賣方式,對普通住宅可采取招標和掛牌方式。 (三)加強對轉讓環節的管理。上海投資性購買房地產的比例不小,應注意加強轉讓管理,降低房地產轉讓的速度和周期。 南京土地供應總量放大,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南京市2003年土地供應總量大幅增長,房地產供需大幅增長。 一、土地供應總量增幅較大,住宅用地供不應求 2003年南京市實際供地總量為17115.3畝(9486.9畝是存量土地),比2002年增加29.1%。經營性用地供應12169.35畝,占總供地面積的71.1%,工業用地3397.8畝,占19.9%,其他用地1548.15畝,占9.0%。從供地結構來看,住宅用地8551.2畝,占總供地量的50%,占經營性用地量的70.3%。 南京市對出讓后土地的利用情況實行嚴格的監督管理,開發商手中基本沒有閑置土地。2002年和2003年供應的住宅用地15180畝有的正在建設,有的準備動工。 雖然土地供應量不斷增加,但住宅房地產仍供不應求。2003年1~11月房地產開發總量比2002年增長15.8%,其中住宅開發量增長19.3%,而房地產銷售量增長77.7%,其中住宅增長71.9%。有關數據表明,2003年南京房地產市場供需比在0.6至0.8之間變動。2003年新增商品房需求達900萬平方米,而供應量為700萬平方米左右,遠不能滿足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需求旺盛帶來商品房空置面積下降,2003年底商品房空置面積40萬平方米,與2002年同比下降13.0%。 二、土地放量及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的原因分析 (一)舊城改造速度加快。2003年全市拆遷約5萬戶,拆遷面積達400萬平方米。拆遷戶增加,引起對房地產市場的剛性需求,也促進了舊城改造土地的市場供應。 (二)調整“以地補路”政策。南京市政府于2002年4月全部停止了“以地補路”政策,但在過去實施“以地補路”過程中已劃撥給開發商的約4500畝土地,現在按照新的政策政府要收回來重新進行招拍掛出讓,從而引起短期內供地量增加。 (三)全運會場館建設需用大量的土地。2005年南京市將舉辦第十屆全運會,目前正在大規模建設場館,需要大量用地。2003年出讓的體育用地面積為3480畝,占總供地面積的20%。 三、問題和建議 (一)房地產市場結構性矛盾突出,應加大中低價商品房用地的供應。2003年2000~4000元/平方米區間商品住宅的需求比例是總需求量的60%,而供給比例只占50%,明顯表現供給不足。因此,應加大中低價商品房用地的供應。 (二)適當控制舊城改造速度,防止拆遷戶過快增加引起商品住宅供不應求。近年拆遷戶的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房地產存量,也促進了二手房市場發展,但應適當控制拆遷規模、速度,防止需求過快增加引起房價進一步上漲。 (三)嚴格控制周邊新增房地產供地。 蘇州土地供應量基本合理,適當控制投資性需求 蘇州市注重土地供應的調控作用,從2001年下半年開始,房地產市場加速發展,土地管理規范,土地供應放量增長,與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相適應。 一、土地市場規范運行,供應總量大幅度增加 蘇州市用土地供應調控房地產市場,主要有三條措施:一是依據房地產市場情況制定土地供應計劃計劃一經確定,非特殊情況不能改變。二是堅持土地集中統一供應,牢牢掌握調控土地市場的主動權。三是經營性用地全部實行公開交易制度,招拍掛供地比例占國有土地供應總量的73%。 蘇州市區2003年土地供應總量41145畝(其中,利用存量土地15634.5畝,占38%),比2002年增加了47.8 %。其中,工業用地26332.5畝,占64.0%;教育用地2640畝,占6.4%;基礎設施用地3382.5畝,占8.2%;房地產開發用地7320畝,占17.8%。2003年房地產開發用地比2002年增加了2520畝,同比增長52.5%。 2003年通過招標掛牌拍賣方式出讓房地產開發用地9003畝,平均地價2429元/平方米,比2002年上漲431元/平方米,上漲了21.6%。在房地產用地結構上,普通商品房用地占82%,高檔住宅占8%,商服用地占10%。 目前開發商手中尚未動工的土地為6000畝,但處于合理的建設周期之內,基本沒有閑置土地。2003年底儲備土地余額1840.5畝。 二、供地量增幅大,經濟迅猛發展是主因 (一)經濟迅猛發展。2003年實現人均GDP5500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0元,比2002年增長16.3%,人均消費支出8500元,同比增長21%。 (二)進入城市改造期,房屋拆遷量大,引起土地和住房需求的剛性增加。2001年前,全市每年的拆遷量只有40萬平方米,而2002年拆遷面積130萬平方米,動遷居民11460戶;2003年拆遷面積達180萬平方米。 (三)良好的創業和人居環境吸引了外來投資者。據統計,工業園區的購房者中有15%~20%是來自上海等地的投資者。 三、適時適度調控,保持相對穩定的土地供應量 (一)應高度重視投資性購房比例偏高問題,防止出現過熱苗頭。 據統計,目前蘇州市投資性購房比例已達15%~20%,其中有部分以投機為目的的“炒家”,一定程度上為房地產市場增添了一些虛火,應引起當地政府足夠重視,防止出現投資泡沫。 (二)地價房價上漲仍較快,應繼續加大宏觀調控力度。 雖然蘇州由于過去在滬寧線上房價偏低,地價被低估,現在的上漲正是對價值的回歸,但過快的增長速度也應引起警惕,政府應有針對性地加大對土地供應和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力度。 (三)改變限價制度,根據市場供求關系合理確定土地供應量。 江蘇省有關部門一直對房地產價格實行銷售價格審批制度。而其審批價格的依據主要是開發成本和固定的利潤率(8%),導致審批的價格明顯低于正常市場價格,并進而引起排隊購房、炒房號,乃至開發商自買自房的炒房現象,既引起了實際消費者購房成本的增加(至少增加了契稅和營業稅),也造成了虛假繁榮的假象,不利于政府根據市場供求情況合理確定土地供應量,應盡快改變這一政策。 杭州老城區土地稀缺,新城區供地量較大 2003年,杭州市政府大力調整老城區(不含余杭、蕭山,下同)土地供應結構和布局,初步遏制了房價過快上漲趨勢,房地產市場運行基本平穩,但由于老城區土地稀缺,供給仍顯不足,商品住宅供不應求,周邊土地供應過大。 一、老城區房地產土地供應總量雖有增加,但仍顯不足,新城區土地供應總量較大 2003年1~11月,老城區供地總量為21493畝,與2002年全年用地總量基本持平。2003年新供地中用于房地產開發的5535畝,比2002全年增長14.51%。2003年1~11月,老城區共推出居住用地5159畝,占當年房地產開發用地量的93%,其中,商品住宅3012畝(均為存量土地),比2002年增長49%,預計年底達到3500畝(為199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經濟適用房2147畝,預計年底用地總量比2002年增長5%。 2000年以后,老城區商品住宅用地的布局逐步由市中心向市郊拓展,2002年五級地段以外占62%,2003年五級地段以外的住宅用地達到2281畝,占總量的74%。 下半年老城區出讓給開發商的房地產用地中,有2800畝由于規劃方案等相關工作未完成,未進入實質性開發,其余土地都已進入開發階段。 二、土地調控成效明顯,房地產市場運行基本平穩 通過調控土地供應結構和布局,增加中低檔商品住宅和經濟適用房建設用地供應,利用稅收杠桿,杭州市房地產市場從近幾年的高速增長走向平穩運行。 (一)房價小幅上揚。2003年10月末,交易價格為4023元/平方米,比2002年同期上漲1%,其中二、三級地商品房漲幅最大,中心區商品房平均價格為4700元/平方米,比2002年上漲9%左右,但平均漲幅低于同期全市(包括郊縣)GDP增長率,與同期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漲幅(2003年為9.5%)基本持平。 (二)竣工略大于銷售。2003年1月至11月全市(包括郊縣)商品房竣工面積284.89萬平方米,其中住宅223.2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分別為41.9%和31.6%;商品房銷售面積235.24萬平方米,住宅196.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分別為53.6%和49%左右。近三年來,商品房空置率持續走低,2003年中心區空置率趨于零(扣除惜售等因素),開發商手中幾乎無現房可賣。 三、存在問題及原因 (一)老城區土地供求關系緊張。杭州老城區空間狹小,可供土地十分稀缺,建設用地實際需求旺盛,政府掌握的土地資源遠遠不能滿足建設用地需求。目前儲備庫中有效待供的土地幾乎為零,正在征地拆遷的只有1000畝左右。根據預測,2004年購房需求約為850萬平方米,需要投放7100畝土地,供給與需求缺口很大。 (二)房地產市場分割。一是管理體制分割,雖然余杭、蕭山的土地資源相對豐富,但余杭、蕭山成為城區后,仍享受原土地出讓管理權限三年不變政策。二是老城區居民購房主要選擇老城區,新城區供地雖多,但難以有效解決老城區商品房供不應求的問題。 (三)住宅供給體系不合理。未來若干年中經濟適用房供地將以1∶1比例推出,雖有助于解決中低價房供應不足的問題,但由于此類用地規劃在城市四級地以外,基礎設施和配套不完善,交通和生活成本加大,同時購買對象和房型結構都有控制,一方面對平抑中心區商品房價格作用不大;另一方面,每平方米3000元的價格,低收入家庭根本買不起(即使低于每平方米3000元,低收入家庭也買不起),不能有效解決這部分人的住房問題。 四、建議 (一)統一市場管理體制,解決老城區用地緊張問題。將新城區的土地管理和城市規劃統一在杭州市內,解決老城區供地不足,新城區供地過大的問題。 (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大杭州市場。統一規劃和建設新、老城區的基礎設施,形成統一的房地產市場。 (三)改變經濟適用房政策,向可享受對象直接發放住房補貼。不應過度強調人人有產權的住房制度,而應建立人人有房住的住房制度。目前的經濟適用房政策迫使中低收入家庭只能購買價格不菲的新房,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既不解決問題,又使政府包袱沉重,還限制了中低檔商品房的生產與銷售,限制了二手房市場的發育。如將這種政策改為政府向可享受對象直接發放住房補貼,更有利于解決中檔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對于最低收入家庭,政府應通過廉租屋的方式予以解決。 廣州土地供應以存量為主,閑置土地和空置商品房仍待消化 2003年,廣州市土地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總體運行平穩,房地產開發用地的供應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土地供應和商品房供應結構基本合理,價格穩定。房地產市場有效需求旺盛,交易穩步增長。 一、土地供應總量穩步增長,供應結構基本合理 1998~2003年國有土地供應量呈逐年增加態勢,年均增幅17%。2003年國有土地供應為19020畝,同比增長10.3%,增幅趨緩,土地市場總體運行平穩。 地價保持穩步上升的態勢,年均增幅為0.6%。外圍地區有所上升,舊城區有所下降。招拍掛價格較穩定,一般與市場正常價格相吻合。 土地供應結構基本合理。2003年土地供應總量中,房地產開發用地8115畝,占42.7%;工業用地2385畝,占12.5%;其他用地(主要為交通、市政等)為8520畝,占44.8%。房地產開發用地中主要是普通商品住宅用地,占67.3%;高檔住宅用地僅占1.2%。此外,經濟適用房用地占11.5%;商服設施用地占20%。 二、嚴格控制新增用地,積極消化存量,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 廣州市近幾年的土地供應主要是消化存量土地,2003年國有土地供應總量為19020畝,其中存量土地18825畝,占99%,增量土地僅占1%。 2003年,市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在土地供應上進一步加強調控:一是完善閑置土地處置政策,組織新一輪的清理閑置土地工作;二是強化土地的市場配置,規范土地市場秩序;三是自2004年1月1日起,土地出讓金由過去的分期繳納改為一次性繳納。 (一)房地產市場總體態勢平穩,投資規模增速趨緩。2003年1~10月全市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297.12億元,同比增長5.34%,大大低于歷年平均增幅。 (二)房價穩中有降。商品住宅價格由2001年的4246元/平方米,房屋租賃價格由1999年的75元/平方米分別下降到2003年的4096元/平方米和49.93元/平方米。 (三)商品住宅是房地產供給的重點,房地產二級市場活躍。2003年1~10月房地產竣工面積為1082.5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占80.5%。二手房交易大幅增加,1~10月二手房屋成交量為47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2.1%,高于同期商品房成交量增長率10%。二手房屋成交量占同期房屋交易總量的41%。 (四)市場需求以消費需求為主。消費者較為理性,購房多為自住,二次置業的主要目的也多為改善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 (五)房地產市場與宏觀經濟發展保持良好關系。房地產投資增幅大大低于GDP和固定資產投資增幅。2003年1~11月,GDP為3060.11億元,同比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94.14億元,同比增長20.7%,其中房地產投資為324.56億元,同比增長2.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701.37元,同比增長11.9%,同期房價則下降,降幅約3%。 三、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閑置土地仍然較多。由于近幾年才開始陸續完善用地手續,市場上的存量土地依然很多,土地閑置約9555畝,消化利用的任務仍很艱巨。 (二)商品房空置量仍然較大。截至2003年10月底商品房空置總面積678.3萬平方米,其中住宅387.6萬平方米,商業營業用房140.8萬平方米,積壓時間較長的房屋消化難度大。 四、政策建議 采取有效措施消化閑置土地和空置商品房。廣州市市場居民購買力充足,經濟適用房已不是居民購買的主要對象,市政府已決定停止建設經濟適用房。建議進一步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將部分積壓空置商品房作為經濟適用房或廉租房,提供給中低收入家庭居住。 深圳控制新增,積極消化存量,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 2003年,深圳市嚴格控制土地供應總量特別是房地產開發用地量,結構基本合理;市場供求平衡,商品房交易穩步增長二手房交易大幅攀升;商品房價格穩步回升。 一、土地供應有序,結構比較合理 (一)供地以工業和市政基礎設施用地為主。深圳市2003年度土地供應計劃總量為17272.5畝,由于當年批準用地與簽訂出讓合同不同步,實際供地量超出計劃。實際用地總量為21144.3畝,比2002年增長5.8%。其中,房地產開發用地4470.45畝,同比降低2.6%;工業用地6716.25畝,同比增長17.8%;其他用地9957.6畝,同比增加2.7%。 (二)房地產開發用地主要是存量土地。深圳市存量房地產開發用地是指通過協議、招標、拍賣以及市場價方式(含改功能、補地價、舊城改造等)出讓,但目前仍未開工建設的土地。去年批準的房地產開發用地中利用存量土地、歷史遺留閑置土地為2820.15畝,占63%。在房地產開發用地中,住宅用地占70%以上,是近幾年房地產開發用地的主體。 (三)地價略有回升。以1999年為基期,2000~2002年住宅用地價格走勢降幅分別為2.2%、0.6%和0.5%,2003年增長1.8%。 二、發揮土地供應調控作用,房地產市場穩步發展 為調控房地產市場,市政府在2003年繼續采取以土地供應為主的三項措施:一是減少全年房地產開發用地的出讓總量;二是特區內不再新批房地產開發用地;三是加強存量土地入市管理,并將其納入年度土地供應計劃。 (一)房地產市場供需兩旺,需求增幅大于供給。2003年1~3季度房地產銷售面積為600.4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6.1%,其中住宅銷售面積為560.0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3.6%。同期新開工、施工、竣工面積同比增長3.3%、9.3%和23%。 (二)商品住宅價格略有上漲,價格梯度合理。2003年1~11月份住宅銷售均價為每平方米5777.5元,同比增長4.3%,呈現溫和上升趨勢。住宅價格結構基本合理,中低價住宅占絕大多數。住宅銷售價格在4000元以下的占31%;4000~6000元的占29%;6000~8000元的占22%;8000元以上的僅占18%。 (三)房地產二級市場活躍,市場結構日趨合理。2002年二手房銷售面積為340.49萬平方米,2003年前三季度二級市場銷售量增勢強勁,同比增長36.9%,二級市場交易面積與一級市場的比例為0.56∶1。 (四)房地產市場與宏觀經濟協調發展。一是房地產投資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比例趨于合理。2003年前三季度商品房完成投資299.91億元,同比增長21.7%,房地產投資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比為1.3∶1。投資過快問題已得到解決,房地產市場呈現平穩、理性的發展局面。二是房價增幅大大低于GDP和居民收入增幅。2003年預計GDP達到2800億元,增長率達到17%,人均收入增長預計達10%;而1~11月住宅銷售均價為每平方米5777.5元,同比增長4.3%。房價收入比則由1994年的14.6倍降至2002年的5.7倍。 三、存在的問題 (一)存量用地有待進一步消化。2002年全市以公開招標、拍賣方式出讓的新增經營性房地產開發用地面積為888.45畝,而通過補地價方式出讓的存量經營性房地產開發用地面積為3549.75畝,占總量的80%。 (二)存量用地隨機入市是造成市場供給加快的重要因素。目前,深圳市已將存量房地產開發用地列入供地計劃中,可以隨機入市,對補充政府新批土地供應,滿足房地產市場需求有著積極的作用,但不利于政府對土地市場的調控以及土地供應計劃的實施,對房地產市場的穩定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三)商品房空置問題不容忽視。截至2003年9月,全市商品房空置面積為250.38萬平方米,其中住宅空置面積仍有152.94萬平方米?罩每偭侩m有所下降,但仍需一定的消化過程。 四、建議 (一)繼續加強土地供應管理,嚴格控制新增房地產開發用地的出讓,盡快完善存量土地納入土地供應計劃管理的政策措施。 (二)加強房地產開發項目的管理與監控,強化商品房預售監管機制,保證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三)加強土地市場動態監測分析,引導土地市場理性、健康發展。 (調研組成員:葉劍平、豐雷、朱道林、洪亞敏、王文、張婉麗、葉明權、佟紹偉、孔維東、趙松、何志華、樸英、蔡衛華、董為紅、冷宏志、何鳳山、趙毓芳、宮玉泉、黃清。) 以上內容摘自國土資源部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