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評論:“息斯敏”暴露藥品管理弊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12日 15:30 新京報 | |||||||||
今年3月25日,上海《東方早報》曝出一條驚人消息:由于副作用較大,知名抗過敏藥“息斯敏”在美國已經停產,國內一些大醫院已棄置不用,該藥在中國的說明書將作大幅度修改,但該藥在零售藥店仍十分暢銷,普通消費者對此毫不知情。隨后,北京、廣州、天津等城市的多家媒體跟蹤報道了這一消息,一時間輿論嘩然。 筆者以為,這場風波其實已經暴露出我國現行藥品使用管理制度的一系列弊端:藥
西安楊森在一份給媒體的《情況說明》中稱,2004年2月13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批準對息斯敏說明書進行更新的申請。西安楊森一位副總稱,今年1月份公司停止生產舊包裝息斯敏,新包裝息斯敏要在今年4月才能正式上市。說明書修改后,息斯敏的適應癥將由過去幾乎適用所有過敏患者,變為只用于治療“季節性過敏性鼻炎”,劑量及適用人群也縮減到最低限度。而從幾天來的媒體報道看,幾乎所有的藥店都沒有向消費者告知這一消息。筆者以為,假設媒體沒有披露這一消息,舊裝息斯敏仍將在藥店暢銷無阻,直到售完為止。 在藥品使用方面,患者與藥企、醫院、藥店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息斯敏1988年在中國上市,當時國家對藥品沒有分類管理,包括息斯敏在內的許多進口處方藥大打廣告,很快就家喻戶曉,而危險正在于此,許多患者誤以為這些“品牌處方藥”屬于“非處方藥”。國家目前沒有對藥店處方藥銷售實施嚴格、有效的管理,更加劇了藥品使用的安全隱患。而為數不多的執業藥師在許多藥店只是聾子耳朵———擺設,根本沒有起到指導購藥的作用,一些藥師像“趕場子”一樣在多家藥店兼職。而國家藥品監管部門之所以在藥店管理上的不作為,根子又出在“醫藥不分家”導致“處方難以外流”的老癥結上。同時,筆者認為,藥品說明書還應更加通俗一些,真正起到“說明”的作用。仍以息斯敏為例,在其說明書的8項“使用禁忌”中,寫的全是復雜難記的藥品化學名,普通消費者如何能懂?比如,說明書中提到的禁忌與“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合用,可有幾個消費者知道人們常用的“紅霉素”、“羅紅霉素”也屬于這一類抗生素?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制度相對滯后。其實,關于息斯敏不良反應國外從1992年起就陸續有報道,而直到2002年12月3日,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才第一次公布阿斯咪唑(息斯敏)存有不良反應的安全隱患。截至目前,全球因服用息斯敏而致死的患者已有25例。 另外,令筆者大惑不解的是,息斯敏在美國已經停產,為何在中國仍堅持上市?強生公司真的是因為“商業原因”停產,與藥品本身無關?其實,按正常邏輯推測,停產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息斯敏在美國銷量很小,再細究賣不動的原因,根據一些專業雜志此前的報道,無非是藥品副作用過大。而西安楊森寧愿大幅修改說明書,也不愿退出中國市場,除了為一部分“季節性過敏性鼻炎”患者考慮外,難以割舍這一品牌藥巨額收入應是重要因素。目前,規格為3毫克/片的息斯敏每盒(30片裝)市場價為17.5元。據稱,在中國已上市16年的息斯敏年最高銷售額曾超過2億元。 唐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