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體育 娛樂 游戲 郵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點卡 天氣 答疑 交友 導航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互聯網周刊》新銀行業專欄 > 正文
 
2003:中國銀行業的“八十年代”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07日 13:26 互聯網周刊

  25年以來,銀行技術以一種春風綠草的姿態自然發展,形成了今天的繁榮局面。但是規劃性的欠缺造成了應用質量上的差距。專家判斷:我國的銀行技術現在處于國外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

  本刊記者 蔡虹

AC-尼爾森互聯網調查 粉紅女郎緊急招募!
中國網絡通俗歌手大賽 用搜索登陸一個城市

  現任國家開發銀行信息中心總工程師的許成軍還十分清晰地記得,1977年,當時還任職陜西省人行會計處的他被領導安排參加一個“銀行核算網絡工程”項目組。行里的人都習慣將這個項目稱為“三點兩線工程”:國務院提出建設電子化的銀行核算網絡,定了北京、上海、西安三個城市試點,而北京到上海,北京到西安則是兩條線。從人行、四機局(前電子工業部)、陜西幾個大學和廠子、研究所抽調出來的20多個人組成了這個項目組。會計出身的許成軍沒有想到從此與計算機結下了不解之緣,后來又做了管理。

  至今中國銀行IT技術系統的發展歷經了25年。最初參與的人也沒有想到銀行技術能發展到如今支撐所有柜面和非柜面業務,硬件和軟件系統都不落后國際水平;但是眾多系統自然發展造成的蕪雜現狀也引發了許多應用問題。

  下一個25年,銀行技術的發展將是在系統的規劃和標準指導下進行的,目的是扭轉落后15~20年的應用差距和更有距離的銀行經營管理。

  當前問題的歷史原因

  中國的銀行技術與國際水平有多大的差距?在不同的層面上的差距不一樣。國外銀行一般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完成大集中了,銀行內部的規劃和標準也比我國要完善得多。我國的銀行技術現在處于國外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銀行在技術系統上的投入非常大,有些地方發展得很好,硬件和系統軟件上已經不落后國外了。有的國外發達銀行的機房里甚至還在用國內早已經不用了的、很老的設備。國內銀行落后在應用方面。更落后的是業務經營和體制方面,國內銀行從計劃經濟體制轉過來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改革。信息化如果離開完善的經營管理,很難產生出效益。技術系統的高層應用實際上是和經營聯系在一起的,和核心競爭力聯系在一起。

  發展的彎路是許多客觀情況導致的,也是必然的。在金融電子化五個階段的發展中,實施某些項目的時候,由于缺乏規劃和標準,出現中斷、放棄的現象;也因為一些項目見效快、成本低,而導致了原來思路的放棄。在當時的基礎和條件下,技術系統的發展自主選擇了一條相對最優的道路。

  1977:嘗試

  1977年老人民銀行組織項目組,計劃在北京、上海和西安三地已有的一些電子化基礎上,做一個全國的網絡,專門進行銀行核算。當時北京人行總行有國內唯一的聯行對帳系統,五、六十年代分別從蘇聯和法國進口過一批系統。上海用復旦大學自己研制的“浦江一號”計算機做會計計帳。陜西用意大利引進的計帳機,在柜臺上直接計帳。

  項目組的工作是從研發計算機開始的,計劃從計算機到軟件、通訊設備都用國產的。后來方案稍有變動。由于經費問題計算機采用江蘇無線電廠的C4;軟件用很原始的手編碼(0101)編寫,西北大學數學系承擔應用軟件研發。“三點兩線”的規則中還計劃把銀行間的交換都放進去。

  國產的計算機、包括通訊控制器穩定性差,所以這個項目一直沒有上線。現在看來,當時沒有進行可行性研究,項目有點貪大求全,而沒有考慮實際情況,所以難以投產。但是起步階段鍛煉了一批技術和業務都通的人才。計算機是工具,與業務應用結合在一起,把工作流程簡化或創新,才能實現作用。純技術、純業務人員都不可能做到這點。

  1978:步入正規發展

  1978年后銀行技術開始進入比較正規發展的階段,走引進道路,而且實現了大規模投產。當時中國銀行和人保都已經在外面掛了牌子了,但還是由人行統一做YBS系統(包括銀行和保險系統)。有兩條戰線,一條是在中國香港的中銀集團,第二條戰線是大陸。硬件上最終選定了日立的7套中型機和30多套小型機鋪了一批城市,當時即便叫“中型機”性能上還不能和后來的小型機相比。七、八十人的攻關組開發了四套系統,包括對公會計核算、聯行對帳系統升級(從布爾升級到富士M150)、中國銀行國際業務系統、保險系統。從M150之后,國內銀行開始了真正的聯機處理、實時計帳,以后這個系統又擴大到報表和統計。

  當時人民銀行機制很開放,先有一個課題,然后組成攻關組,做試點,做得好就可以推廣。許成軍回想1979年冬天集中在北京開發第一個會計軟件,項目組的人住在海淀辦事處的五層,到前門西河沿總部的機房調試程序。每天坐302路公車在動物園換車,還有3角錢補貼,已經非常知足了。幾個月天天干到夜里12點,甚至通宵,幾個人用一臺電腦,每天都是被趕著走,才不情愿的從機房里出來。

  最難的其實在于手工業務對于計算機的適應過程。一切都需要事先想好,把模型做好,在軟件里面體現出來。當時純粹把手工的東西搬到計算機上,實際用還不如手工進行效率高。老的會計制度適合人工來做,而計算機系統要求有一套新的會計制度,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1982:IBM主機系統漸成主流

  這個階段各專業銀行分開了。從中國銀行開始引進IBM系統,之后工商銀行也開始引進。逐漸的把原來的日立改為IBM的中型機,IBM主機系統開始成為主流。

  這時開始從計算機技術和業務兩方面進行研究。銀行的會計制度進行了嚴密的改革;配合計算機網絡的優勢,甲、乙行直接往來的網狀結構變成了星狀結構。事后的核對變成了實時的,在途資金也沒有了。過去情況是帳目第二年才能對清,有些時候甚至隔一年才能對清。

  1986:小型機分布處理興起

  1986、1987年,PC大量出現。許多銀行大量購買小型機建設分步式處理系統,分布處理成為熱點。當時分布式處理是主機處理的必然補充,因為成本低,上得也快。

  1988:走向集中

  1988、1989年后,銀行技術系統擴大規模,又逐步走向集中,淘汰分布式系統。集中的過程到現在也沒有結束。

  整個過程中軟件的起步從會計電算化開始,第二步是報表,第三是管理。報表是管理的底層,最早是人事工資、然后到信貸,逐漸向電子銀行、網絡銀行發展。最早一代的系統面向帳戶;第二個階段是面向交易的系統;現在過渡到面向客戶的階段,有代表性的是招商銀行的一卡通。軟件跟著理念在變。網絡從原來的分布到批量交換,再到后來的交易上的集中,現在發展的是全行整體網絡的集中。例如國家開發銀行的辦公系統、帳務系統和報表系統等都在一個大型的基礎平臺上共享。

  未來技術三大主流

  銀行技術從“六五”時期起步,到了“十五”開始向國際化的水平靠攏。對于統一規劃和統一標準的認識在不斷地加深。大集中、標準化及B/S系統結構是下一個25年開始的技術主流。

  大集中

  大集中仍然是銀行技術發展的主流。除了銀行內部自己的集中以外,網上銀行業務還涉及到銀行間的互聯,銀行和政府部門及其他機構的聯結,網絡互聯將會成為未來的技術熱點。

  值得警惕的是現在做的集中很有可能還需要再改一次,因為目前做的還不是標準化的集中。

  標準化

  解決標準問題顯得十分迫切。銀行內部的數據共享、銀行間的交換、銀行和國際上的數據交換等,都是一個障礙。

  最基礎的障礙是數據源定義不一樣。也許業外的人看來是笑話,銀行業系統的貨幣代碼在我國各家銀行很少有一樣的。在國際上這是非常基礎而且成熟的標準。過去各家在開發自己系統的時候,為了方便都用較小的代碼。誰都知道應該統一,但要統一各行現在的許多軟件都需要修改。年、月、日有幾百種的定義和說法;金額也是,票面上的數字、余額、利息,再加上有逾期的、有正常的,有三年貸款、有五年貸款的,在不同的系統里對它有不同的描述,定義成3位的、8位、10位、18位的都有。這樣的數據在取用和利用上就比較難了。

  不同系統的統計口徑也不一樣。一套軟件,一套硬件,一個項目就做起來了。后來越做越多了,項目之間的設備很難共享,數據也很難共享。甚至不同系統得出的數據歸總到一起時會有非常大的差異,每個系統都是對的,但是不能統一。例如一個水電站幾十億的貸款項目中,有的系統把它歸到水利項目中,有的卻把它歸到電力項目中,最后的差別就產生了。一個鐵路工程跨多個省,貸款法人主體有多個,大項目又套小項目。統計時間上會計是月底為準,信貸就不一定了,這也產生對不上的情況。

  人民銀行計劃到2003年8月初步完成標準化的工作。2002年人民銀行搞的支付系統,就是要各家銀行聯在一起進行實時處理,大家都在做轉換。銀行標準化工作委員會已經成立,隸屬國家標準化委員化下的金融標準委員會。工作計劃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銀行業系統標準化的框架;另一部分是數據源規定統一代碼,如果沒有最基礎的元素的定義,那么派生的都會亂套。

  標準化的下一步工作將擴展到更大的范圍,從銀行到證券、保險;還要與海關、財政部、稅務總局等相關的一起做。大家都將統一在電子商務的主題下。

  B/S結構熱

  B/S結構(瀏覽器/服務器)對于銀行應用來說有天然的好處。首先內部的系統管理和開發都更加方便;其次對于社會提供金融服務一定是采用B/S結構的,用戶使用端必須非常“瘦”、操作簡單。

  現在比較大的障礙是B/S結構相對處理速度比較慢。網絡成本下降之后,它就會發展得比較快。計算機處理的成本攤在處理成本和通訊成本兩方面。一般來說處理成本降低,管理方便,監控方便,但是通訊成本會升高。技術架構在兩方面尋找平衡,目的是盡量降低總體成本。在這個平衡點的時候,分布式處理更好;到另外一個平衡點的時候,就需要集中分布式管理,像現在做的數據集中,處理還是分布的。到后來數據集中、處理也集中,但是還需要一些前置機的處理作為補充,也是為了降低通訊成本。最后通訊成本進一步降低,就會將前置機也收回到中心。然后處理成本也可能會下降,系統結構設計也會發生變化,其背后是效益杠桿在起作用。

  下一步技術發展首先從解決問題開始。與“從無到有”的前25年發展相比,應該也不是一個更輕松的過程。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