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法規選摘:何為“337條款”?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31日 12:07 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 | |||||||||
隨著國際社會對保護知識產權的日益重視和世界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的逐步加劇,國際市場競爭更加白熱化。隨著過去幾年間中美貿易持續增長,中國已成為美國貿易逆差最大來源國,美國國內要求降低逆差的呼聲越來越高,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作為在美國開展業務的中國生產商來說,越來越多地面臨由于不公平貿易而被美國公司起訴至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貨物被美國海關禁止進口的危險。
ITC是美國政府的一個機構,實際上是一個“準司法機構”,它保護美國公司免受外國公司的不公平競爭。在美國進行銷售的貨物的每一主要環節都要經過ITC調查。如果某項進口貨物存在不公平貿易,遭受不公平貿易的美國公司會向ITC提出請求美國國門向該貨物關閉的要求。ITC一旦認定情況屬實,則可頒布命令,禁止進口該產品。美國消費者只能向美國供貨商———通常就是向ITC起訴的美國公司購買該種貨物。這對該貨物的中國生產商和客戶來說,簡直是“滅頂之災”。 ITC依據的是“337條款”,是其貿易報復手段的兩支大棒———“超級301條款”和“337條款”之一。對前者人們并不陌生,但后者卻鮮為人知!337條款”對中國大多數企業來說非常陌生。那么,“337條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337調查”與反傾銷調查都具有進口限制作用。在“337調查”中,控方只要能證明進口產品有侵權事實而美國國內確實有相關產業即可定罪。 “337條款”同其雛形最早見于1930午美國關稅法第337條而得名。自此以后,美國歷次貿易立法不斷對該條款加以修正與發展。對確定現行“337條款”的實體架構與程序運作影響最大的是:《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Omnibus Trade and Competition Act)第1342條和《1995年烏拉圭回合協議法》(Uruguay Round Agreement Act)對美國法典第28編的修訂。 《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第1342條以“進口貿易中的不公平做法”為題規定:貨物所有人,進口人,收貨人或其代理人(1)將貨物進口美國或在美國銷售時使用不公平競爭方法和不公平行為,其威脅或效果足以摧毀或實質損害美國國內產業,或阻礙此類產業的建立,或限制、壟斷了美國的貿易和商業;或者(2)將貨物進口美國、或為進口美國而銷售,或進口美國后銷售,而該種貨物侵犯了美國已經登記的有效且可執行的專利權、商標權、版權或集成電路芯片布圖設計專有權,并且在這四項權利方面已經存在或有尚在建立中的國內產業,則這些不公平做法將被視為非法,美國應采取適當措施予以處理。 在此之前,“337條款”的實體方面基本只是第(1)點規定的內容,因此從條文表述來看,它完全是一項國內產業保護法。上述第(2)點是《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新加入的內容,其理論依據是:在侵犯知識產權時,真正的損害在于制造、銷售或進口權利產品成文法規定的獨占權利的喪失,而不論是否以實際損失。也就是說,“337條款”將美國進口中的不正當貿易分為兩類:一般不正當貿易和有關知識產權的不正當貿易。 一般不正當貿易做法指所有人、進口商或承銷商將產品進口到美國,或進口后銷售過程中的不正當競爭方法和不正當行為。但其構成非法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美國存在相關行業或該行業正在建立過程中;二是其損害達到了一定程度。 有關知識產權的不正當貿易,指所有人、進口商或承銷商向美國進口,為進口而買賣或進口后在美國銷售屬于侵犯了美國法律保護的版權、專利權、商標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和設計方案權的產品的行為。只要美國存在與該產業相關的行業或正在建立該行業,有關知識產權的不正當貿易做法即構成非法,而不是以其對美國產業造成損害為要件。 從“337條款”實踐來看,絕大多數案件的爭議不是涉及知識產權如專利侵權,就是涉及較為廣義的信息產權或其他與知識產權有關的權益。而“不公平做法”中的另一大類,即與謝爾曼法、克萊頓法等所懲治的托拉斯行為相關的訴訟案卻寥寥無幾。這就使得這一條款在實現保護國內產業目的的同時,凸顯了其知識產權保護功能,盡管這種保護只是消極地限于流通環節。 ITC在接到權利人的申訴后,便開始其審理程序。這一程序通常需要一年,即使是復雜的案件,也必須在18個月內完成。而涉及相同案由的法院訴訟案件的結案可能會花上兩至三倍長的時間。 在一般情況下,美國進口商多數成為因某一權利人的申訴而被ITC調查的對象,有時ITC可能會向出口商發出調查令。如果提出訴訟的權利人認為,若不立即采取措施,就可能對其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而且他認為自己在未來程序中勝訴把握較大,那么他可以要求ITC發布阻止被指控進口貨物進入美國市場的臨時禁令,但必須提供相應的擔保,有關臨時禁令的決定必須在90天內做出。 如果ITC經過調查審理后認為進口產品確系侵犯產權,則可依據第“337條款”規定,發布兩種命令:一種叫作“停止令”;另一種叫作“禁止令”或“排除令”。前者類似于美國地區法院發布的禁令,即要求被指控人立即停止被指控的行為。如果被指控人不顧這種命令而執意將進口品輸入美國并進行銷售,就有可能被課以巨額罰款。后者則明令禁止這種進口商品進入美國。 “禁止令”又分為“有限排除令”或稱“有限禁止令”和“普遍排除令”,或稱“總禁止令”。其中“普遍排除令”禁止某一種類的所有進口產品進入美國市場,而不區別原產地或生產商,同時還包括今后和目前尚未掌握的生產商和進口商。“有限排除令”只禁止被調查企業生產的侵權產品進入美國,但它可以適用于被調查企業現在和今后生產的存在侵權行為的所有類型的產品,而不僅僅是訴訟中裁定的產品類型。 此外,“有限排除令”的效力可以擴大到包含侵權物品的下游或下級產品,以及上游的零部件產品。最后,當侵權產品在美國有商業上數量巨大的存貨時,ITC有權發出禁止令,對象一般是在美國的被告方,禁止的范圍不僅包括在美國國內的銷售行為,也包括市場開發、分銷、廣告宣傳以及聘用美國代理商和分銷商等行為。 前者只針對被指控的侵權產品及生產商,不讓該生產商生產的這種產品進入美國;后者針對所有的這種侵權產品,不管其由何國生產商制造。實踐中絕大多數為“有限禁止令”。 ITC無論是發布“停止令”還是“禁止令”,都不是在其發布后立即生效。根據美國法律規定,美國總統有權在60天內對這兩種命令進行審查。經審查后,如果美國總統認為這種命令的執行會給美國的國家政策造成損害,那么他可以不批準ITC發布的這些命令。 據統計,在ITC至今發布的大約100件命令中,僅有5件未被總統批準。 可見,“337調查”與反傾銷調查都具有進口限制作用。反傾銷調查的判定依據一是進口產品是否以低于正常價格銷售,二是是否對美國產業造成損害。而在“337調查”中,是否對美國產業造成損害并不作為判定違法的依據,控方只要能證明進口產品有侵權事實,而美國國內確實有相關產業即可定罪。這樣,對美國企業來說,提起“337調查”的門檻比較低,申請立案更為容易,更能達到限制競爭對手的目的;對應訴企業來講,由于調查涉及的內容在技術上比較專業,應對起來更為復雜,所以比反傾銷應訴的難度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