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交通的妄想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23日 10:02 《新世紀》雜志 | |||||||||
很多年前,我還是個小小子的時候,有過一個看似偉大的設想,人車以地分流,人在地上走,車在地下行,完全不同的軌道,完全不同的路線。想到任何地方,開車只需要到達該地的最近的某個地下停車場,然后人轉上來就成了。這樣,一個城市的路面上,壓根兒就看不到污染的汽車,也不會有擁擠的交通。一個城市的地下,卻是一個巨大的交通網絡;蛘,還可以在路面上,開設一些無污染的速度并不快的旅游觀光電瓶車,讓不為上下班忙碌的人們可以有心情愜意地觀賞自己的城市。
當然,設想只是設想,因為這種地下施工的費用實在是高昂,一般性地下設施造價都要比地面高出三到四倍。試想北京當年造地鐵,還不得已動用了明清的古城墻呢。當然,現在沒那么窮了,可要說在整個城市的下面挖N條主干道,似乎也是件不可想象的事兒。 不過,局部試驗還是可行的吧?前段日子,中關村廣場(原中關村西區)的改建方案浮出水面,居然跟我當年的設想不謀而合。 地下綜合管廊位于中關村廣場核心位置,呈扇形環狀,全長近2公里,共設置11個與地面道路相通的出入口和30多個地下出入口。平均深12米,最深處達14米。維修人員和機械設備可從寬大的"井口"隨時進出。而進入中關村廣場的駕駛員也可通過智能交通信息咨詢系統實現遠程網絡登錄查詢,提前獲知到達目的地的最佳線路和入口。 根據不同的功能規劃,整個管廊分為三層,一層是地下交通環廊、大型停車場以及超大型商業空間。透過地下一層的交通層,進入中關村廣場的機動車不必穿行地上,直接通向各地塊的地下車庫及其地下公共停車場,這樣不但解決了停車問題,還避免了地面交通的擁擠。二層是物業和支管廊。三層是地下綜合市政管廊。 "作為全國最大的立體交通網,中關村廣場的交通已經被北京市交通管理局作為智能交通的一個示范項目。"北京科技園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規劃設計總監得意地說。 這樣做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首先,節約了大量地上的土地資源,使本來寸土寸金的中關村得以繼續蓬勃發展;其次,地下建筑堅固耐用,可以應對地面災害,成為臨時性的避難所。 于是,媒體開始宣稱,“今后中關村西區51.44公頃的地盤上,可能看不到車水馬龍的景象,營造的地下交通網,將使各種車輛可在地下暢行,通過200個有數字編號導向的出入口進出地面!"根據最新的中關村綜合交通規劃,2005年以后,中關村地區交通擁堵狀況將得到根本改變。"真是欣欣向榮,形勢一片大好啊。 但是,別高興得太早。僅僅這一項,是不可能解決困擾全球各國各大城市的堵車問題的。因為,從邏輯上講,只有沒有車,才無所謂堵車。車流,就好像是水流一樣,只要有足夠的水,河道越寬,往往水越多。 中關村廣場的方案設計得很現代,如果那些高科技的測試系統能夠正常運作,也許,對于中關村地面上的擁堵問題可以解決很大,但是,進入中關村的地帶呢?眾所周知,北京道路擁堵最厲害的往往就是出入口處50米~100米。你這塊兒地方是大了,是可以撒歡了,但正因為地方大了,可以撒歡了,車全聚攏來了,就造成了道路癱瘓。試想,德勝門外大街通車的第一天就堵了將近三個小時,為什么?大家都知道這段新路寬,可以容納更多的車,就全都選擇了這條路,反而造成更大的擁堵。 要解決所謂堵車的問題,根本上,是要解決車源的問題,也就是要解決城市中人們的出行方式的問題。假如不從根本上解決出行的方式問題,那么,我們造再多的路,有再好的管理方法,車也還是要堵。 這只是個邏輯小游戲,道路和車,兩者都是種“變量”,我們為了找到比較“本質”的原因,只能假定某個量恒定的情況下,另一個量會如何如何。 因而,不管是立體的也好,管狀的也罷,堵車的問題,并非其構造的不同而會有所改變。如果只是一個轉移,從地上轉到地下,那么,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只是建筑上的新構想罷了。 文/阿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