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條例修改有望今年突破 新品種上市市場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3月12日 08:56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推動《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的修改再一次被中國證監會列為年度工作重點。據消息人士透露,如果不涉及全面的修改,國務院法治辦有可能在今年會完成對《條例》中一些重要條款的修訂 在朱玉辰、葉文虎提交的《條例》修改建議中,同時都談到了新品種上市的問題。朱玉辰建議成立上市品種審核委員會或授權給交易所、報主管機關備案,建立市場化的品種
剛剛擺脫諸多誤解的中國期貨市場要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前提是得到各方面特別是管理層的認可。這一前提同樣決定了中國期貨市場目前惟一的法律———《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的修改時間。以“嚴格規范”著稱的《條例》被業人士視為制約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政策性因素。 3月9日,全國人大十屆代表、大連商品交易所總經理朱玉辰再一次向全國人大遞交了修改《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的建議。與此同時,全國政協九屆和十屆委員、北京大學葉文虎教授也向全國政協提交了同樣題目的建議。 據了解,已經有兩屆全國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連續三年向全國兩會遞交有關議案以及建議,呼吁修改現行的《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 在談到去年的建議落實情況時,朱玉辰表示了相當的滿意。他告訴記者:“去年在十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的修訂《條例》的建議,國務院法治辦公室給予了迅速的回復,把修訂《條例》列入2003年立法計劃,并要求抓緊研究,待條件成熟后,適時提請審議! 重新制定還是重點條款修訂? 為什么《條例》修改仍看不到具體的時間表? 有關人士透露,由于國務院法制辦每年面對大量的立法任務,法規的制定和修改要進行排隊外,另外,有關方面需要對《條例》修改的具體問題進行磋商溝通,因此,在短時間內很難有具體的時間表。 據消息人士透露,如果不對《條例》進行全面修改,國務院法治辦今年就會針對其中幾條規定提前作出修訂。 市場人士希望,條例修改首先在擴大期貨公司業務范圍、允許期貨公司從事自營業務及期貨投資受托管理業務、允許期貨公司成為基金管理公司股東、加強對非國有企業的境外套保的實際需求引導以及監管、允許符合條件的期貨公司設立境外分支機構等方面有所突破。 除了以上幾條市場迫切要求修改外,在朱玉辰以及葉文虎提交的《條例》修改建議中,同時都談到了新品種上市的問題。朱玉辰建議成立上市品種審核委員會或授權給交易所、報主管機關備案,建立市場化的品種上市制度;葉文虎表示商品期貨品種合約的上市,修改或者終止,應該由中國證監會自行審批并報國務院有關部門備案;而金融期貨品種合約的上市、修改或者終止由中國證監會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審核,報國務院批準。 此外,在朱玉辰提交的《條例》修改建議中,還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健全風險控制體系和加強風險控制;二是對交易所體制《條例》應當只作原則性規定,不應進行具體限制,為期貨交易所體制創新、進行公司化改制留下空間;三是建議由國資委就國有企業參與期貨交易以及在境外期貨市場和場外衍生品市場的交易政策和具體監管問題一并作出規定,在《條例》中不再涉及,刪去相關規定;四是允許期貨交易所設立特別會員制度和允許境外現貨商有限度參與國內期貨市場;五是建議《條例》增加對期貨業協會的定位、組織形式和職能的規定;六是刪除限制金融機構不得從事期貨交易的規定。 主要任務不在交易量 大商所將打“功能牌” 有業內人士指出,《條例》的徹底修改最終取決于管理層對期貨市場功能和作用的認可,以及對期貨市場發展迫切性的認識。 從1995年期貨市場治理整頓以來,大量負面情況的渲染使期貨市場在公眾的印象中很不好。這一方面與期貨市場本身當時還不夠規范有關,另外一方面也由于外界對期貨市場的種種誤解所導致。 由于期貨市場具有發現未來價格的功能,在供需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期貨市場的價格往往比現貨市場更加迅速的反映出來,特別是在價格上漲時,外界往往看到的是期貨價格上漲之后,然后是現貨市場價格上漲,因此得出期貨價格造成現貨價格上漲,帶來了通貨膨脹的結論;在商品價格下跌時,又會因期貨價格先于現貨價格下跌而招責。 朱玉辰將期貨市場比喻為“溫度計”。他認為,就像病人發燒不能夠怪罪溫度計一樣,期貨市場也絕不應該成為通貨膨脹的理由。 眾多市場人士對于2004年的中國期貨市場發展報有極大的樂觀情緒。有人預言整個市場交易額會擴大一倍達到20萬億人民幣。但是,如果在沒有新品種上市的情況下,交易量單方面的猛增將會對整個市場的風險管理提出嚴峻的考驗。 在談到今年大商所的主要工作時,朱玉辰表示,“我們的主要任務不會定在交易量的擴大上,而是要打功能牌!彼J為,2004年期貨市場會出現眾多的亮點,包括交易量的增加以及新品種的上市等等,但這些變化都要以期貨市場的安全運行以及市場功能的發揮為前提。 《國際金融報》(2004年03月12日第十五版) 記者 安明靜 發自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