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中國發動機·競爭力大盤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2月28日 11:38 21世紀經濟報道 | |||||||||
這是多年來從未有過的時刻:在尋找財富夢想的路上,每個城市都在蜂擁向前,每個區域都在大聲說話。誰是最有競爭力的省(市)?誰是最耀眼的城市?誰是驅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最為澎湃的動力? 于是我們登場,并努力尋找答案。答案就在現實當中——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但我們希望并相信能更準確地接近事實真相。
正如此次排行榜的主創人員所言,設計這樣一個考評體系,主要著力點,是為了尋找一個時段內不同省(市)、城市之間的經濟增長后勁。我們認為,尋找他們的可持續增長原動力,應該是評選的最大意義所在。當然,此次對于區域競爭力,特別是省(市)競爭力的評比,也是區別于其他排行榜的亮點。 中國區域綜合競爭力排行榜 一、問題的提出 在回答什么是區域綜合競爭力,以及如何評估分析區域綜合競爭力問題之前,先讓我們考慮一個相類似的問題。現有兩位短跑運動員,人們需要對他們進行評估,對誰更優秀做出回答。 一種方法是對這兩位運動員的身高、體重、血壓、心跳,甚至兩位的文化程度、家庭出身等軟指標進行測定,在對上述因素進行適當分類后分別賦予一定的不變的權重,然后相乘相加,最終得出一個綜合指數,指數高者為更優秀。這種方法被稱作綜合加權法,它的長處是可以將各種可能的因素都充分考慮到,避免了掛一漏萬的失誤。 但是,這種方法至少存在兩個致命的弱點,一是指標的選擇,由于對影響短跑運動員的因素人們認識并不統一,因此,對入選指標存在爭議是不可避免的。二是一旦指標確定,各指標的權重確定同樣是困難的,存在著相當的主觀隨意性。 由于存在上述難題,因此,對同一個運動員來說,不同的評估體系得出的常常是不同的結論,并且這些結論之間往往無法比較。 其實,解決上述問題,最簡單的辦法是讓兩位運動員跑一下,同樣100米,一位跑了10秒,另一位跑了9秒9,不論綜合加權法結果如何,我們都只能承認,9秒9比10秒更優秀。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關心比賽結果的同時,更感興趣的是運動員優秀的原因,這是綜合加權法無法解決的問題,如果對評估結果進行再分析,只會導致邏輯上的循環論證。然而,在獲得比賽結果后,對上述問題的解決至少在理論上已經不存在障礙了,原來最主觀的權重,將成為分析與說明運動員成績優秀的最重要信息。 問題在于,在對地區綜合競爭力進行評估與分析時,是否存在著這樣的指標。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首先搞清楚究竟什么是地區綜合競爭力。 二、地區綜合競爭力概念的界定 競爭力評價問題最早是由世界經濟論壇(WEF)與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在1980年提出的,經過20多年的發展,無論從概念到理論,還是從原理到方法,都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是,由于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的不盡相同,即使在對競爭力概念的理解上,人們的認識也不盡一致,下面我們介紹其中的幾種主要觀點: (1)競爭力是綜合經濟實力 將競爭力理解為一國綜合經濟實力(也有人稱之為綜合國力)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學術觀點,其中又以世界銀行的觀點最為典型,世界銀行每年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主要依據對各國競爭力進行排序。為了更完整地反映一國綜合經濟實力,人們通常的做法是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基礎上,各自選擇一套有價值取向的評價指標,并采用綜合評分法計算出各地區得分,據此排出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位次。如國家統計局城市調查總隊對我國城市綜合實力的比較,曾經采用的指標體系就是由4個一級子系統、15個二級子系統及51個具體指標構成。 (2)競爭力是經濟增長能力 世界經濟論壇(WEF)與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在新經濟增長理論的基礎上,定義國際競爭力是指一國能獲得經濟(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持續增長的能力,或者說是一國在世界市場上均衡地生產出比競爭對手更多財富的能力,它是競爭力資產與競爭力過程的統一。一些國家可能很富有,卻不具備強大的競爭力,一些國家資源比較貧乏,通過高效的轉換過程,可以極富競爭力。IMD比較注重一個國家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與經濟實力,即各國目前擁有的財富,評價結果往往是美、日、西歐等國排序在前。WEF更強調一國經濟增長對提高國民財富的能力,即各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并認為一國的制度與政策對競爭力影響重大,因此新加坡、香港、瑞士等國家常常被WEF排在前位。 (3)競爭力是地區競爭優勢 將競爭優勢與競爭力相聯系的觀點,最早由美國著名學者波特教授提出。結合我國的實際,樊綱撰文認為,狹義地說,競爭力指的是一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所處的地位。簡單地說,是同樣質量的產品具有較便宜的價格,所以,競爭力的概念最終可以理解為“成本”概念,即如何能以較低的成本生產同等質量的產品,或者以同樣的成本生產質量更高的產品。因此,提高競爭力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改進技術降低生產成本,二是制度創新降低交易成本。樊綱指出,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相當長時間里,我國的國際競爭力主要還是靠“窮、土、后”等比較優勢與后發優勢,僅僅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雖然不能最終解決落后問題,但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卻是發展中國家最終走向高新科技產業的必由之路。 有關競爭力的說法還有不少,但最終都可以歸于上述三種基本觀點。這些基本觀點雖然表述不同,但在把握競爭力問題上都存在著方法論的缺陷。綜合經濟實力、經濟增長能力與競爭力都相關,但還不能直接等同于競爭力,以勞動生產率為基礎的競爭優勢,是競爭力的來源,但同樣不能直接用于度量競爭力。我們贊同WEF對競爭力概念的把握,我們認為,地區競爭力是指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一個地區在一定發展水平基礎上經濟持續增長與發展的能力,由于它是一個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各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也稱之為綜合競爭力。研究地區綜合競爭力其實就是研究如何增強一個地區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后勁。 三、區域綜合競爭力的評估與分析 根據上述定義,一個競爭力較強的地區應當滿足以下必要條件:一是有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是度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最理想指標。二是有較強的經濟增長后勁,增長速度用于描述地區經濟增長,卻無法很好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持續增長,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后勁,為此,我們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經濟增長加速度,它是指經濟增長的增長速度。有了經濟增長加速度,度量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后勁就有了可能,客觀評估一個地區的綜合競爭力同樣有了可能。對地區綜合競爭力的評估,我們的評估公式是:地區綜合競爭力指數=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地區經濟增長加速度 換言之,只要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經濟增長后勁足,我們認為,該地區的綜合競爭力就強。 由于有了評估結果,通過適當的方法,我們完全可以如同回答一個運動員如何提高自己跑步成績一樣,系統回答諸如怎樣提高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的問題。 上述分析是從GDP的縱向構成關系展開的,當然,這種分析也可以在橫向構成關系,如在最終消費、資本形成與對外出口等方面展開,分別研究相關的競爭力問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評估與分析結果的準確性除了與評估分析的方法有關,更與評估分析使用的原始數據真實性密切相關。現有的GDP、人均GDP等統計數據,雖然與我們的要求相比還有差距,但在經過了必要的分類與處理后,仍然被我們的評估結果證明是基本可信的。 按照發展經濟學的觀點,不同發展水平地區的經濟增長內涵是不同的,簡單地將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競爭力進行比較沒有太多的意義,因此,在研究時有必要對評估對象進行科學分類。根據全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我們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同時考慮地域分布,將31個省市(不包括臺灣、香港與澳門)分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三大類。同時考慮城市人口數量,將35個省會與計劃單列市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與小型四類中心城市,在此基礎上進行競爭力比較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