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因何成“海帶” 海歸創業面面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2月27日 09:08 民營經濟報 | |||||||||
如果從1874年第一位中國留學生容閎隨傳教士赴美留學算起,中國人的留學史已逾百年,但真正形成規模是改革開放之后的事。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新一波留學熱潮顯示出明顯的時代特征:出國熱持續不斷,歸國潮來勢兇猛。但當人們真誠期待海歸回來的歡呼聲還猶在耳際之時,“海龜”們卻變成“海帶”(海外歸來待業)的尷尬,“海歸”創業問題已引起社會的關注。
就業不易變“海帶” 據有關資料統計顯示,自1978年至2003年底,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70.02萬人,留學回國人員達17.28萬人。 過去人們都公認,“海外鍍層金、回國拿高薪”,但時移勢易,這一理念毫不留情地發生變化:近年“海歸”的年薪行情由過去的幾十萬跌到3-4萬。據報道,在北京近期舉辦的一次留學人員招聘會上,中關村有家軟件公司報出月薪2500元人民幣的條件,居然引得海歸碩士們爭相競聘,這與以前幾十萬元年薪的行情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低薪雖然對“海歸”沖擊很大,但真正引起他們震動的,是不少“海歸”一不留神就變成“海待”。據悉,目前上海找不到職業的“海歸”人員已達7000人。著名人才學家、原上海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葉尚志教授指出:專業過于集中,工作經驗少、要價高成為部分“海歸“滯銷的主要原因。 有人力資源專家認為,從某個角度說,雖然“海帶”潮對于學子們來說是痛苦的,但其積極意義在于,顯示出中國人才市場正日趨成熟,也迫使“海龜”們給自己來個理性的“估價”,積極走上創業之路。 創業成功率不高 應該承認,“海歸”創業具有視野廣闊、專業知識強等優勢,但這并不代表“海歸”創業成功率高。據一項調查顯示,在留學生歸國創辦的企業中,有1/3企業蒸蒸日上,1/3勉強維持,剩下1/3則只有宣告倒閉。事實證明,“海歸”創業同樣要經歷艱難的過程。 有著“山東歸國創業第一人”美稱的徐丙垠,在商界摸爬滾打十幾年,自己創辦的高科技企業銷售收入已近億元。他如此詮釋自己的創業之路,“一個博士要脫幾層皮,才能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企業家。搞研究只要全心全意沉浸于科研就行了,而作為企業家要率領一個團隊,要對瞬息萬變的市場作出判斷,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二者的社會角色是完全不同的。” 他給留學創業人員的忠告是,創辦企業不僅要有先進有前景的項目,更要建立一支穩定的管理團隊,要充分尊重中國的國情,客觀擺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尊重他人及當地法律、法規,才可能獲得多方面的支持。 濟南留學人員創業園譚光主任則認為,“海歸創業項目大多不錯,但成功率不高,這與大多數留學人員不具備企業家的領導素質有關,他們只有通過再學習,盡快從留學生蛻變成一個成熟的企業家,才能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理征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 當年響應祖國建設的呼喚,夾著歡呼聲,懷著關懷,回國創業的“海龜”們,萬萬沒想到,今天他們會遇到這么一種尷尬:待業!(戲稱海帶)以下是幾位“海歸”待業的心路歷程: 一個不留神我“海帶”了 從加拿大留學回來的劉先生,出國前在上海某大學呆了4年多,工作經驗也不算少,科研項目得過不少科研項目獎,也做過學生干部,很早就入了黨。畢業時看到有的同學出國讀書,心里總是不太甘心,也想自己出去能“開開眼界”。后來到加拿大讀了兩年,拿了個碩士文憑。本來想留在那邊工作的,結果沒有找到合適的,又回到上海找工作。 找工作時,開始一直想進國企,說愛國也罷,說找個發揮自己能力的地方也好。從今年1月份開始,一直投簡歷跑招聘會。國企這邊已投了近30份了,可惜一點回音都沒有。他想,大概是看自己的條件太好了吧。后來倒是有幾個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讓他去面試了。雖然沒有錄用,但也稍稍安撫那顆備受打擊的心。 后來在招聘會上,他發現有幾個海歸的經歷與自己驚人的相似。他突然感慨萬千,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我們這些海歸怎么就變成了海待? 轉了一圈又回到原位 張小姐今年31歲,原在國內一家小型服裝企業做財務主管,兩年前留學英國。去年回國后,想進入外企擔任財務總監,一直未能如愿。今年初,獵頭公司幫她聯系一家外資企業,對方通過考察,認為張的資歷沒有達到該公司財務總監的要求,只能擔任部門財務主管,月薪在4000元左右,待遇和張小姐出國前相差無幾。張小姐再三衡量,最后接受了這一條件。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海歸”都能像張小姐這樣愿意“屈才”。有專家分析說,“海歸”出國“充電”投資較大,回國后的薪水期望值均高于出國留學前。但是,如今高學歷人才數量倍增,“海歸”求職優勢并不像以前那樣突出了。所以,“海歸”一族應當認真分析當前就業形勢,在現階段要調整非名企不去、非高職位不干的心態。 高也不成低也不要 從澳大利亞留學歸來的袁先生,在上海找工作已經半年多了,沒回來前雖然也想到海歸可能已經不太稀罕,但沒想到問題如此嚴重。本來想就算找不到年薪兩位數以上的職位,總也不至于待業在家。但現實令他重新審視自己…… 他興沖沖地跑去上海各種大型小型的招聘會,一開始當然傾向于大型外企,但不久就發現這些公司都是很現實的,凡能用本地畢業的本科生完成的工作,就絕對不用海歸的碩士博士。因為海歸實際工作經驗畢竟不多,也還需要公司從頭開始培訓,那他們還不如用些大學本科生,既可節省支出,比較穩定,還方便管理呢。 而一些中小企業呢,也未必會對“海歸”看高一眼。在求職外企不成后,袁先生就試著和幾家中小企業商談。他們首先表示希望引進高技術的人才來幫助他們管理,但同時也怕“小廟容不下高僧”,海歸不一定會滿足于他們開出的待遇,在公司里待不久。的確,袁先生捫心自問,如果花費二三十萬出國讀了兩年書,回來的待遇卻和大學本科生差不多,那怎么對得起父母投下的血汗錢呢?更何況背著那個名為海歸的沉重枷鎖,怎么能低下頭來? 所以他在找工作的這幾個月里非常苦悶,他后悔:早知如此,本科畢業就不應該出國而是在國內積累工作經驗,那么憑著幾年的工作經驗,或許能比現在的我不上不下為好……。[故事] 甘當副總的美國博士 在美國生活了10年的鄧峰,1999年卻出人意料地舉家搬回武漢,就職于創辦才5年的民營企業精倫電子。4年前的精倫電子,完全沒有今日的輝煌,當年產值也只約2億元。 40出頭的鄧峰1983年畢業于上海交大。1992年獲得美國北依阿華大學商學院MBA學位,1997年獲美國孟菲斯大學會計學院會計學博士學位,后在美國阿肯色大學商學院任教。 看起來平和的鄧峰,其實骨子里從來都是不安分的。為了尋求更有價值的人生,在過去的歲月里,他總是在不斷地選擇全新的人生。選擇精倫電子,在某種程度上,他也是在實現一種人生價值。 用他的話來說,如果一直在美國教書,30多歲的他似乎就已經看清了后半生的整個人生景況,打打高爾夫球,種種花草而已,富足但悠閑瑣碎。回來經營民營企業,生活的意義更有內涵,而且自己的理念也有付諸實施的機會。 鄧峰到任精倫電子后,隨即在精倫電子全面推行企業資源管理系統,開始了企業現代信息流和物流的整合之路。在他的努力下,傳統財務僅有的簡單記賬職能,轉變為企業經營決策的重要依據。 鄧峰還在公司導入了以利潤率為基礎而非以銷售收入為考核指標的觀念,嚴格實行成本作業法。經過一年的輔導期,2001年底精倫電子被中國證監會批準上市,后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交易。 即使現在精倫電子上市了,身居副總要職的鄧峰,在自然人控股的上市公司精倫電子,也并沒有股份和期權,仍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打工仔,拿著20多萬元人民幣的年薪。 鄧峰說:“如果精倫電子從現在3億元的產值做到30億元的規模,把精倫電子的事業做大了,這就是我存在的價值。”“海歸”創業3優勢有專業本領 就眾多學有所成的“海歸”來說,當初選擇出國的動機主要就是要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深圳志鴻聯匯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軍,出國前在IT行業已摸爬滾打了7年,如果作為一個高級白領在國內呆下去也足夠了,但他覺得必須掌握本行業的世界前沿狀態,因此到美國留學。學成后,他毅然歸國并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具國際視野 海外留學人才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熟悉國際運作慣例。深圳留學生創業園總經理張濱龍說,與具體的“本領”相比,留學生的“國際化觀念”更重要。資訊豐富 歸國創業的留學人員,有很多在國外曾經在大企業工作過,有的還是復合型人才,所以他們創辦的企業將來更容易走向國際市場。深圳清華源興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潘武賓就曾在英、美留學,畢業后他與美國微生物學協會主席一起共事,同時還擔任兩家公司的顧問,出任一家公司的總裁,這使他在獲取國際資訊方面非常便捷。 鄧小群、王根喜(夏天/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