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維權遭遇“四大難” 企業破產排在首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2月25日 08:00 中國新聞網 | |||||||||
中國消費者協會日前公布了2003年我國消費者投訴情況,有關人士指出,“四大難”正成為影響我國消費者維權的主要問題。 首先是部分企業破產、兼并帶來的售后服務無人管。按照《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三包”的規定,如果企業發生變更,應當由承擔其權利義務的企業承擔相應義務,但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做到。有的企業在并購前,售后服務處于癱瘓狀態,電話無人接
二是高科技應用帶來的知情權保障難。例如,在使用電腦的過程中,消費者被不斷要求下載安裝一些升級或補丁軟件,但許多軟件使用英文版本或有其他要求,消費者一頭霧水;一些消費者在撥號上網瀏覽某些網頁時,需要下載某些軟件才能閱讀,而這種提示往往都是非中文的。實際上,這是一種撥號軟件,如果消費者點擊確定,就被連接到國外的網站,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付出了高額的國際話費。 三是某些規定、標準滯后帶來的維權難。隨著消費領域的日益拓展,新的商品和服務不斷涌現,但有關規定、標準的出臺卻明顯滯后,成為消費者維權的一大瓶頸。北京消費者李某因其妻子開新車死于再障性貧血起訴某汽車銷售商,此案件的爭議焦點就是車內空氣質量標準,被訴方拒絕承認檢測方所依據的《室內空氣質量標準》也適用于車內。此案件凸顯出當前的一個行業標準的空白———車內空氣質量標準的缺失。此外,標準間的相互沖突也讓糾紛難以解決。 四是責任歸屬難、檢測維修難。2003年,消費者對手機的投訴增幅高達60.3%。在手機的鑒定和維修方面,許多消費者反映,手機出現故障修理時究竟是人為損害還是性能故障,很容易產生異議。此外,國家認可和委托的鑒定機構過少、檢測程序復雜、費用過高,也讓汽車消費者維權面臨尷尬。 王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