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河南農民開始利用鄭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麥期貨市場,期貨這種新的市場形式在促進農民收入增加,農業結構調整,糧食購銷企業改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也日益顯現。
三年多收了47億元
河南省農民素有種植小麥的習慣,全省八成以上耕地種的是小麥。然而,農民一年勞作下來,種植普通小麥畝均純收益只有50多元,遇到災害年景,收支相抵還可能賠錢,種小麥的比較效益很低。但是,如果種植優質小麥,農民在同樣的資源條件下,通過科學種植生產出高品質的小麥。這些優質小麥產品一部分通過現貨形式銷售出去,一部分由企業根據期貨市場小麥價格與農民簽訂收購合同,企業再進入期貨市場以套期保值形式銷售。由于期貨市場讓農民生產的優質小麥賣出了好價錢,農民也獲得了較高的回報。
近年來,在政策支持和市場引導下,河南省優質小麥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全省7000多萬畝常年小麥種植面積中,優質小麥2000年占1500萬畝,2003年占2900萬畝。鄭商所期貨交易向農民傳遞的價格信息顯示,優質小麥的期貨價一般在0.6元/斤,近期更達到0.8元/斤左右,而同期普通混合小麥的價格在0.48-0.50元/斤。按每畝400公斤產量推算,僅2000-2002年三年間,與同期普通混合小麥相比,通過鄭商所期貨交易成交的優質小麥,便實現增值47億元左右。去除流通環節費用,河南省農民種植優質小麥實際每斤可增收0.05元,即使考慮到投入和產量等因素,保守估計,每畝增收也在百元以上。例如,近三年,通過優質小麥期貨交易,延津縣農民累計增收5000多萬元;沈丘縣農民累計增收2800萬元。
此外,由于進入期貨市場的優質小麥大多采用訂單購銷形式,農民售麥款的及時兌現也就有了保證。而且,一些企業還把期貨市場超出預期的利潤拿出一部分,對農民二次分配,進一步增加了農民收益。
小麥生產上了檔次
優質小麥進入期貨市場的關鍵是品質的統一性。以往,在現行農村經濟體制下,由于農戶分散種植經營,小麥品種、品質混雜,雜質較多,所以,即便是好的小麥,也難以賣出好價錢。然而,優質小麥期貨合約嚴格、明確的質量標準,以及其期貨價格與普通小麥明顯的溢價,激勵了農戶和企業不斷探索小麥生產上檔次,上規模,標準化的路子,以生產出更多品質統一、符合期貨交割要求的優質小麥。
近年來,河南各地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新的組織、管理和服務形式,在公司+農戶的基礎上,運用訂單+期貨經營模式,通過信用、金融、市場、法律的作用,促進優質小麥生產經營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F階段,河南省農業訂單多以信用為基礎,市場價格發生明顯變化時,履約難以保證。而河南新鄉、周口、鶴壁、濮陽等地試行訂單+期貨模式,通過區域化種植、社會化服務、標準化生產、市場化運作,企業與農民結成穩定的利益共同體,有效解決了優質小麥整體品質差、訂單履約率低等難題。如延津縣糧食局下屬的金粒麥業公司成立小麥協會,制定章程和管理辦法,出資選聘400多名有一定種植技能經驗和群眾威信的農民為中心會員,向全縣10萬多農民提供供種、機播、管理、機收和收購五統一服務,并以每斤高于同期保護價0.03-0.05元或高于市場10%的價格與農民簽定訂單,企業再以訂單小麥通過期貨市場銷售。
糧食購銷企業走向市場
對于糧食購銷企業來說,期貨市場為他們開辟了一條新的經營渠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河南糧食企業認識到,到小麥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可以規避現貨市場的價格風險。一些糧食企業更新觀念,走進農田,走向市場,主動服務,他們一方面積極參與小麥生產過程,一方面按照交易方向相反、月份相同或相近、商品數量相等、商品種類相同等操作原則,進入期貨市場套期保值。
據了解,河南省新鄉市級糧食企業有10多家參與套期保值;延津縣糧食系統29個法人企業中有21個參與套期保值;河南省糧食儲運公司每年套期保值的數量平均在5000噸左右,贏利在50萬元以上;濮陽中原優質小麥基地開發公司以往每筆交易贏利都在幾萬至十幾萬元,去年該公司對4200多噸小麥進行了套期保值。
河南小麥開始走向世界
借助期貨市場,河南小麥的市場競爭力得到增強,具備了走向世界的能力。
從2002年12月開始,路透社在其全球食用小麥報價系統中每天發布鄭州小麥期貨價格,這標志著鄭州小麥期貨價格納入了世界小麥價格體系,從而有力促進了我國食用小麥的出口。差不多同一時間,我國小麥實現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第一次出口。之后,2003年1至11月,我國食用小麥出口187萬噸,而河南全年小麥出口達到130萬噸。
去年3月份,優質強筋小麥期貨品種在鄭商所上市。由于期貨強麥的交割標準接近或高于進口小麥,而價格低于進口同品質小麥到岸價200-500元/噸人民幣,一些企業開始使用國產小麥來替代或部分替代進口小麥。事實顯示,借助期貨市場的幫助,中國小麥能夠具有國際競爭力,加入WTO后國外小麥對國內的沖擊,也沒有這么可怕。對此,有統計數字的進一步佐證:2003年1至11月,我國進口食用小麥35萬噸,同比下降達46.5%。上海證券報 記者 許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