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資嗅覺靈敏 重新對東北興趣大發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2月19日 15:36 《經濟》雜志 | ||
文/本刊記者 陳言 東北首先要解決的兩個問題是:令人放心的投資環境和外來投資者所需要的人才。 幾年前,在東北的一些城市,天上飄下的白雪還沒有落地,已經被染上了黑色,大地總是被黑雪覆蓋,東北人穿一身黑,騎著自行車在冰雪中蠕動。鋼鐵廠、煉銅廠煙囪里吐 如今沈陽都開始下白雪了。市中心的冶煉廠已經遷到其他地方。沈陽市長陳政高說∶“我保證你在沈陽住一周都不用擦皮鞋。”環境治理搞上去以后,東北人對自己周圍的環境開始恢復了信心。 要改變的不僅僅是東北的生態環境,2003年4月以后國家提出的振興東北的經濟政策為東北的轉變提供了一個契機。外資也在注目東北的變化。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剛一出臺,日本企業聞風而動。日中經濟協會·日中東北開發協會與東北三省于2003年11月25日在北京召開第一次交流會后,又于2004年1月12日召開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座談會,2月8日~12日日本代表團將去東北實地考察,3月30日~31日還將在魯迅曾經留學過的日本仙臺市再召開一次交流會。 日資眼中的東北 日中經濟協會關心中國東北開發,力促日本企業與中國的交流。1月6日,《經濟》在長富宮辦公樓采訪了該協會駐北京事務所所長齋藤圭介。 齋藤的辦公室里,有一張很大的中國地圖。齋藤送給我們一份厚達六十多頁的東北三省省長、省會所在市市長的招商引資講演稿集。我們看到齋藤已經在講演稿中的硼、菱鎂石等較生疏的中文詞匯上注上了日文翻譯,在蛟河等地名上也畫了圈,明顯因為翻閱多次,他手頭的講演稿紙邊已經卷曲。 在振興東北的政策出臺以前,中國政府有意重點開發大西北。在大西北和東北的開發上,顯然日資企業對東北比較感興趣。齋藤認為:“戰前有過那么一段歷史,所以日本人對中國東北的地理人情更熟悉一些。而大西北就很生疏了。” 輿論認為,隨著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先后崛起,東北在觀念上、體制上留存下來的計劃經濟弊端顯得更突出了。東北的失業率高只是一個結果或表象,問題的根源在于東北人對計劃經濟的依賴程度過高。東北這些年不是沒有進步,但是步子太慢,相對落后了。那么,日資企業來東北,能像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那樣再取得成績嗎? 齋藤的看法是:“我們并非不知道東北的現狀。我們不是籠統地看東北,我們看的更多的是東北的人才、技術,看看哪些能為我所用。我們不是投資整個東北,而是一家一家的日資企業去找一家一家的對口東北企業交流。” 齋藤不僅認真聽了2003年11月25日的三位副省長、三位市長的講演,還在會后反復閱讀了他們的稿子。他說∶“我們希望能夠共享信息。當日中兩國的企業家能真的相互信任,能推心置腹地討論在哪些領域兩國能很好地合作時,我想兩國合作的共同體是能夠創建的。” 日資企業已經在中國投資多年,在東北的投資也不算少,要吸引更多的日資企業去東北,現在要看東北有多么大的魅力了。 東北“特區” 毫無疑問,珠江三角洲經濟的飛躍,在于有“特區”政策,特別是外資企業看到了這個政策的切實可行,參與了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南風北上,當長江三角洲也開始崛起時,已經不再是單純地靠特區政策了,更多地是利用了長江三角洲的人力、物力資源。對這些東北人當然也看得非常清楚。遼寧省副省長魯昕在2003年11月召開的與日資企業的交流會上,就強調在東北也建設一個“特區”。 不過區位價值、產業階段等等都不一樣了。珠江三角洲建特區時,那里的經濟還以農業為主,沒有什么工業,技術水準不高,資本投入不大。主要靠生產輕工業品、日用電器,就能在處于極度缺乏日用品的內地取得巨大成功。時移境遷,長江三角洲在珠江三角洲已經成熟的情況下起步時,沒有走珠江三角洲的模式,而是以計算機等高科技產品、汽車等大型消費品為主發展起來的。加工業有珠江三角洲在前,高科技有長江三角洲領跑,東北單純提出一個“特區”的口號,與先發的珠江、長江競爭,似乎顯得單薄,并沒有顯示太大的魅力。 東北需要走出一條新的路子,但是東北還沒有把目標鎖定。一個橫跨工農科技方方面面、幾乎無所不包的宏偉計劃已經從東三省傳出。魯昕說遼寧省要為外商提供“六大商機”,這里既包括東北具有某些傳統優勢的的石化、冶金、機械、汽車等產業,也包括了高新技術、現代化農業、基礎設施、服務業、教育產業等。吉林省副省長矯正中在同一天的交流會上也說,吉林要建“五大工業基地”,依然是汽車、石油化工、高新農業、現代中藥和生物制藥、高新技術。黑龍江省副省長劉海生更不落后,要建“六大產業基地”,其內容基本上與遼寧、吉林大同小異——裝備制造、石化、能源、食品、醫藥、森林。三個省至少在汽車、制藥、石化、農業等方面完全重疊。 東北大概是要共同把攤子鋪開。沒有跡象顯示東北制訂了像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那樣通過地域產業分工或集中一兩個領域造就一個絕對優勢的發展戰略。 除了更多地還只停留于口號的“東北大開發”這一“政策扶持優勢”外,東北缺少自由資金,能引進的外資也有限。珠江三角洲主要以深圳為開端,逐步干起來的,起始階段小資本占了投資中的大部分。長江三角洲有上海老大,其發展模式就是以上海為中心,逐步向四周擴散。但東北三個兄弟一般高,招商引資方式也大致雷同。 日資需要什么 日資企業十分熟悉東北,對東北的投資環境現狀有切近的觀察和切身的感受。在東北各省,三菱、三井、伊藤忠等著名日本企業均有投資,光遼寧就已經有日本辦的4266家企業。所以日資在響應東北招商引資的呼吁時,表現得十分的沉著冷靜。 三菱商事中國總代表武田勝年說∶“真的要振興東北,讓大量日資企業去東北投資,我覺得有兩件事應該做。第一是東北要提前把投資環境建設好。中國在入世以后,開始開放金融、通訊等領域,而且深圳、四川等地方已經做了大量的這方面的工作。東北應該加速這方面的開放速度。”武田停了一下接著說∶“第二是人才。東北會日語的人才的確不少,但缺少懂經濟、會管理的人才。如果那里有一大批受過MBA訓練的人才,讓外資企業去了那里就能使用那里的人才的話,外資是會十分重視東北的。” 三菱商事中國總代表輔佐巖城宏斗司也對《經濟》說:“我們過去就很關注東北企業。振興東北的交流會、座談會我們都派人參加了,3月在日本仙臺召開的交流會,我們總公司也將派人參加。”會議參加了不少,下一步是如何讓三菱動心去東北投資了。 早在1月12日在商務部召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座談會之前,《經濟》就采訪了三井物產中國總代表、中國日本商會副會頭相原元八郎。相原非常重視收集分析東北經濟信息。在1月12日的會后,相原說:“東北的石油化學產業很多,而且是屬于國營的。石化是中國國家管理的產業,這方面東北如何引進外資,我們還不是很清楚。” 同樣是商事公司的日商巖井中國總代表松井勝敏十分關心東北的物流,因為那里大型的進出口海港只有大連一個,物流能否暢通,是日資企業決定投資與否的一個關鍵。新日鐵中國總代表杉浦登則把焦點放在了東北國企的債務、富余人員的解決上了。這個問題的解決是東北招商引資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 日資企業已經看上東北,現在就看東北三省在投資重點、投資模式上有什么創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