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同證券研究所 尹萃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山東省綜合經濟勢力明顯增強。2002年,全省GDP為10520億元,占全國GDP總量的10%,位居全國第三,是名符其實的經濟大省,綜合經濟勢力在全國舉足輕重。相比之下,山東省的證券市場盡管前幾年也曾在全國證券市場上占有過重要的地位,但是,與其它經濟實勢力相當的省市相比,山東證券市場在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一)上市公司行業結構不盡合理
從上市公司行業分布看,新興產業明顯不足,傳統行業仍占了較大優勢,僅機械、化工、輕工就占了上市公司的一半。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與經濟發展出現背離,在很大程度上與代表山東省優勢產業的企業還沒有上市有直接關系,如鋼鐵工業中的濟南鋼鐵集團、青島鋼鐵集團,港口中的青島港、日照港,汽車工業中的濟南重汽集團、青島一汽、濰坊柴油機等;同時,有些大企業集團雖然已經上市,但上市資產的只占其很小的一部分,如海爾集團2002年銷售收入達700億多元,而上市公司青島海爾僅為115億多元,作為全國最大的電網之一的山東電網,目前只有依靠借殼上市的魯能泰山一家上市公司,且其資產規模僅為29億多元,只占山東電力資產很小一部分。
山東省上市公司數量雖多,但規模普遍偏小,到2003年9月底,滬深股市規模最大的100家公司中,山東省只占7家,總資產過百億的上市公司僅有兗州煤業和晨鳴紙業兩家,山東省規模最大的兗州煤業總資產129.94億元,而招商銀行則高達4427.19億元,是兗州煤業的34倍;齊魯石化為67.82億元,分別是同類型上市公司揚子石化、上海石化和中國石化的51.99%、25.14%和18.37%。2002年底,山東省資產證券化率(上市公司總市值/GDP)為19.30%,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為37.43%、江蘇為22.88%、浙江為20.54%。
(二)上市公司資產重組效果不理想
雖然先后有21家上市公司控股權發生了轉移,目前看來,僅有魯能泰山、浪潮軟件、健特生物等少數幾家公司進行了有效的資產重組,提升了公司業績,大部分重組效果不明顯,如煙臺發展,自上市以來先后經過了四次重組,但資產、債務重組都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四砂股份的大股東已變更三次,其最新大股東——山東省高新技術投資有限公司入主后近兩年的時間,也始終沒有任何實質性動作,公司經營業績非但沒有提升,反而出現了3000多萬元的虧損。資產重組也給金泰制藥和濟南百貨帶來同樣遭遇。尤其是濟南百貨,由于重組方案一變再變,加之行政干預,幾次重組都無法完成,產業調整難以到位,公司不僅法人治理結構一度癱瘓,而且正常的經營也難以運行,2001年至2002年累計虧損1.5億元。重組效果不佳的原因,一是部分重組方不是真心發展上市公司,而是借重組制造題材,趁機從二級市場炒作股票獲利;二是個別重組方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不是為了進行實質性資產重組,而是掠奪上市公司;三是個別重組方無重組實力,重組只有計劃,沒有行動。
(三)股權結構不盡合理,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完善
山東省69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東控股比例有26家超過50%,有49家超過30%,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平均國有持股比例達58.13%。這種股權結構對控股股東很難起到制衡作用。一些上市公司存在的違法違規問題,一股獨大,缺乏股東之間的有效制衡是重要的原因。由于股權集中度過高,部分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存在重大缺陷,大股東直接干預上市公司的日常運作。而國有股比例過高又形成一定程度的“內部人控制問題”,直接影響了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公司監事會對董事會、經理層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如為大股東提供資金或者擔保、非公允關聯交易等,不能進行有效的監督。個別公司董事會議事方式由合議制變成了“家長制”,一人或少數人說了算。
(四)上市公司后備資源已顯不足
2000年以來,山東省企業上市的節奏呈現放緩的趨勢,2001年有4家公司上市,2002年6家,2003年到現在為止只有山東黃金1家,而江蘇則新上市12家公司。處于“半島城市群”的威海目前只有一家上市公司,青島6年來只上市黃海股份一家,煙臺也有兩年多沒有新公司在國內主板市場上市。累計進入輔導期的擬上市公司110家,遠遠少于江蘇和浙江的數量,且已經有20家公司退出了輔導程序,已不能作為上市后備資源看待。進入輔導期的擬上市公司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2001年32家,2002年15家,2003年到現在為止只有8家。進入海外上市程序的企業目前也只有7家。
(五)歷史遺留問題仍需解決
早期定向募集公司和掛牌企業普遍存在“超比例、超范圍”發行和“內部職工股社會化、法人股個人化”的“雙超、兩化”問題,現在申請發行上市遇到很大的政策障礙,如意毛紡、煙臺氨綸的發行上市材料已報證監會多年,但遲遲得不到提交發行審核委員會;科達集團雖已通過發審委審核一年多,但一直未能發行上市;其他有類似問題的公司,多數在進入輔導期前券商就望而卻步。可以說,這個問題導致山東省相當一批優勢企業難以進入資本市場,謀取更大的發展。
歷史遺留的一些不規范問題對已經上市的公司也有影響。上市公司中歷史遺留問題和定向募集的公司41家,占百分之六十多,其中不少公司改制不徹底,遺留問題多。2002年14家虧損的上市公司中,有9家是歷史遺留問題公司和定向募集公司,占64.3%。到今年9月底還繼續虧損的9家公司中,有6家是歷史遺留問題公司和定向募集公司,占66.7%。10家ST公司中有7家是歷史遺留問題公司和定向募集公司,大股東資金占用嚴重和違規擔保問題突出的公司也多為這類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