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過渡性制度安排,QFII機制在韓國、臺灣、印度和巴西等市場的經驗表明,在貨幣未完全自由兌換時,QFII機制不失為一種通過資本市場穩健引進外資,實現有序、穩妥開放證券市場的特殊通道。一般而言,QFII機構有著成熟的決策方式和投資理念,將對眾多的中小投資者產生一定示范效應,有助于建立理性投資的市場氛圍,穩定市場。
但是,QFII不是免費的午餐,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它也對我們金融市場的運行、法
律體系、外匯市場和監管模式帶來巨大的挑戰。
首先,QFII給我們的金融市場運行帶來了新的沖擊。我國證券市場總體規模偏小,是美國資產市場規模的3.8%,歐洲市場的6.9%,日本市場的四分之一。“水池”太淺和缺乏其他避險工具,使得市場上更容易出現欺詐和操縱行為。我們希望通過引進QFII制度,證券市場向理性的價值投資回歸。但QFII也是投資者,它所關心的是滿足資金來源地投資者的收益回報要求。雖然QFII聲稱喜歡中長期投資和穩定回報,但這并不表示,如果短線漲勢驚人,它不會短炒套現。
其次,由于QFII來自境外,如何協調我國法律與國際市場準則是另一大難題。一方面,監管的屬地性無法有效應對QFII的跨國活動,當局監管QFII的域外活動存在困難。另一方面,QFII在境內證券市場的行為也可能引發法律適用的沖突,例如,銀廣夏造假事件曝光后,引發了大量股民的訴訟,最高人民法院可以發布“由于目前證券民事責任制度薄弱以及司法人員素質的局限,法院尚不具備審理條件,因此暫時不予受理”的通知,但假如銀廣夏套住了外資機構,政府恐怕就不能用類似的通知將訴訟擋在大門之外。
第三,QFII加大了人民幣匯率的管理難度。臺灣在實施QFII后,隨著外資的流入,新臺幣不斷升值。由于新臺幣的不斷升值使國際資本紛紛進入臺灣,換成臺幣以期套取匯差。我國目前正面臨1990年前后新臺幣相同的情況。瑞士銀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摩根大通等投資銀行分析認為,目前流入中國的熱錢正在迅速增加。QFII無疑為這種性質的資金找到了合法的進出渠道,即使不買股票,他們預計也能從匯率差當中賺到錢。一旦有機可乘,國際游資就有可能從匯市、股市、期市三個市場沖擊我們的金融體系。
第四,QFII對我國監管模式也是一大挑戰。跨國金融集團很多都是混業經營,比如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的花旗公司,集多樣化的金融業務于一身,客戶到任何一個花旗集團的營業點都可能得到儲蓄、信貸、證券、保險、信托、基金、財務咨詢、資產管理等全能式的金融服務。而中國境內的金融業采取的是政府監管為主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集中型管理模式,對境外跨國金融集團混業經營的監管會表現的力不從心。
第五,QFII使國內證券市場與國際市場聯動更為密切,受國際經濟因素干擾風險增大。例如國際利率、貨幣匯率、貼現率的變化會通過影響外國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來影響他們對國內股票的需求。特別是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連帶效應,使本國證券市場被周邊相似國家傳染的風險加大。
可見,建立健全的金融體系是金融對外開放的前提,金融改革開放不能“摸著石頭過河”、應該有成熟的方案設計,這是我們在享受QFII這頓午餐時需要冷靜思考的問題。(據《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 編輯:(來源:深圳特區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