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印度經濟能否超越中國?
周薇
印度經濟趕超中國?
《21世紀》:印度2003年經濟增長率最終可能超過8%,印度政府官員也對經濟發展持非常樂觀的態度。您認為,印度未來的經濟增長速度能否超過中國?
樊綱:根據印度官方的統計,2003年印度的增長速度大概是8.2%,根據印度計劃委員會的估計,2004年可以增長9%以上。中國目前則是希望把有點過快的經濟增長速度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所以,印度2004年的增長速度很可能會超過中國。通過我對印度的訪問,還有參加的會議和資料顯示,印度經濟有它自身的問題,也有中國所不具備的各種優勢,概括一句話,印度經濟一旦起飛,在速度,質量和持續性上真的可以同中國一比。所以,現在研究印度、與印度進行比較研究,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最重要的問題不是看當前增長率的高低,而是要加緊學習印度的各種強項,彌補我們的不足。
《21世紀》:在高速增長的背景之下,印度經濟存在哪些比較明顯的問題?
樊綱:我們是可以先看一下印度的弱項。當你到了印度,會發現從基礎設施、城市發展情況、商業繁榮程度、引進外資到貧富差距等方面很多的問題都比中國差。所以有人說印度經濟比中國差了15-20年,是有一定依據的。目前印度的人均GDP只有500多美元,而中國是1000美元,雖然在25年前,中國的人均GDP是低于印度的。所以,可以說過去這25年印度的發展不如中國。
印度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經濟增長主要還是靠服務業的增長,服務業也主要是靠軟件IT產業,制造業還不是很強大。2003年的特點是服務業還在高速增長,農業年景較好,有了3%-4%的增長,制造業開始有所增長,所以這一年經濟發展比較平衡,也更快一些。制造業發展的主要障礙是:由于它們是傳統部門,所以有很多傳統體制還沒有改革,包括政府對產業和投資的管制,對勞動力市場的管制等各種制約,不利于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服務業,尤其是軟件業的發展較快,是因為其作為新興部門,政府對其控制較少,所以發展較快。雖然20世紀90年代印度開始經濟改革,但是在制造業方面步伐比較慢,市場開放程度小,沒有利用好廉價勞動力的優勢。此外,印度政府機制繁文縟節、效率較低,使得企業投資的社會成本比較高,投資環境不好。同時,印度社會收入分配的差距非常大,比中國大得多。而且,過去許多年在民主政體下政府的收入多半用在了社會福利政策上,基礎設施投資較少,也阻礙了制造業的發展,直到最近幾年印度政府才提高這方面的投資。
印度的優勢
《21世紀》:那么和中國經濟相比,印度經濟有哪些優勢?
樊綱:在印度上述各種問題的背后,潛在的優勢也是非常明顯的。第一個大的優勢是,它有一個歷史悠久的、持續發展的私人經濟部門。相比而言,中國的民營企業才是第一代,最多是20來年的歷史,是從頭建立一個民營企業的制度;而印度是從來沒有停止過民營企業的發展,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在整個社會中日積月累。正因如此,印度有一些大規模、國際知名的私人企業和國際知名的品牌,而中國則還很少。
第二個優勢是,印度有運轉良好、歷史悠久的金融體制。印度銀行多數都是民營銀行,運轉良好,壞帳率很低,整個銀行體制比較健全;現在有了大概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市場——印度最早有23個證券交易市場,其中最大的是孟買的交易市場。經過多年的運轉,所有的交易市場已經聯網,交易場所已經取消,大家只需要在終端進行交易。它的資本市場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監管制度非常嚴格,現在有5000多家上市公司,是中國的5倍。過去是可以在不同的交易市場多重上市,現在是在一個全國的交易市場上市。所以說,雖然印度的基礎設施的硬件比中國差,但它的軟件設施要好的多,私營企業融資比較方便,無論是間接融資還是直接融資,而對我們中國來說,金融體系改革滯后已構成我們發展的一大瓶頸。
第三個優勢是,它有一大批非常國際化的人才。印度無疑是有英語語言的強項,但更重要的是,印度的企業家和印度人一直是非常國際化的。一個很小的企業可能都會從全球視角去思考問題。它們的國內航班還不多,國際航班比國內的多,國際機場里面的人比國內機場的多。幾百年來印度就沒有停止過學生出國留學的進程,與各國,特別是英聯邦國家有著方方面面的緊密聯系,他們和國際的交流是非常自然和直接的;因此,和中國的企業家相比,他們在處理國際商務上是輕車熟路。還有,他們對國際的政治和法律體系了解較深,在國際上活動運用自如。
第四就是它有比較悠久的法律傳統,法律體系健全。
第五點,雖然印度現在的社會差距仍然比較大,但是要注意的是,對于印度來說,經過過去幾百年收入差距較大的歷史,社會兩極分化已經“到了頭”,窮人已經不能再窮了,所以以后只會向好轉的方向發展。而中國則是從一個過去極端追求平等的社會走向市場經濟的,貧富差距還處在擴大階段,這個差距應該說還沒有印度那么大,但問題是它還在擴大,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還可能會進一步尖銳。而且,印度還有宗教,我們不去評論宗教本身,但是宗教在社會中起到一個穩定的作用,通過追求來世的希望來緩解現世的痛苦。中國一方面沒有什么宗教傳統,另一方面,中國歷來有“不患寡,患不均”的意識形態,加上過去幾十年平均主義體制的,所以我們收入差距拉大的時候,矛盾會比較尖銳。印度正在走出矛盾最尖銳的階段,走向大家重視收入增長而不是收入分配的階段,加上多元化的政治體制,今后會比較穩定。所以,前面說印度一旦發展起來,潛力巨大,也與這個因素有關。
兩種發展模式
《21世紀》:請談一談印度和中國的發展模式的不同。
樊綱:印度和中國在發展模式上有不可比之處。至少目前還不能說印度和中國的發展模式哪個就更好或更差,而是需要以一個歷史的眼光來看。如果說印度模式適應發展中國家的話,50年前它就是這樣的體制,為什么現在才發展起來?當然,它進一步的改革是90年代后的事情,但是,它的民營和私人企業是長期存在的,不像中國取消了幾十年。印度的國際交流也沒有中斷過,它的民主政體也一直存在。所以,它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是50年前就存在的,甚至有的制度在英國殖民地時候就已經形成了,為什么遲遲沒有發展起來?這樣一個模式,也許就需要50年時間去解決阻礙經濟增長的矛盾,但是50年實在是太長的時間,發展中國家需要一個更快一些的發展模式,因為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太大,現在慢一年,以后要多追好幾年。所以,即使今后印度增長快于中國,也不能簡單地得出印度模式優于中國模式的結論。中國的模式當然也有它的問題,但它也還在發展和不斷加進新的內容。
因此,盡管現在比較這二者對于國際而言是一個熱點問題,但對中國人而言,最重要的問題僅在于研究和印度的差距,看到努力的方向,盡快地彌補這種差距。第一是,要盡快地形成有利于使民營企業大大發展、做大做強的制度與環境;第二是加快改革與發展金融體系與資本市場;第三是加快法制建設,深化政治改革;第四是企業要有一個全球化視角,全方位地加強國際競爭力;第五是處理好長期發展和短期公共政策的關系,吸取印度的經驗和教訓,既要緩解社會矛盾,又不損害經濟的長期增長,因為只有長期增長,才能使各種社會問題得到根本的解決。
《21世紀》:您對未來兩國經濟的前景、競爭和合作的關系有何看法?
樊綱:首先,兩國經濟是相互競爭性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都是不發達國家,都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相互之間當然也會競爭,這是非常正常的。中印之間當然有互補之處,比如印度的服務業和資源。不過競爭是首要的。但是這種競爭與發達國家的競爭是不一樣的,因為兩國之間不會有哪個領域會被對方完全壓倒,發展不起來,而是雙方都會有機會。應該說,健康的“自由貿易”首先發生在具有相似的經濟水平、相互競爭的國家之間,大家在各種領域都有機會。比如,歐盟各國在經濟發展水平上比較接近,市場上互相競爭,都有機會,所以大家可以自由貿易。當然,發展下去,自然會產生分工。所以我更看好兩國企業之間的競爭。在國際市場、在各自國家的市場上相互競爭、良性互動,這是未來中印經濟交往擴大的主要因素。
《21世紀》:有人評論道,印度有可能成為第一個以高科技,而不是以自然資源和簡單勞動力實現增長的發展中國家,您怎么看?
樊綱:我個人的觀點是,這對中國和印度兩國都不可能。我不相信印度會成為只靠高科技發展起來的發展中國家,因為如果一個發展中國家只有高科技的話,解決不了它的根本問題,也就是幾億人的就業的問題和窮人的脫貧問題。發展中國家必須高科技與傳統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并舉才能持續發展下去。一旦它的制造業發展起來,并且在一個階段比高科技的服務業發展得更快,它就發展了;否則還是個“瘸腿”,只是少數人,少數部門在發展。所以,我對未來印度經濟發展趨勢進行判斷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看它的制造業能否有一個較大的發展。
(樊綱:經濟學博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改革基金會秘書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最近受印度政府邀請訪問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