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制造設備10臺、20臺同時生產,這在以小批量訂貨為主的日本企業是見不到的。哪有發展重工業這么好的條件!”“從2003年5月到9月的5個月時間里,溫家寶等4位政治局常委相繼視察同一地區,是十分少見的。”
面向重化工業的戰略部署
如果僅僅從“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來理解東北振興,就過于表象了,其實這是中國經濟向重化工業過渡的戰略部署。
1978年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改革開放路線,把工作重點從政治上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開始了令人驚異的高速增長。支持這種增長的,是輕工業和吸引外資。振興東北的決定,是首次明確了把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寄希望于重化工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吸引外資來助動。
改革開放已經歷了四分之一世紀。華南地區、沿海地區、浦東新區、西部大開發等,一輪又一輪的深化改革開放,現在,東北地區的重化工業終于成為中國增長的主角了。
更重要的是,振興東北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領導集體所倡導的。
沿海地區得益于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而飛速發展;以江澤民為核心第三代領導集體決定西部大開發,把發展的重心引向內陸地區;東北地區的振興就是新領導集體對中國人民的重大承諾。
中國在2020年的GDP要在2000年的基礎上翻兩番,實現“全面小康(誰都感受到生活的豐裕)”已經成為“人民公約”。翻兩番是至高至上的目標,為此必須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長地。在這個意義上,振興東北是必由之路。
因此,中國東北地區為日本今后的對華經貿交流和投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江原規由)
中國東北成為熱門話題。在報紙、雜志、電視等傳媒上,沒有一天不是連篇累牘的,有關的研討會和論壇也令人目不暇接。
其發端是200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大。胡錦濤任總書記的新領導集體確立后,就決定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國務院把此放到與西部大開發戰略同等重要的位置上;2003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號角。
振興東北之所以引起有志之士和傳媒的強烈關注,是因為這不要說對中國經濟、恐怕對世界經濟都會產生影響,尤其是對進入中國的外資的影響力不可小視;如果斷言說是比西部大開發還要重大的工程,并不為過。
中國東北地區作為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國有企業的集中地,重工業基礎雄厚。“沒有什么不能制造的”,具有齊全的產業基礎。這種厚度,不要說在中國,就是在全世界,能跟中國東北地區比肩的也并不多見。曾作為中國經濟火車頭的東北地區,只是在經濟市場化的四分之一世紀里,從前臺隱退了。現在,中國新的領導集體誕生后,對東北地區注入了巨大的熱情。
東北地區的人們對振興的期待是相當大的。我在大連工作期間(1993—
1998年)得以數次訪問東北的機會,聽到這樣的疑問:“日本是我們不愿讓來的時候來了(指戰前),想讓來的時候為什么不來呢(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
在把振興東北作為中國經濟發展重大戰略的今天,“如果不抓住機遇進行經濟交流,日本將在中國失去巨大的市場和利益。”這是在華投資的日資企業干部的憂慮。可以這樣說,振興東北是日本在中國的一個機會,如何應對,將是日本與中國經濟交流的長期的關鍵所在。
對重化工業的期待
中國新的領導集體對振興東北寄予多大的期望呢?從2003年5月到9月的5個月時間里,溫家寶等領導同志先后視察了東北。黨的核心的政治局常委9人中的4人在如此短的時間里相繼視察,這是十分少見的。在三中全會召開前的10月里,沈陽機床(中國最大的工作機械制造企業)的股價一天里上升了9%,也影響到東北關聯股票的波動。
東北地區曾被稱為“共和國的長子”,作為裝備制造業的基地而生產“重大厚長”的重工業品,拉動著中國經濟。但是,現在為什么要進行調整與改造呢?這是因為老工業基地不能從計劃經濟中(巨額的負債與眾多的冗員使國有企業沒有經營效率,這些低效的公有經濟的比重過大)掙脫出來,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后的市場經濟的步伐。其結果,中國東北經濟成為發展的枷鎖,最近的“新東北現象”等,受到廣泛的議論。
東北地區的GDP占中國的11.3%,工業生產附加值占15.3%。可見東北地區的經濟實力占中國的一成多。
這個地區最大的經濟優勢在于,具有世界少有的齊全的產業基礎。其代表性的產業是機床、造船、航空鋼鐵、汽車、石化、成套設備、重型機械等。遼寧省到2010年重點發展三大門類———
1、交通運輸設備業(汽車及零部件、機床及專用器材、船舶、飛機制造及零部件等);
2、機床及大學成套設備制造業(數字機床、石化專用設備、重型礦山設備、輸電及控制設備、環保專用設備、燃氣設備等);
3、軍用裝備制造業(航空、宇航、兵器、船舶、核工業等)。
這個地區生產的重工業及原材料品占全國的比例為,大型火力發電設備33%,水力發電設備50%,軸承15%,原油40%,鋼鐵16%,木材50%,造船(銷售額)的1/3。
中國每年從海外花費約700億美元進口成套設備,其中光纖制造設備100%、石化裝備80%。這個數額遠遠超過每年直接引進外資的數額。振興東北地區,使這里的重工業重現輝煌以替代進口,并期待能成為中國重工業產品的出口基地。
東北地區的振興,其核心的回歸重工業的藍圖是怎樣的呢?三中全會后的10月末,在遼寧省沈陽市鐵西新區大企業(重工業工廠)訪問的日本一大型重工業企業的干部驚異道;“我們可開眼了,領略到中國國有企業的實力了。倒不如說我們是來學習的。大型制造設備10臺、20臺同時生產,這在以小批量訂貨為主的日本企業是見不到的光景。哪有發展重工業這么好的條件!”鐵西在1949年解放后被稱為“東亞皇冠”,是重工業中心的中心;但改革開放后發展遲緩了,成為東北地區負遺產的代表地;現在要重整旗鼓了。
目前跨國公司代表大規模的投資還不多。但是,其調整與改革的藍圖已經描繪。其要點是:國有企業的重組、民營企業的發展、外資企業的引進、國家政策的傾斜、地區產業的協調、交通網絡的整備。
2月13日,國資委公布了《關于加快東北地區中央企業調整改造的指導意見》,提出了
“堅持五項原則,實現一個目標”的調整改造思路。振興東北的途徑不同于西部大開發———
振興東北 “六管齊下”
一、國有企業的重組
東北地區國有企業重組的要點,不是“輸血”,而是“造血”。不是一味的資金投入,而是探索充分利用現有能力和優勢改革重組。其象征性的事例是東北特鋼集團責任公司的誕生。2003年10月末,遼寧省的遼寧特殊鋼集團公司(遼寧特鋼)受黑龍江省政府的委托,全面接管了位于齊齊哈爾市的北滿特殊鋼集團公司(北滿特鋼),成立新的東北特鋼集團責任公司。
北滿特鋼是中國最早的國有鋼鐵企業,因經營不善停業,由黑龍江省政府接手。遼寧特鋼由大連鋼廠與撫順特鋼合并而成。由此,東北地區三個特鋼企業跨省實現一體化,成為中國最大的特鋼企業。這樣的重組,在東北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就連中國最大的鞍鋼,也正與本溪鋼廠摸索統合經營之路。沈陽市把423個國有中小企業進行非公有制改造。營口市計劃把97%的國有企業進行民營化改造。
二、民營企業的發展
東北地區發展速度緩慢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民營企業發展滯后。這種局面正在改變。2003年11月21日在沈陽召開的“民營企業與東北振興論壇”上,沈陽市副市長王英說,“2003年沈陽已引進了1272家民營企業,明年計劃引進1500家”,可見心情之迫切。
對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是溫州人。在東北,約有30萬溫州人,其中在沈陽,就有20萬人左右。沈陽市代表團2003年6月訪問溫州召開投資洽談會,到10月已簽訂40億元的投資意向。今后,溫州的資本會在東北長驅直入。
三、外資企業的引進
東北地區的吸引外資是有一定成果的,預計今后將重點在重工業領域積極吸引外資。去年7月,世界十大輪胎廠家之一的新加坡佳通輪胎投資有限公司中標了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國有企業ST樺林的44.3%的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沈陽黎明與美國通用合作飛機部件的制造、沈飛與波音聯合制造機翼等項目,都在順利進展。
去年10月,日本伊藤忠商社及其后的住友商社等,先后訪問東北,與當地產業界商談大型項目的合作。除了大連之外,在中國東北地區,尤其是在沈陽和長春,日本企業與歐美國家相比,處于劣勢。
遼寧省一貫重視與日本的經貿合作。
沈陽市市長陳政高對我說:“不應該坐失10年20年不遇的巨大商業機會,我們期待與日本全面的強有力的經貿合作。”不過,他又充滿自信地說道:“如果日本不來,我們就與別人合作。”對于外資來說,中國東北地區的商業機會與日俱增,與中國企業的合作關系也日漸緊密。
例如,飛利浦公司就與中國企業合辦了吉林飛利浦半導體有限公司,“我們與中國政府一起進行東北地區的開發,”其總裁又到沈陽市訪問,協商在沈陽和其他城市的投資項目。
去年11月,黑龍江省的34家代表性的企業組成招商團考察歐洲,所到之處都舉辦投資貿易洽談會。就齊齊哈爾第一、第二機床廠、哈爾濱開發區等大型項目與300多家歐洲企業進行商談。
中國企業的M&A作為引進外資的新形式而備受矚目。東北強調自己“后發優勢”,包括股份制在內的大膽改革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四、國家政策的傾斜
2003年10月,第一次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計劃正式公布,100個項目涉及數額達610億元,遼寧省最多,52個項目440億元,黑龍江省37個項目、吉林省11個項目。這些項目幾乎都是裝備制造業(設備制造業)、原材料工業、農產品深加工領域。黑龍江省的項目是裝備制造、石化、農產品深加工、醫藥、冶金等。
其中還有大連亞明汽車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項目等民營企業項目。在都市中,大連的項目最多,達17個。這些項目多數由中央直屬企業來進行。
今后,國家將增加對東北的政策傾斜。如果用國債發行所得到的資金向東北傾斜,由于財力的限制,投向西部的資金就會減弱。不過,中國政府對東北的傾斜基本是“給政策不給錢”的思路。在西部大開發中,僅在第9個五年計劃(1996年~2000年)里,就把相當于4年建設國債發行額的6000億元投入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去了,但振興東北不會投入這樣大量的資金。
相對于西部大開發的6000億元,振興東北第一批項目只有610億元,而且這610億元的財源不是國家撥款,而是銀行貸款、企業自籌,以及吸引外資。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場體系的活力和現有工業設施的基礎上,首先是“造血”。
在具體政策方面,先是增值稅(在日本稱為消費稅,稅率原則上是17%)優惠措施和債轉股。東北三省的增值稅收入為142億元(2001年),根據具體扣除,企業將得到減輕稅賦的效果。
國家關于第一批的100個大項目,當然期待著東北的自身努力,東北各地的干部們則情緒高昂。“什么要求都可以提,這就是沈陽最大的優惠政策。”這是沈陽市市長陳政高在民營化論壇上的發言。不僅是國家層面,東北各省和城市也制定了相應的優惠措施。
五、地區產業的協調
從僵硬的行政劃分中解脫出來。在去年12月沈陽召開的“東北振興戰略國際研討會”上,遼寧省省長薄熙來強調東北三省共同發展;并指出在以下產業關聯性強的領域有省際間攜手合作的可能性。
1、從培育大型企業集團的視點出發,可以以哈爾濱、齊齊哈爾、長春、沈陽、大連的大企業為主體,組建重大機械裝備制造企業集團。
2、組建以大慶、吉林、沈陽、撫順、錦州、大連等地大企業為主體的石化企業集團。
3、組建以長春、吉林、四平、哈爾濱、沈陽、大連等地大企業為主體的汽車及零部件企業集團。
4、組建以吉林省中部以及黑龍江省和遼寧省的一部分大企業為主體的農產品加工和制藥企業集團。
齊齊哈爾市政府考察團在訪問大連時,與夏德仁市長就國有企業重組等問題進行交流,超越省際的合作勢頭越來越強。
六、交通網絡的整備
從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趨勢看,公路、鐵路網的建設與擴充以及電氣化是十分緊迫的。
北京————沈陽間:開通與新干線速度并肩的“中華之星;
旅順————煙臺間:連接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跨海鐵路在實施具體的準備;
沈陽————丹東間:開通高速公路連接兩個城市,時間花費不足兩小時;
大連————東北間:高速公路即將完工;
大連————沈陽間:單向4車道的高速公路擴建工程將于2004年9月竣工;
北京————哈爾濱間:開通高速公路,從哈爾濱到黑河、綏芬河等中俄邊境城市,開通高速公路或一級公路;
完成沈陽、長春、哈爾濱這東北三個省會城市的環城公路,以及連接周邊城市的高速公路。
北京————哈爾濱、大連————哈爾濱之間的高速鐵路,牡丹江————延邊————通化————丹東————大連之間的鐵路(沿中俄邊境、中朝邊境走向),大慶————松原————沈陽————營口之間的203國道(東北三省的西部線),沈陽————長春———哈爾濱的高速公路等,正在計劃中。
另外,航空網方面,正實施機場擴建、增加航班,從物流的視點出發縮短時間上的距離。在東北交通網的擴建中,還有與俄羅斯、蒙古、朝鮮等周邊諸國家的陸上通道,以西伯利亞和遠東大陸橋通往歐洲。
10月中旬,在吉林省暉春市,召開了有日本、韓國、俄羅斯、蒙古等諸國參加的國際物流論壇。將來,東北地區的重工業產品,可以通過這個網絡出口到周邊國家以及歐洲。在這一點上,東北具有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所沒有的獨特魅力。
(作者為日本貿易振興會北京中心總代表,編輯在翻譯時對個別字句進行了技術調整)
東北未來的
主導產業
振興東北,人們期待成為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京津經濟圈之后的第四極,也就是有人說的新東北時代,或說是東北經濟圈。為此,與GDP在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和長江三角洲經濟圈之上的環渤海經濟圈的協作,是關鍵所在。
在環渤海經濟圈中,有北京、天津、青島、大連、沈陽等中國有代表性的大城市,而且各自都在發展多樣性的產業。由于地理的接近性,組建物流網前景廣闊;如果能推進與東北地區重工業的產業協作,就可確立經濟共同發展的基礎。
在這個地區,大批日資企業、韓資企業紛紛進入,所以,通過與外資的合作,具有形成黃海經濟圈甚至東北亞經濟圈的潛力。在推進東北經濟圈和渤海經濟圈協作過程中,發揮龍頭重要作用的將是哪里?同屬兩個經濟圈的是遼寧省,其省會是沈陽。
中國經濟今后的高速成長,與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特別是重工業的發展關系極大。引進外資是必不可缺的重要內容。以各種形式與外資合作,將重工業產品出口到國際市場,這樣的生產基礎和能力,只有東北地區。
去年9月,在制造業重地的沈陽市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裝備業博覽會”上,除了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外,還吸引了海外3000多工商界人士,成為制造業的一大盛事。
同年10月,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這與東北地區企業的技術貢獻關系極大。例如,在“神舟五號”所用的裝卸和運送部件的10臺起重機中,有8臺是大連重工·起重集團公司制造的。再如,從1995年決定“神舟”系列飛船載人后,黑龍江省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就一直參與主要精密部件的提供。最出彩的是傳感器,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這家企業提供了1000多只傳感器,從艙內的環境控制到生命維持系統,從發射到飛行再到回收,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此外,遼寧特鋼集團(飛船所用特種鋼)、大連染化集團(固體酸化劑)等,還有一些大學和研究所,東北地區為“神舟五號”的貢獻是舉不勝舉。可以說,“神舟五號”離不開“東北制造”。
“我看到我們美麗的家了。”中國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中校是遼寧省人;“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總設計師戚發韌院士出生在遼寧省的大連。中國東北地區的“知”、“技”方面的積累是雄厚的,東北地區人才濟濟。
試運行中的磁懸浮,各地準備興建的高速鐵路,都與東北的重工業緊緊相連。而且,前景極其廣闊的航天產業、先進機械產業(自動化、燃料電池等)、環保產業,都可能成為中國東北未來的主導產業。
今后對中國的經貿活動,東北地區的振興是應該大書特書的。這就意味著,以前一直在輕工業領域以輸出技術和品牌的外資企業,必須全力在重工業領域注入技術和品牌了。外國對中國的投資,因振興東北而迎來新的局面。在這個意義上,對一直與中國東北地區構筑緊密經貿關系的日本來說,是巨大的商業機遇。
大慶石化二十萬噸高壓聚乙烯裝置擴建工程進展順利 百聯供圖
江原規由作者:江原規由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