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金融競爭的日益激烈,各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為了更好地贏得市場與客戶,紛紛拉開營銷戰幕。單一的坐門等客式金融經營模式逐漸被品牌營銷、觀念營銷、專項營銷等豐富多彩的營銷手段所取代。然而,筆者作為金融從業人員,從工作中發現,金融業營銷如果片面注重數量而不注重質量,會滋生不少泡沫。
攬儲 拆東墻補西墻
有些銀行由于過分追求存款指標,背地里對員工實行工效掛鉤,導致銀行員工多被攬儲指標壓得喘不過氣來,出現銀行員工互挖墻角,多種攬儲形式出現并造成銀行攬儲拆東墻補西墻的現象。
一是不少銀行把存款指標與職工工資掛鉤,直接把存款考核指標分解下達到每個職工頭上,完不成存款任務就要被克扣相應工資。銀行員工為了完成存款任務,只好想方設法拉存款、挖存款,甚至要動用異地關系,使不少存款出現了異地轉移。
二是背地里高息攬儲。銀行片面追求存款指標,甚至不惜隱性高息攬存。比如一些銀行通過對職工考核,間接把貼水通過職工發放到儲戶手中。銀行員工首先自己掏腰包買來存款,然后再到本行領取一定比例的貼水。此種貼水存款存入后將被“封存”,一般不能提前支取,如需中途取現,必須到存入網點支取,并且要交回原貼水好處費。
三是爭取學校等部門協儲。為了爭取社會攬存力量,一些銀行通過與有關單位合作等手段,動員社會力量攬存。比如沈陽一所學校竟然在家長會上動員學生家長到“指定”的銀行儲蓄所存款。每一個在學校“指定”的儲蓄所存款的存折上都標明是哪個班級、哪位學生,而且每個班級都被分配了20萬元的任務。
四是存款大搬家。由于多年來攬存的存在,銀行員工都形成了一定的關系網,這是造成存款大搬家的一個主要原因。細心的人會發現,幾乎每次銀行人員調整后的一段時間內,銀行的存款都有異常變動,存取十分頻繁,但總量并沒有增加,只是“存款搬家”。
銀行卡 多數在“冬眠”
據統計,至2003年9月,國內各金融機構發行的銀行卡已達6.13億張;而與此同時,大量長期閑置的“睡眠卡”也成了普遍現象,有的銀行甚至達到60%。持卡人直接用卡支付的消費額僅占全部消費額的1%,而銀行卡的受理單位僅占全國零售網點的近3%。
我認為,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搭售銀行卡造成“睡眠卡”增多。在已發行的銀行卡中,因銀行代發工資、代收公用事業費用等而派發或代銷基金等而“搭售”出去的居多,居民主動申領的很少。
二是銀行卡發行只求數量難保質量。為了擴大銀行卡的發行數量,不少銀行都在不計成本、大量免費發放銀行卡,甚至給員工壓任務、分指標,不完成發行數量的會“挨鞭子”。正是這種不進行市場調查,天女散花式地發卡大戰,才助長了大量“睡眠卡”的誕生。
三是受理環境不良吹大了銀行卡泡沫。
四是刷卡觀念滯后促使“睡眠卡”
激增。一家銀行的統計顯示,該行發行的信用卡有30多萬張,一年的卡上消費額有8個億,但有2個億是由萬余名金卡持有人創造的。文/夏志瓊作者:夏志瓊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