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玉米的供求關系十分嚴峻,我們研究了自1992年以來的世界玉米供求情況,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認識。
一、世界玉米的生產情況
世界玉米的生產情況要好于其他兩大谷物--小麥和稻谷,世界小麥總產量從1997/1998
年度達到最高點6.09億噸之后,就開始逐漸下跌,直到如今都是如此,稻谷總產量也是在1999/2000年度達到最高點4.08億噸之后,開始逐漸降低。
而世界玉米的總產量在1999/2000年度以前是逐年增加的,這點和稻谷一樣,在1999/2000年度達到了6.07億噸之后,產量開始降低,但減產幅度遠沒有小麥和稻谷大,并且也只有一年降低,然后就再次增產,到現在(2003/2004年度),世界玉米總產量再次達到了6.07億噸歷史高點,可以這么說,自1996/1997年度世界玉米總產量達到5.91億噸之后,世界玉米總產量一般都在6億噸左右徘徊,雖沒有繼續大幅增加,但也沒有降低,基本保持穩定。
二、世界玉米的消費情況
就像產量和小麥、稻谷不同一樣,世界對玉米的需求情況也是和后兩者有著明顯的差別,世界對小麥和稻谷的需求在1998、1999年達到歷史高點之后,基本上就維持不變,雖沒有大幅減少,但同樣也沒有穩步增加。
而世界對玉米的需求卻是始終呈現穩步增加的勢頭,從我們掌握的資料來看,12年來,世界對玉米的需求是穩步提高,從1992/1993年度的5.09億噸。穩步提高到6.41億噸,總增幅達到了26%,平均每年增加1100萬噸,而我們從12年的資料來看,的確每年大致增加也就是這么多,這說明世界對玉米需求增長的穩定性很大,這種穩定的需求增長,現在還沒有要終結的一絲痕跡。
三、世界玉米的庫存情況
雖然世界玉米的供求情況和小麥、稻谷不同,但在庫存變動上卻和后兩者相似,從現在看來,其庫存降低的速度還要大于后兩者,玉米的消費庫存比也遠比后兩者低的多,因此世界玉米的供求矛盾自然是三大谷物中最尖銳的。
剛才我們說過,世界玉米總產量尤其是總需求12年來總體趨勢是變大,其中玉米產量從12年前的5.33億噸增加到現在的6.07億噸,總需求更是從5.09億噸猛增到現在的6.41億噸,并且自2000/2001年度以來,連續4個年度都是當年總產量小于總需求,使得世界玉米總庫存自1999/2000年度的歷史高點1.71億噸后開始直線降低,到本年度,世界玉米的接轉庫存將只有6400萬噸,這個數字接近12年來的最低庫存,在1995/1996年度中,世界玉米的接轉庫存最低,只有6300萬噸。
可我們要知道,在1995/1996年度,世界對玉米的總需求遠沒有現在的大,當時世界對玉米的總需求只有5.44億噸,而8年后的今天,世界對玉米的總需求已經達到了6.41億噸,因此我們按庫存消費比來看的話,本年度的世界玉米庫存消費比將是我們能找到資料的12年來最低值--10%,這個比例在1995/1996年度的時候是11.6%,在1999/2000年度的時候是28.3%。
四、美國玉米的供求情況
說到玉米,在研究了世界玉米的總供求關系之后,也不能不來研究一下美國的玉米供求情況,這是因為美國不但是世界上第一的玉米主產國,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的玉米出口國和需求國,另外,世界農產品最大的期貨市場也在美國,CBOT的炒家們往往更關注美國玉米的情況,CBOT的玉米價格更多的時候反映的美國的玉米供求關系。
美國玉米的總產量是在本年度達到歷史高點2.57億噸,這個高點和1994/1995年度的產量高點近2.57億噸很接近,和2000/2001年度的產量2.52億噸也相差不遠,而12年前,美國玉米的產量是2.41億噸,12年來,美國玉米的總產量沒有太多的擴大,12年來的總漲幅也不過6.7%,其間卻因為災害的原因而導致單產下降,使得年度總產量曾經最低的時候降低到1.61和1.87億噸,這是1993/1994和1995/1996年度的事情了。
美國玉米的總需求同樣是在本年度創造了歷史新高,實際上,自1995/1996年度以來,美國對玉米的總需求已經是連續8年創出新高。12年前,美國對玉米的總需求是1.73億噸,而到了本年度總需求已經達到了2.1億噸,總漲幅已經達到了21%。
美國玉米的總庫存和世界玉米的庫存變動情況也是比較接近的,但危機程度要較世界總體情況要稍好一些。在2000/2001年度,美國玉米的庫存達到最高點4824萬噸,隨后就直線下降。美國本年度玉米的接轉庫存預計是2491萬噸,這是8年來的最低數字,比1995/1996年度的1082萬噸要好一些,而我們要知道,在1995/1996年度,美國的玉米產量由于災害原因而大幅降低,而今年美國的玉米產量卻是創下了歷史新高。
如果按照庫存消費比來計算,本年度美國玉米的庫存消費比將是11.9%,這是我們有資料12年來的第二低數值,1995/1996年度的時候,這個數值是6.8%,12年前最高是31%,而在2000/2001年度的時候,這個數值是24.4%。上海證券報李靜濤
|